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傳榮
英語學習是學生最害怕學習的一個科目之一,學生從初一到初三的英語學習中,學習英語的學生人數(shù)在遞減,以每學年的英語平均分來看,面對不容樂觀的英語學習,筆者對怒江貢山丙中洛中學的民族學生進行了調查。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進入中學之前,小學時已經接觸了三年的英語的學習,從四年級開始到六年級,每個星期學生都有兩節(jié)課的英語學習時間,授課教師一般都是持有英語教育的專任教師。在初中入學階段,初中英語老師會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摸底測試,一般包括字母的讀法,寫法和拼讀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字母學習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會流暢的讀出從字母A到Z,但是如果抽出部分字母讓學生認讀,一部分學生還是不會認讀,沒有一個學生會流暢讀出字母Z到A.縱觀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初中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從字母開始,包括字母的寫法,讀法和拼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民族分析:
以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以藏族和怒族學生最多,其次是獨龍族和傈僳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會用民族語流暢的交流,民族語是學生的第一語言,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說傈僳語。然后才是普通話,學生習慣于用民族語交流,民族語是學生民族身份認同感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
丙中洛位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庫329公里,距貢山縣城43公里。東鄰迪慶州德欽縣,南連捧當鄉(xiāng),西接與緬甸接囊的獨龍江鄉(xiāng),北鄰西藏林芝地區(qū)察隅縣。全鄉(xiāng)國土總面積823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脈即高黎貢山、怒山、云嶺,與三江,即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區(qū)、怒江山北向南貫穿全境,東面為碧羅雪山,西面是高黎貢山,兩山夾一江,形成明顯的高山峽谷地貌。由于丙中洛的地理環(huán)境特點,再加上丙中洛到州府的交通要道只有“六丙”公路,從六庫到丙中洛坐車前往需要6到8個小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與西藏接壤的一個鄉(xiāng),丙中洛居住著怒族、藏族、獨龍族、傈僳族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在丙中洛生活的人并沒有被現(xiàn)代文明影響,他們散發(fā)出來的包容性和親和力,讓人感慨這里不愧是一塊凈土。
一、正遷移產生的原因
母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對于外語學習者產生影響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而該現(xiàn)象也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并在心理學上被命名為“母語遷移”現(xiàn)象(L1 Transfer)。即,英語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母語和民族語使用習慣的影響,該影響對外語的學習起到積極或者消極干擾的作用。筆者認為,在語法教學中,利用對比分析、歸納、再總結的方式在中學英語中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句法結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負遷移產生的原因
1.語音的不同
語言的學習都是從語音開始,從發(fā)音來說,首先,漢語為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而英語為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漢語的聲調升降規(guī)則比英語復雜,但升降幅度較小,所以很多學習者受到語調負遷移的影響,不能適應英語的那種語調,而沿用漢語說話的習慣來說英語,聽起來音調平平,抑揚不分明。此外,我國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拼音,同樣是26個字母,但是讀音和英語的26個字母不同,如拼音中,字母“y”讀作“衣”的音,而在英語中,讀作“歪”的音,拼音中”i”讀作“衣”,而在英語中讀作“愛”,而這些讀音在英語中的發(fā)音規(guī)則沒有完全對等的讀音概念,深究其根源,“i”“y”有其發(fā)音的規(guī)則和在口型圖中可以找到相應的發(fā)音位置。對于三年級開始學習英文的小學生來說,之前拼音的學習也會對此時英語的學習有一定負遷移的影響,容易記錯字母發(fā)音。所以在民族地區(qū)學習英語,特別是低幼階段,學生沒有完全掌握漢語拼音的學習時,學生開始學習英語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于以后的漢語學習和英語學習都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就像“滾雪球”一樣,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最后不堪重負,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隨著負擔越來越重,最后徹底放棄學習的英語。
2.語法和思維方式的不同
學生學了“on foot”表示步行,于是當我們想表達“我每天去學校是走去的。”會脫口而出“I on foot to school every day.(誤)”,而實際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更習慣說“I walk to school every day.(正)”這個例子中,從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語法角度來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更習慣后一種表達方式。這類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斷重復句法結構的練習,熟能生巧,學生才會慢慢習慣英語的語法表達。
3.歷史文化不同
如果說語言是文化交流的載體,那么文字則是為了記錄文化而產生的。對于語言學習者,語言和文字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和文化之間,也存在一種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一種語言中,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催生一些詞匯,而這些詞匯在另外一種語言中,也許是不存在或者難以通過字面意思來理解的。
三、結束語
對語言遷移現(xiàn)象的探討和研究,承認母語,民族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遷移和干擾作用,并盡最大努力避免其負面影響,利用正面影響學習者指出母語和民族語與英語語言的異同,幫助他們逐漸形成第二語言系統(tǒng)。把母語和民族語思維,看成是學生二語習得過程中的一根拐杖,在學生站不住、走不穩(wěn)時給以支撐、助一臂之力,使他們能夠盡可能快地逾越語言鴻溝。這樣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利用正遷移,有效避免負遷移,以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成果,從而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所以,英語學習者一定要注意總結母語和民族語與英語之間的正遷移和負遷移,發(fā)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將消極作用減少到最少,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