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玲麗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加上內容比較抽象,目前,許多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背誦上。導致部分學生失去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讓這門課程愈發遠離學生,自身的魅力因而被掩蓋。新課程的改革注重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只有營造出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起學習動機,才能真正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效性。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一)社會發展下終身學習浪潮的引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教育和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不斷自我發展,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965年,法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郎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終身學習”是其繼續研究的產物,這一提法突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價值。
(二)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需要
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學習學習是綜合表現里的六大素養之一。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三)新課程改革下的目標要求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尤為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向創造性的教育方式轉變,讓學生成為真正成為課的主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應注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主要方向和目標。
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阻礙因素
(一)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的教學模式單一,課堂上以教師“知識灌輸”為主,注重知識的獲得。這種教學模式往往強調學生統一步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方式不夠豐富,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得不到足夠重視。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培養下,學生即使獲得了完善的知識系統,也無法靈活對知識加以運用,無法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這就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質量觀、教學價值觀,引導學生步入自我學習的范疇。
(二)學習方式單一
首先,缺乏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生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就不能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其次,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現有初中生的現狀來看,被動緊跟教師思路,缺乏主觀能動性,進而缺乏一定學習動機。教師需要關注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與理念,探索新的學習思路和方法來提高自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能力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興趣,提供展示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探索者?!泵總€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不論精彩與否,欲望都是潛在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在課堂上我實施“三分鐘時事播報”講解最近社會事件、小小老師、辯論賽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靈活組織多種教學形式,提供學生展示空間,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二)通過問題探究,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p>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形式。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領悟知識、學會方法、發展能力。
有同學閱讀新聞之后,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國家領導人有的稱為總統,有的稱為主席,還有的稱為首相或是其它?”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探索的契機,涉及到很多政治學方面政治體制的內容,雖然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有點深。
我馬上引導下去,鼓勵他組建小組對這個問題盡心探究。在后面課程中給他和小組展示自己所調研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學生們自己通過問題質疑,查找資料,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不僅印象深刻,更是一種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充分利用各種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輔導者、引導者,我充分利用好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自主合作學習方式。
(四)利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衡量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能夠思考學習活動價值并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與終結性評價不同,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形成性評價主要采取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和課外表現評價兩個部分。課堂表現主要構成要素是能對課堂上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想法;參與課堂中組內成員的討論。課外表現包括課后練習,作業完成度等評價內容。針對每一部分有具體的評價標準,運用課堂觀察、組內自評他評和教師評價等方式。由于形成性評價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得學生由被動評價的客體變為積極評價的主體,這可以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進行回顧、反思,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改革以來一直困擾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問題。要想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全面配合,還需要家長的全力支持。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在提升個人教學能力的同時,增加對學生心理成長、個性化發展的關注。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索發現,從而達到合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主探究能力,使他們將來能成為國家需要的自主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