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玲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樂學看作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而在1998年5月于北京召開的“愉快教育”與“素質教育”研討會,也更突出了“樂學”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學為樂,在樂中學,也就成了素質教育中的一個亮點。那么,怎樣才能給學生揚起樂學的風帆呢?
一、引導學生樹立“以學為樂,在樂中學”的學習態度,是樂學的前提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起源于需要,而需要是產生動機的內因。學生對學習充滿樂趣,就會迸發出最大的主動積極性,會以激越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努力獲取知識,充分發揮潛在的智力,提高學習效果。正如心理學原理指出的:“興趣導致歡樂,學起來得到內在的滿足,濃厚的情趣又會促發強烈的求知欲,出自內心的迫切需要而學習,學習中的艱辛再不感到苦。”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以學為樂,在樂中學”的學習態度,這是樂學的前提。
對學習充滿興趣,并非是每個學生都能有的,尤其是當前經濟浪潮沖擊,導致一些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中的挫折、困難使一些學生也會由害怕變為厭學。對這些現象,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社會,知識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不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走向社會將無立足之地,在學校學好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素質,既是提高自身價值的需要,真正使他們由“要我學”的“苦學”狀態變為“我要學”的“樂學”狀態。
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應徹底擺脫以往單純的知識灌輸的框架,多結合社會生活的實際運用,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生活功用,以實用的需要激發他們的興趣,刺激他們的新奇感和求知欲。比如在數理化教學中,可以適時地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在建筑設計、農業種植等生活生產中的具體運用;在文科教學中,可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文科現象解說知識,在寫作中更可以點示“合同、廣告、說明書”等的廣泛運用,以此進行教學等。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以需要激發動機,從而讓學生樂于學習,并保持求知樂趣,堅信以學為樂,化苦為樂。
二、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這是樂學的關鍵
課堂教學歷來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教學活動大部分都是在課堂進行的,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成敗。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如果課堂枯燥無味、死氣沉沉,教師講的沒勁,學生聽的沒味,就不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收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重要。情趣盎然的課堂氣氛會激發學生持久、濃烈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愉快地探索、積極地思考,從而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樂在其中。
要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得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充分體現民主活躍的氣氛。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但長期以來,許多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采取“一灌到底”的方式,把自己的知識強灌給學生,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必然要求要打破這種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生踴躍探索、馳騁思維的舞臺。其次,要圍繞教學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妙趣橫生。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新奇感,免去課堂的枯燥無味。教師應該努力使每堂課都采用不同的教法,即使是同一堂課,也要根據內容的需要、學生的情趣,靈活機智地變換不同的手法。
最后,開辟第二課堂,樂教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如果教師不給學生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課后被沉重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就不能真正體現出“樂學”的目的。而開辟第二課堂,如演講比賽,英語游戲、數理化知識競賽等生動活潑的活動,除了能將學生從課堂引向更為輕松的課外活動外,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學習生活的快樂,最大限度地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發揮其個人的特長,從而培養學生廣泛的愛好興趣和創造思維能力。
三、讓學生保持良好、愉悅的心境,這是保證“樂學”的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
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的心境。愉悅的心境可以促進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又會使人迸發出學習的樂趣,學習積極性越高,學習越有樂趣,學習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我們說,保持愉悅的心境,是保證“樂學”的不可以忽視的心理因素。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就要做到由衷地愛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熱情鼓勵的話語、期待的目光、和藹的微笑。都能使學生感到溫暖親切,如沐春風。由親化悅,師生情感融洽,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要注意控制情緒,使學生在和諧、寬容的氣氛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隨便一句粗暴的批評,往往會破壞學生平靜的心境,導致逆反情緒,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對一些 成績不理想或上課不專心的學生,應少斥責,多鼓勵,循循善誘。尤其是在課堂上,要控制好情緒,不亂發脾氣,要讓學生始終處于和諧、寬容的學習氣氛中。此外,教師還應當多關心學生,以關愛來驅走學生心中的愁云。學習的不理想,家庭和自身的不幸等因素往往會導致學生灰心、自卑,甚至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勇氣和學習的信心。這時,教師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一個關懷呵護的舉止,一句激勵的話語,都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對這些學生要細心地開解,幫助他們從逆境中走出來,從而鼓起生活、學習的信心,以愉悅、積極的心境投入學習。
四、充滿快樂的情趣的作業,是“樂學”的后續
長期以來,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日趨封閉僵化,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作業方法、手段、技術日趨單一,作業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負擔,而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庸,而是提升課程意義的重要途徑。多樣化的作業將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學生快樂的源泉。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我們成功地讓學生揚起“樂學”的風帆,讓學生“以學為樂,在樂中學”,我們的教學也就會乘風破浪地駛向素質教育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