張政
從2016年起江蘇省鹽城市教科院決定開展為期五年的“讓學引思,為學而教”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活動.2016至2017學年為“讓學引思,為學而教”課堂教學改革啟動年.2017至2020學年為“讓學引思,為學而教”課堂教學改革推進年.2020至2021學年度為“讓學引思,為學而教”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年.建立以“讓學引思”為核心理念的課堂教學范式.總結經驗,樹立并宣傳進典型,探索出實施“讓學引思,為學而教”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下面談談讓學引思下“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的實驗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在九年級學生學習了常見的酸和堿及酸和堿的部分化學性質的基礎上要學習的一部分知識內容.此時學生對化學實驗的現象比較新奇,產生了學習興趣,但不能從教學內容的本質上了解反應的內涵,對知識體系也僅僅知道一些淺層的內容.從教學內容本身來講,并不復雜,但具體到體現酸堿指示劑在有酸堿性變化卻無明顯現象的溶液中反應的輔助作用時,可以增加一些對比實驗,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二、實驗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1)驗證酸堿能否發生中和反應.(2)體現酸堿指示劑在有酸堿性變化卻無明顯現象的溶液中反應的輔助作用.
2.過程與方法.(1)通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實驗教學重點和難點
酸堿能否發生中和反應及其酸堿指示劑的合理使用.
四、實驗儀器、藥品
試管、膠頭滴管、玻璃棒、燒杯、NaOH溶液、鹽酸溶液、氫氧化鐵、酚酞溶液、蒸餾水.
五、實驗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學習了不同的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不同的堿溶液也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那么,酸和堿之間能不能發生化學反應呢? 學生自主討論、回答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方案: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獲得結論.實驗1:向裝有少量氫氧化鐵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蕩,觀察現象(氫氧化鐵不溶于水),再加入適量的稀鹽酸,振蕩,觀察現象(氫氧化鐵逐漸消失,溶液有無色變成黃色).結論:酸和堿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實驗2:向裝有氫氧化鈉的試管中滴入鹽酸,觀察現象(無現象).能否證明酸和堿發生反應?(不能)思考:結合預習和所學知識,請對實驗2進行改進,使其能驗證實驗1的結論.小組內討論形成方案后,可以利用桌上提供的實驗藥品進行實驗驗證.學生按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并進行分組實驗驗證.在學生思考和交流發言中,按課本P60的實驗10-8方案進行實驗.提示學生思考:方案中為什么“加鹽酸,至溶液顏色恰好變成無色為止”?觀察并獲得結論.(酸堿可以發生化學反應)教師提示學生體會,在該實驗中酸堿指示劑的輔助作用.
拓展運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剩余液體中,經測定為酸性,則溶液中所含的溶質為;若使用澄清石灰水將其恰好中和成中性(該反應發生時無明顯現象),還需要的藥品.若不使用酸堿指示劑,使用下列藥品,同樣可以除去剩余的鹽酸,并不產生或帶入新的雜質.A.CaO B.Fe C.CaCO3 D.NaOH
六、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本課時聯系學過的酸、堿都能與指示劑反應,使指示劑變色的知識,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在設計本課時,筆者在“讓學引思,為學而教”上做文章,讓學生經歷具體的實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NaOH和HCl的確發生了反應.利用實驗,讓學生理解酸堿指示劑在有酸堿性變化卻無明顯現象的溶液中反應的輔助作用,并歸納出該反應的現象和特點.這樣,既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課程目標,又兼顧了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獲得知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