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增
新的課程改革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改變過去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化,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動手實踐為主的學習方式。為此,我校數學課題組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營造出師生間自由、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促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課堂,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打造一個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應當創設一種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和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1.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即枯燥又乏味。因此在教學中創設生動、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積極思考、發言等數學活動。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
2.創設教學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貴善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與新的認識要求出現矛盾,問題就產生了。因此設計使學生感到新奇的例子或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3.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指出:使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可見,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對所學知識進行大膽的猜測、驗證是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十分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中創設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思考,做出各種猜想,并進行驗證探究。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還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有效組織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合作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佐藤學(日本)指出:“在合作學習的課堂里,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著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1.合理編排學習小組,明確組內分工
合理地劃分好學習小組,更有利于學生愉快地進行合作,培養其學習能力。合作學習一般采用異質分組,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學習小組,使各組處于基本均衡的水平上,以便促進組內成員對學習任務和學業競賽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要順利實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成員之間必須要有明確的分工,各自承擔起分配的任務,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
2.合作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和時機要恰當
教學中適時提出恰當的研討問題是實施分組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一個好的研討問題,可以使學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標下積極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達到最優化。切不可一味追求合作學習而組織合作,不考慮合作探究交流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3.注重學生合作過程的巡查
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做出相應的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要求將小組成員的不同答案,整合為小組統一的、人人都會的集體結晶。在這這個過程應避免三種錯誤傾向:一是交流中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取成員意見;二是交流中以教科書為標準,借助工具書;三是由于知識能力所限,交流時不能形成統一意見。因此,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袖手旁觀",而應當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去,在組間巡視,對各個小組的合作進行觀察和介入,對各小組合作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達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課堂效果。
4.教會學生合作的基本技能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能夠學會溝通、傾聽、尊重、包容、欣賞等技能。
三、注重動手實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數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最有效的途徑。組織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探究發現規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認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學生良好的發展做好鋪墊工作。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總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努力打造高效課堂,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我校課堂組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有成功的喜悅,但深感腳下的路還很漫長,需要不斷摸索改進,大膽嘗試創新。我們更期待以此課題作為“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同仁積極投入的這一課堂改革中,以自身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實踐中,更好的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個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只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