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鷹
一、設計本節課的緣由
學生進入高三常常走入“題海戰術”的誤區,尤其是理科的學習,有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做練習。筆者一直覺得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生活中處處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我們的學習解決并創造性的應用。周浦中學為了學校教育尋找更加智慧的戰略戰術,正致力創建生活教育特色學校,希望重塑課程形象,培養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筆者將高三的化學課設計成生活化的系列課程,正是為了讓“生活化實驗”成為學校教育生活的常態。
二、設計本節課的主要思路
本節課主要通過生活中氧化還原的例子讓高三學生認識、感受、感悟氧化還原,在這條明線的引領下,暗埋副線:構建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分析方法、應用的知識體系。特別選取顏色變化的事例,主要是考慮顏色變化帶來的視覺沖擊學生容易感受到,這樣學生在明線下感受學習的樂趣,不知不覺中將暗線構建成功,走出“題海戰術”的誤區,從而讓模糊的氧化還原知識體系變得真實而新穎,充滿生活情趣,真正實現周中學生“學力堅實”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標。
三、說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上海教材把《氧化還原反應》安排在初三 高中化學必修1教材第一冊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中的第三節,高三化學拓展教材第四章第二節,有其重要意義,主要是因為學生認知能力是螺旋式上升的,而氧化還原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但學生對氧化還原的學習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去沉積感悟。
(二)教學目標
1.在高一高二所學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概念;鞏固氧化性還原性強弱判斷的常用方法:強氧化劑+強還原劑→弱還原產物+弱氧化產物。
2.學習有機物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方法;根據氧化性還原性強弱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反應順序問題。
3.知道常用漂白劑的不同漂白原理
4.通過閱讀與練習提高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
5.感悟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感悟生活與知識的關系。
(三) 教學重點 、難點
1.感受氧化性還原性判斷的常用方法:強氧化劑+強還原劑→弱還原產物+弱氧化產物。
2.感受氧化性還原性強弱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反應順序問題。
3.感悟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感悟生活與知識的關系。
四、說學情
高三學生,筆者執教的化學選三6班共由三個自然班的學生組成,高一高二由不同的教師執教,他們在高三化學課時通過走班形式組合在一起。來自7班和12班的學生對氧化還原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來自9班的學生氧化還原基礎知識相對較薄弱,有的學生對化合價升降還弄不清楚,但多數學生心高氣傲,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我們依然按照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氧化性還原性的比較,氧化還原的有關計算這一傳統思路進行學習復習,學生總覺得在“炒冷飯”,常常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五、說學法與教法
第一,以認識、感受、感悟氧化還原為主線,在這條明線的引領下,暗埋副線:構建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分析方法、應用的知識體系。學生在明線下感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的熱情,不知不覺中將暗線構建成功,走出“題海戰術”的誤區,真正實現周中學生“學力堅實”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標。
第二,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有的能力。根據高三選三班學生有一定的層次差距的現實情況,本課程設計采取引導—探究—掌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信息加工與處理,參與建設該部分的知識體系,并培養可持續發展學力
第三,通過學情分析我利用生活中的問題巧設臺階,引導—探究,烘托學生的主體活動,在難點突破上采用設置障礙,逐一突破進行引導探究,多次鞏固已達到掌握和應用的目的。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以達到進一步掌握知識目標的目的,并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第四,打破學生沿著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教學常規,而是利用學生心高氣傲的特點先拋出有難度的問題與復雜的信息激發學生一探究竟的熱情。例如蘋果變色、酒精測試儀等都涉及有機的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新的知識增長點,高一高二沒學過,學生很有興趣,新的知識增長了,再借機讓學生鞏固以前似是而非的基本概念。解決了生活中有難度的問題,其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候再鞏固基礎知識,不但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還會產生共鳴。
第五,本節課采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方便信息加工處理。
課程設計說明:
高三學生對氧化還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我們依然按照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氧化性還原性的比較,氧化還原的有關計算這一傳統思路進行學習復習,學生總覺得在“炒冷飯”,常常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三學生的學習常常走入“題海戰術”的誤區,有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做練習。孰不知,考試是為了檢測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生活中處處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我們的學習解決并創造性的應用。本節課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讓高三學生認識、感受、感悟氧化還原,在這條明線的引領下,暗埋副線:構建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分析方法、應用的知識體系。學生在明線下感受學習的樂趣,不知不覺中將暗線構建成功,走出“題海戰術”的誤區,真正實現周中學生“學力堅實”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標。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產品。現今社會是信息時代,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有的能力。根據高三加一班學生有一定的層次差距的現實情況,本課程設計采取引導—探究—掌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信息加工與處理,參與建設該部分的知識體系,并培養可持續發展學力。
利用生活中的問題巧設臺階,引導—探究,烘托學生的主體活動,在難點突破上采用設置障礙,逐一突破進行引導探究,多次鞏固已達到掌握和應用的目的。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以達到進一步掌握知識目標的目的,并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