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一、中班幼兒進餐行為現狀
中班幼兒是指幼兒園中4~5歲男女混合班級中的幼兒,他們在幼兒園中已經接受過一年的常規教育,能夠熟練用勺進餐。幼兒進入中班后即開始使用筷子,這對于剛掌握用勺技巧的幼兒來說是具有一定的挑戰。因此,中班階段的幼兒更應該培養良好的進餐行為習慣。
為深入了解中班幼兒的進餐行為,本研究以K市某幼兒園的中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開展為期8周的觀察,記錄分析每次幼兒在進餐時的表現,積極與帶班老師交流了解基本情況,并且與幼兒家長溝通、交流,了解幼兒在園與在家的進餐行為。
通過在園觀察與對家長訪談,筆者了解到幼兒進餐時常有如下表現。
場景1:午餐時間到了,菜肴是鵪鶉蛋燒肉、青椒土豆絲和小白菜山藥蛋花湯。就在教師和保育員開始盛飯菜的時候,有的孩子就開始抱怨:“老師,我不要吃鵪鶉蛋。”“我不想吃青椒”“我不要喝湯”教師說:“不要挑食,什么都要吃。”
場景2:晚餐的時間到了,幼兒還在看電視,毫無去吃飯的意思。家長苦口婆心地說,還是沒用。最后只能把飯端到幼兒的面前,讓幼兒邊看電視邊進餐。
場景3:幼兒比較挑食,加上剛學會用筷子,進餐速度較慢。家長為了加快幼兒的進餐效率,只好哄著幼兒吃飯,甚至還存在喂飯的現象。有的幼兒玩到哪,家長的飯碗就端到哪。
由此可見,中班幼兒在園與在家的進餐表現并不理想,出現較多不良的進餐習慣。因此,教師和家長更應努力培養中班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二、中班幼兒進餐行為現狀成因分析
中班幼兒普遍存在不良的進餐習慣,這種狀況與幼兒自身、家庭教育、幼兒園有緊密的關系。
(一)個性對幼兒進餐行為的影響
幼兒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行為習慣以及家長的素質、教育能力等因素都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和他們的個性,而個性同樣影響著幼兒的進餐行為。一日三餐是幼兒攝取營養的重要途徑,但大多數幼兒偏愛葷菜和零食,嚴重影響了其營養的攝入。在日常生活中,對于肉類的烹調方法較為精細,深受幼兒青睞。許多幼兒因攝入過多的葷菜導致體重超標,甚至出現肥胖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正常發育。其次,幼兒的胃容量非常小,吃了零食以后肯定會影響正常進餐,長此以往嚴重影響營養攝入,幼兒還會變得厭食。
(二)家庭教育對幼兒進餐行為的影響
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獨生子女現象有所減少,但目前絕大多數的幼兒仍是獨生子女。家長為了讓幼兒覺得有了弟弟、妹妹以后自己仍然會是父母的小寶貝,開始更加寵愛甚至溺愛幼兒。部分家長缺乏訓練幼兒使用筷子的耐心或不忍幼兒辛苦訓練,導致幼兒獨立用餐能力較差。家長的溺愛還讓幼兒養成了不良的進餐習慣。家長們為了加快幼兒的進餐速度,就默許他們邊吃邊玩。在家訪時有家長曾經提到,有的幼兒在家進餐常常要花費一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長此以往,幼兒養成了挑食、偏食、厭食、進餐效率低、愛吃零食等不良的進餐習慣。
(三)幼兒園飲食環境對幼兒進餐行為的影響
幼兒園是幼兒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道德規范、體驗集體生活、學習與他人友好交往的地方。因此,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的進餐行為的培養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大多數幼兒園在日常活動中,對于幼兒進餐行為的培養教育少之又少。雖然在五大領域課程中會涉及一些營養教育活動,但是沒有深入性的教育。例如,健康活動中會介紹挑食厭食的壞處,科學活動中會介紹蔬菜、水果以及其他各種食物,談話活動時會談及進餐規則、評價幼兒們的進餐表現。但是,此類活動隨意性和不確定性較大,并不能很有效的規范幼兒的進餐行為。
三、中班幼兒不良進餐習慣的改善策略
(一)根據幼兒本身的特點,增進幼兒的食欲
幼兒都較喜歡顏色鮮艷的東西,對于他們來說食物的色、香、味是非常重要的。常會看見此類現象,當一種食物做成小動物的形態時,幼兒們的興趣就一下子提高了,會更加樂意吃這種食物。因此,在烹飪時應注重讓食材的造型先打動幼兒的心。另外,適當的餐前活動也能夠增加幼兒的興趣。在用餐前,可以讓幼兒動手準備碗筷,有序擺放,安靜的等待盛飯菜。幼兒在等待的同時還會小聲猜測、討論今天的食譜,更好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二)樹立家長正確的飲食教育觀念
父母是幼兒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行為習慣,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首先,家庭成員內部要有統一的教育觀念。在協商、調解的同時,應注意家庭和睦。其次,家長要認識到良好的進餐行為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教育幼兒應該選用適當的方式,過于嚴厲和過于溺愛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們要制定合理清楚的規范,減少對幼兒們的訓斥、嘮叨,制定合適的獎懲制度,讓幼兒在愉快地環境中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三)構建協調統一的家園共育環境
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進餐最直接相關的環境,兩者相輔相成,對幼兒起到了共同教育的作用。因此,構建協調統一的家園共育環境更利于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首先,家長與教師的教育觀念與行為要協調一致。明確正確的進餐行為,促進良好的家園合作,共同努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其次,家園活動必不可少。家長要勤于觀察幼兒在家時的進餐表現,并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反應問題所在;教師要根據家長反應的情況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在幼兒進餐時進行督促與教育。
四、總結
幼兒的健康成長是教師和家長所共同期望的,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原因導致幼兒養成了許多不良的應是習慣。面對這些問題,要從幼兒自身出發,家園合作采取積極合理的教養方式。家長應改進自身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為幼兒提供科學健康的家庭進餐環境;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運用合理規范的指導語鼓勵幼兒,增強幼兒的興趣,讓其在輕松的狀態下進餐。同時,利用家園合作,科學引導,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