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彬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小學數學情境的設置方法有很多,較好地創設問題情境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啟迪智慧,激發學習動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從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正視情境創設的誤區
隨著新課標實施的進一步深入,近年來有很多教師對教學上的一些現象提出了批評意見,教師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尋找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創設了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各種數學情境中探究知識。但我們也經常遺憾地看到,有些問題情境流于形式,思考性不強,可探索的空間不大;有些情境為了遷就學生的興趣而浪費了教學的時間,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熱鬧的形式而沒有深層次的體驗和數學思考……這些現象在小學低段教學中相對比較突出,老師的本意是為了適合低齡小學生的“口味”,提高學習興趣,但是有時候又難免走了歪道。
有人說,面對“流行”,我們習慣了去模仿,而很少有機會去尋找源頭;我們習慣了“被告訴”,而很少自己思考。如果陷在誤讀誤解的泥沼中,我們怎么可能有真正的領悟和把握?又怎么可以任由這樣的理解來改造我們的課堂? 綜觀今天對數學課堂“情境”的“批判”,有的課堂只關注了現實生活情境丟掉了學科特質而引發了“去數學化”的不良傾向,把“情境”等同于“現實生活”;有的課堂表現出為情境而情境;有的把含有數學信息的物化的場景混淆于情境。所以老師們面對實際教學中一些“變味”“走調”的情境創設,發出少些“追風”,多些思辨的呼吁,提出了讓情境擁有“數學”的脊梁。
二、反思情境創設的價值
其實不管應用什么方法,它們都如同燒一道菜所必備的料,是料就有主料和配料之分,一般說來,配料只為主料服務,保留了主菜的風味才是好菜。注重生活化,注重實踐都如同是做一道菜所必須的調味品一般,我們應用合理了,處理恰到火候了才好,但是不能喧賓奪主。所以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是做到“適合”而非“迎合”。不管怎么設計,我們都必須要考慮的是學生需要得到什么?需要發展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
種種現象絕不是出自偶然。從表面看,是教師挖掘教材深度不夠,導致創設情境流于形式。實質上,我們看到許多課堂都有這樣的傾向:先創設一個所謂“情境”,再釣魚式地引出問題,然后就將“情境”拋在一邊,直接去解決“問題”了。“情境”其表,“灌輸”其里。實際上,還是一個觀念問題。
這就要我們反思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或者“創設情境”應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給傳統教學“包裝”一下,給傳統教學加點“味精”嗎?我想不是,“情境”作為數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價值至少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情境”創設有一個必要的基本原則:從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如果情境創設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如果情境創設不能科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果情境創設不是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甚至是偽造的情境,這樣的情境要堅決摒棄。
三、探究情境創設的對策
“創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創設有效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1.引進生活,“趣”中激情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要將知識傳授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參與到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識,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2.探究懸疑,“思”中解疑
開放題不受單項知識的約束,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選擇合適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問題,把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起來,從而能夠全面考慮問題,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設計游戲,“玩”中求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創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是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于老師而言,沒有去“填鴨子”,只是為學生主動學習創設多種學習條件,營造了人性化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
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選擇最生動形象的知識載體,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情境中要有學生,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起點與目標;情境中要有趣味,學生愛學才有效;情境中要有生活,更要能承載學科的任務,恰到好處地兼顧到兒童的特點和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讓課堂走向有效、生動、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