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琴
在一日的活動計劃中,我一直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中,因為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高效率的教育任務。于是,我總在步步為營的設計中,努力使孩子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
可是,有時候,我真的無法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面對我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他們居然提不起一點興趣,更別說有熱情了,這對我打擊很大,我開始深思,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
我在一所鄉鎮幼兒園,這里的孩子單純可愛,見識雖沒有城里的孩子那樣多,但也很機靈、聰慧。我在幼兒園擔任的是大班的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在新學期開學不久,當中秋節和國慶節雙節來臨的時候,我園決定開一次家長座談會,邀請全園的家長來和小朋友們一起過節。這可把孩子們給樂壞了,他們一起大聲歡呼著,可我卻怎么也歡呼不起來,在我的腦海中一起思索著一個問題:“我該怎樣來安排好這次特殊的活動呢?”這個問題一直纏繞在我腦海中。放學后,我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教室里,想著:我一個年輕老師,該拿什么來征服家長?又該怎樣來讓孩子們感興趣呢?于是我想到了我園才安裝的網絡電視,孩子們還沒怎么接觸過呢,家長們也一直抱著電視就是給孩子看動畫片的這樣的觀念,我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些,讓家長和孩子知道電視還可以拿來教學。我開始收集關于中秋節及國慶節的相關資料,精心制作了PPT,還設計了兩個親子活動,還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個月餅。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我如釋重負,就等著家長會的到來了。
在家長會的當天,來了很多的家長,有些是我平時見過的,有些是不認識的。當孩子做完早操回教室后,我首先介紹自己及副班主任,接下來就和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中秋節和國慶節,還把制作的PPT播放給孩子及家長看,讓他們對節日的來源及中國的傳統氛圍有了一個較全面的了解,還有效的利用了學校才安裝的網絡電視,向家長展示了新型的教學方法。看的時候,孩子們非常的投入,家長也看得目瞪口呆,眼神中流露出對我的贊許。看完之后,我開始和小朋友們交流,他們都能準確的回答剛才的所見所聞,這讓我感到很驚訝,以往我費盡心思的教學都沒有這么好的收獲,可今天他們卻顯得如此的聰明可愛。我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原來孩子需要的,不是我生搬硬套的東西,他們需要的是有聲有色的、富有情趣性的,是給他們一個獨立自由的發揮空間。
我們平時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關注教學任務上,從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我們卻很少思考過,那么你的教學只會因為一廂情愿而變得沒有了生氣,孩子也會因為機械的學習而變得沒有了想象力。這樣的教學雙方,將以孩子無法體驗式的“不好玩”和教師吃力不討好式的“職業無趣”,埋沒了孩子天真爛漫的幼兒時光。
于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幾乎成了我研究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
當下有效教育的研究,幾乎就是孩子需求的研究。
在上音樂活動時,我不再是以教唱的方式進行了,而是創設一個特別的音樂環境,帶著孩子在聽到音樂時做自然的動作反應,啟發幼兒在自然和生活中去發現音樂,為孩子們提供表演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關注和滿足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情感。每次開展活動,孩子們都玩得很盡興,只有我還牢記著教學的主旨:學唱歌曲。
這樣的活動,在關注孩子的學習特征中,有效地完成著教師的教育目標;這樣的活動,使孩子學得歡快、老師教得輕松;這樣的活動,使教學目標完成得一氣呵成,了無痕跡;這樣的活動才是真正滿足了孩子童心的需求。在實踐中,我經常顛倒“價值”和“需求”的位次。因為,我真切的感受到,如果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那么我們的“價值”只能在生硬中,成為孩子事不關己的條例。
當下孩子的需求,除了生活環境,還和年齡特征有關。有一次,開展《天鵝湖》的音樂欣賞活動時,在大班孩子看來,聽《天鵝湖》的故事比欣賞音樂更有趣,在接下來的男生和女生一起合跳天鵝舞時,大班的孩子全都羞答答的,很是勉強的牽手跳著。可有一次,我在小班代課的時候,我也開展了這次活動,但是小班的孩子根本聽不進我講的故事,他們全都在做著自己的事情。我想還是別講故事了,就開始播放音樂,可沒想到,當音樂聲一想起時,小班的孩子立即手舞足蹈起來,不用老師提醒,他們也會找一個伙伴一起舞蹈,還設計著不同的動作,盡情地展示自己。望著這樣一群無拘無束的孩子,我又想起大班羞答答的孩子,我猛然意識到,原來孩子的需求也是和年齡特征緊密相連的,我們在不必強求的同時,應該深入地了解孩子不同的需求,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當看到有的孩子在入園時大哭大叫的時候;當看到有的孩子在陌生環境中遲遲不能融入的時候;當看到有的孩子用渴望的目光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當看到在活動課上有的孩子不敢參與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在這個時候,能給孩子一份愛,滿足他們心里的需求是多么的重要。許多老師最想知道的,就是孩子需要什么?這個問題不只當下的年輕教師很迷茫,可能連有些老教師也很迷茫,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現在孩子的需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廣泛。
實際上,孩子發展所需要的,往往就是我們平時所禁止孩子們做的。
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自由寬松的發展空間,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理解這個世界,他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認識,需要一定的空間供他來探索,允許他失敗,給他建構正確經驗的機會。可是許多教師會用自己很古老的經驗來衡量現代的孩子,來給予遠比他小時候視野寬廣得多的孩子教育,在這種很大的社會反差中,使孩子的活動受到很大局限,這給孩子智慧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這給孩子一生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不要抱著什么傳統經驗來很真誠的教育孩子,要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們的需求。
盡管走出校門已有幾年時間了,盡管我一直努力地去解讀孩子,可是,我真正了解孩子們嗎?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嗎?
哎!答案還是很心虛的!
了解孩子的需求,擁有一顆天真的童心,恐怕是我們幼兒教師一輩子的職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