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我們河池市鳳山縣地處云貴高原南部邊緣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多地少,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坡心河、長洲河、巴音河三大河流貫穿全境,自然旅游資源異常豐富,被譽為“世界地質公園”。鳳山聚居漢、壯、瑤三個民族,發展歷史悠久,文物古跡、鄉間民俗文化繁多,異彩紛呈。其中穿龍巖石刻、巴崗古寨、壯瑤村寨吊腳樓、銅鼓、舞獅,特別是壯、漢、瑤三民族共享的歌節“三月三”更是享譽區內外。鳳山縣的民間民俗文化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手工藝、民間舞蹈、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間美術、傳統戲劇、曲藝等諸多方面。如此豐富的鳳山民俗文化,應該讓它走進校園,融入教育,而且從娃娃抓起,熱愛并傳承。多么,如何將貼近生活的優秀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兒教育教學中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將幼兒易于接受的鄉間優秀民俗文化滲透到幼兒的學習、生活和活動中
1.晨間活動
幼兒每天早上來園后的前20分鐘比較沉悶,為更好解決幼兒對父母的過分依戀而投入到新一天學習生活中,我們可為幼兒創編踩高蹺、拋繡球、拋接藤球等民間游戲活動,并結合幼兒園游玩設施,通過教師的組織帶領和幼兒一起游玩,使幼兒得以充分投入民間游戲活動中,身心愉悅。
2.大課間室外活動
室外活動是幼兒一天活動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按照一定的幼兒教學環節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合理而有趣的教學活動即結合民間體育、音樂游戲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開啟幼兒的智力,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活動效果。我們按照大、中、小班教育的階段目標,創作、編排一些具有民間民俗特點的大課間室外活動內容。
3.建立民族特色功能展覽室,并充分發揮其作用
要讓孩子貼近生活,了解民俗文化,必須建立民族特色功能室,我們鳳山雖地處邊遠,經濟發展滯后,但山清水秀,千百年來,壯、漢、瑤民族和諧相處,許多鄉間特色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我們應把小銅鼓、繡球、舞獅道具、木制陀螺、板鞋、刺繡、剪紙、石磨石碓、犁耙、竹器篩子簸箕、壯族壯錦、瑤族服飾等在功能室展示出來,讓孩子們耳濡目染,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家園共育,充分利用家庭資源讓孩子了解民俗文化
常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許多孩子的家長來自鄉村,大多數孩子的父母對鄉村民俗文化有較多的了解并擁有一技之長,充分利用家庭資源,讓孩子貼近和了解民俗文化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環節。成立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到園里參加節日慶祝活動和戶外各類親子活動。
三、讓幼兒在園里和社會自然環境中得到優秀民俗文化的熏陶
環境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陸迎霞在《幼兒園民俗文化特色的藝術教育》中也提到,如果沒有給幼兒創設學習民俗文化的良好環境,那么幼兒又怎能貼近生活、了解民俗文化而得以傳承呢?缺少環境的民俗文化特色教育是失敗的。[2]因此,筆者認為,讓民俗文化融入到現代幼兒教育教學中,園里園外環境對幼兒的熏陶同等重要。
1.園內環境
一是聘請民間藝人到園里教會教師學唱學拉民歌山歌、嗩吶、笛子、二胡等,然后再由幼兒園老師根據民間歌謠童謠進行創編、改編教會幼兒;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童謠故事、背民間歌詞比賽;三是把民間舞蹈引入園內,老師引導幼兒自編自演,增添民間舞蹈的趣味性、知識性、鑒賞性;四是將民間體育項目滲透到幼兒游戲中,凸顯體育游戲在促進幼兒技能和體能中的教學導向作用,力求在保持其原有游戲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將體育游戲簡單化、生活化、兒童化,增添童趣;五是要創設民間音樂室,盡量收集民間音樂器材,盡可能的讓孩子們沉浸在民間音樂的優美旋律中。
2.社會自然環境
鳳山物產豐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鳳山的奇山異水,淳樸的民風傳承著千百年來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讓幼兒走出幼兒園,親近大自然,貼身感受鄉村民俗風情、民俗文化的神奇魅力。縣城附近的洞天劇場、地質博物館、內龍石刻、鴛鴦湖鴛鴦洞的傳說;百樂坳的古戰場遺址巴崗古寨;砦牙鄉傳承五谷豐登的那母銅鼓之韻,語調細綿悠長的平雅山歌,懸掛絕壁之上的那恩瀑布,澄碧如洗的原始生態那樂溝,板葉高山賽如龍勝的層層梯田;喬音鄉風景如畫的巴甲水庫,久加村騰躍歡跳的舞獅;中亭鄉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平樂鄉夢娥、六往瑤寨的吊腳樓、頗具民族特色的服飾;江洲的仙人橋和地下十里長廊;金牙鄉的石馬湖、磨里屯的豪米、歡慶節日的“穿羅舞”;三門海鎮聞名中外的坡心水源洞、百壽谷……還有“三月三”歌節上的五色糯米飯、端午節的粽子、逢年過節各鄉鎮各民族開展慶祝活動所舉辦的民間體育活動比賽和文藝表演所展示的民間曲藝節目等,這些頗具特色的旅游勝地和民俗風情、民俗文化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探尋,作為本鄉本土的鳳山人民,更應該肩負起對這些名勝古跡和民俗文化給予保護和繼承發揚,讓鄉鎮幼兒園的孩子們走出園門,融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感受家鄉的人情美、風景美、文化美、生活美,讓他們從不同的視野、角度去感知生活、認知世界,從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一枚愛家鄉、愛祖國的種子。
總之,讓民俗文化走進幼兒園,讓幼兒園的孩子們走出校園去了解民俗文化,這些工作還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幼兒教師的積極參與。在繼承發揚鄉間民俗文化中還要注意取之精華、棄之糟粕,創編改編的鄉間民俗文化和民間體育活動,要適合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特點。在把民俗文化融入幼兒教育中要注重引導幼兒親近生活、了解生活,進而了解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風俗民情,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感受本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建立起最初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