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天華
一、解讀《故都的秋》需要抓住故都的秋的特點
《故都的秋》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從文章開篇作者就提出“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句也被人們當作解讀故都的秋的特點的文眼。由景物的特點來感受作家贊美故都自然風物,抒發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
作者將故都的秋的特點鎖定在清,靜,悲涼,而在這清,靜,悲涼的背后又體現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呢?
二、“清”“靜”背后體現的文化內涵—— 禪宗思想
在《故都的秋》中,這“清”字可與此文一開頭的“清”“靜”“悲涼”聯系起來理解,即北國秋天特有的清高、清朗、清凈、清閑與清幽,使人原本浮躁、郁熱、煩悶、渾濁的心緒得到凈化與升華。
在《故都的秋》中,這“清”字可與此文一開頭的“清”“靜”“悲涼”聯系起來理解,即北國秋天特有的清高、清朗、清凈、清閑與清幽,使人原本浮躁、郁熱、煩悶、渾濁的心緒得到凈化與升華。
中國古代文論中有“虛靜”說。它首先強調創造一個適宜進入審美活動的審美主體。審美主體在進入審美活動之前必須去物去我,使紛雜定于一,躁歸于靜, 在寧靜自由的心境中去契合宇宙的淵深宗旨。而傳入中國的佛學又將這種尚靜精神賦予了神圣的內涵,它把以明鏡之心去靜靜地參悟。因此,中國傳統詩詞中有許多詩詞和書畫中都表現了在靜中沉思,在靜中審美的特點。
而這種靜中沉思,靜中審美的特點其實源于佛教中的禪宗思想。禪,起源于印度;禪宗,形成于中國。是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宗派,禪是對佛教 dhyana 的翻譯,為靜慮的意思。在同時期,隨著禪的流行,禪開始和中國的老莊思想相結合,孕育出此后的禪宗思想,可以說,現在我們所講的禪宗思想是印度禪在傳入中土后,和中國本土的思想主要是老莊思想相結合下的產物。在禪宗看來,每個生命個體本來是純凈無垢的,而且每個生命主體都可以反觀自己的心靈,并且可以主動的感知覺悟到自己的心靈。但在大部分的個體來言,這種生命靈魂清凈純凈的本來面目是被生活中重重的塵垢所淹沒,人們在生活中讓繁縟的生存煩惱、欲望渴求所遮蓋而看不到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和意義。
因此郁達夫在靜觀的背后其實體現的是一種對于生命的關照和思考。《故都的秋》中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很細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夠聽見,正應了那句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給人一種遼遠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襯的手法,以鬧取靜,突顯出了北國之秋早晨的寧靜的特點。“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及柔軟的觸覺”。——作者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寫出了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這是一種純凈深沉的氣質、靜寞無聲的姿態,盡管沒有聲音,沒有氣味,給人的感觸是“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而作者就是用“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使得這安靜的意境更加美妙動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作者細心的看到了掃帚的留下來的絲紋,它們孤零零的躺在街上,顯得清冷而落寞。既寫出了作者的清閑,又寫出了環境的落寞,這是在靜心的狀態下才能關注到的。在這靜心的背后則是一種對生命的關注和體悟。
三、“悲涼”背后體現的文化內涵——物哀
這源于孫紹振先生對于《故都的秋》中秋的悲涼特點的解讀。為什么郁達夫感受到秋的衰敗和死亡卻能將之當作一種人生的享受呢? 孫紹振引用日本的物哀美的理論,做出了回答。他看來,郁達夫并不把植物的死亡當作痛苦的事,反而把文章帶進優美雅趣。
物哀意識誕生于日本,與島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系。地域狹窄而自然災害頻頻來襲。日本人所感受到的是美稍縱即逝,頃刻化為烏有。一切使他們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穩定的。正如櫻花,短暫的絢爛開放后是必然的凋謝,往往寄托著日本人的悲劇意識。郁達夫有留學日本長達十年的經歷,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故都的秋》中所體現的這種對于悲涼景物的欣賞是要從日本物哀文化的角度理解的。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認為“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在破壁腰下,秋草衰敗枯黃的顏色,破敗的矮墻,無一不流露出衰敗的味道。最吸引人的是對落蕊的描寫。它已從樹上脫離,生命開始走向衰亡,但即便如此,郁達夫筆下的落蕊卻不給人衰亡之感,反而成為了審美的對象。包括秋蟬的哀鳴——蟬鳴吹響了秋的號角,同時也唱響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的句子,可見秋天的蟬鳴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將終的凄婉,沒落。蟬到了秋天生命已經走到盡頭,那么由蟬聯想到人,人生的短暫,自然有種悲涼的感覺。
四、二者互為整體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清、清閑──恬靜安謐,這是故都秋的“清”;細膩、幽遠──幽靜深邃,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蕭條──蕭條凄涼,這是秋的“悲涼”。
清,靜,悲涼背后所折射出的思想并非對立存在,而是自然融合的。
清靜背后的禪宗思想與“悲涼”背后的物哀的聯系——禪宗在日本文化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禪宗所追求的閑寂、空寂、幽精神相近。六世紀中葉,佛經由百濟傳入日本,那時的日本社會尚處在社會思想體系形成期,禪是日本文化的基石,彌漫在茶道、花道和書道中的,不僅僅是遠離物質文明的空寂與幽玄、素雅和淡泊,還有一種淡淡的悲哀。作為佛教的一個派別,禪宗的基本精神是人生無常、生死幻滅,是對世間萬物來去匆匆的哀傷,因此才提倡在短暫而喧囂的塵世保持一份寧靜的心態。
綜上,郁達夫《故都的秋》在為讀者呈現清,靜,悲涼的審美景象的同時,這背后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些文化內涵,那么對于我們更好地感悟和體味郁達夫作品中的情感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