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治勇
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幼兒。至2008年2月,我國0~5周歲農村留守幼兒占全國農村同齡幼兒的比例為30.46%,且近年來仍在以較快的趨勢增長。這些留守幼兒存在哪些心理健康問題?幼兒園應該怎樣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勢在必行。
一、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園開展留守幼兒心理健康促進項目,針對留守幼兒從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測評、我和爸爸媽媽的故事、幼兒心理傾向情境測驗、幼兒心理傾向教師評定問卷四個方面對留守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情緒狀況、心理健康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留守幼兒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健康失衡。有的留守幼兒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或者過分淘氣,有的兒童有焦慮心理,對老師同學甚至家人產生隔閡,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隱患。
(二)留守幼兒生活習慣差,自理能力弱
留守幼兒大多是隔代教育,老年人的教育觀念落后,一味地溺愛如“家中小皇帝”,任憑孩子鬧一通,事事依著他,事事包辦代替,導致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留守幼兒缺乏鼓勵,自信心不足
由于缺乏家庭的關愛,加之祖輩的溺愛和代監護人的無奈,部分留守幼兒常常把自己的內心封閉,不肯主動嘗試探索新事物,不敢在老師、同學、集體面前大膽地表現自己,久而久之,自信的基石就被埋藏在幼小的心靈里,無法自拔。
二、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的對策
我園以農村3-6歲留守幼兒心理健康促進項目為契機,從一線農村著手,著重對我園留守幼兒心理健康進行研究,扎實開展好各項心理健康關愛活動。
(一)統一部署,加強管理
愛是一個共同體,為加強對留守幼兒工作的統一領導、管理及跟蹤工作,我園成立了以幼兒園行政為組長,中層干部為副組長,黨員、教師、幼教實習生為成員的關愛留守幼兒志愿服務隊,負責策劃和指導各項活動,研發《留守幼兒語言和社會活動手冊》,培訓留守幼兒所在園(班)教師,提高教師們的專業能力。根據幼兒園的實施方案,負責班級留守幼兒的一日活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各項關愛活動的具體實施等,確保關愛留守幼兒活動順利開展。
(二)建立檔案,創新機制
建立留守幼兒聯系檔案。各個班級的班主任在幼兒園的統一部署下,對班級的“留守幼兒”情況展開細致的調查,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把留守幼兒父母的家庭地址、打工地址、聯系方式、臨時監護人的住址、聯系電話登記在冊,建立了留守幼兒聯系檔案,對留守幼兒基本情況、留守幼兒監護人情況、留守幼兒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常態關愛,溫暖童心
(一)身心互促游戲活動
《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幼兒教育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在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也要不忘身體健康,最好是將兩者結合起來,互進互惠,身心互促。因此經常組織一些運動性的戶外游戲活動,如滾鐵環、鉆爬、爬木梯、走平衡等,以身心互促的方式來引導留守幼兒的性格陰影,使他們健康成長起來。
(二)繪本閱讀社會活動
留守幼兒是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正處在身體和心智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最需要親情關愛。親子閱讀活動是一種傳遞愛、享受愛的活動,通過親情繪本讓孩子們懂得媽媽和爸爸是最愛你的人,學會用多種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愛。在道德認知方面,教師通過小故事將禮貌、孝順、誠信、和諧等優良意識的種子撒進他們的心中,有意識地將故事融入生活當中,以生活化的方式教導幼兒,從而對于留守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起到根源上的防范作用。
(三)生活自理親情活動
教師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父母沒能在孩子身邊,幼兒園教師應該多奉獻一份愛心,給留守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況多一些關注。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環節,重點對留守幼兒進行吃飯、穿衣、睡覺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訓練大班的留守幼兒系鞋帶、疊被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此外,通過親子游戲“爺爺奶奶的小幫手”,讓幼兒在家練習掃地、抹桌子、倒垃圾等,以增強幼兒的自理能力,讓爺爺奶奶少抄心。
(四)多彩活動,靚出風采
為鍛煉留守幼兒的能力,提升留守幼兒的自信心,我園通過“三八節親子活動”“三月親子郊游活動”“世界讀書日活動”“五一自我服務勞動競賽暨民間游戲競賽”“六一文藝匯演活動”“重陽節尊老敬老活動”“每周升旗儀式的靚出我自己”等活動為孩子們搭建平臺,邀請留守幼兒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共同參與,鍛煉留守幼兒的能力,展示留守幼兒的風采,增強留守幼兒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五)留守之家,親情綻放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對于遠在他鄉的父母,通過親情書信、親情視頻聊天、親情電話、QQ、微信等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
(六)集體生日,傳遞溫暖
留守班級教師按月排出每月過生日的留守幼兒,制訂集體生日會活動方案,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生日活動,每個班級選取最有意義、有價值的集體生日會進行錄像保存,有條件可發給留守幼兒的家長觀看,請外地的爸爸媽媽向孩子傳遞問候。
(七)志愿幫扶,關愛到家
幼兒園成立了以教師、黨員、幼教實習生為成員的關愛留守幼兒志愿服務隊,開展黨員與留守幼兒結對幫扶活動,每月定期深入到留守幼兒班級、家里,陪留守幼兒一起過集體生日、一起學習、游戲、玩耍;每月至少找留守幼兒談心一次;每月至少與其監護人交談一次,并建立幫扶關愛檔案,對留守幼兒缺乏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留守幼兒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愛,幼兒園教育應該站在對幼兒身心關愛的高度,攜手家庭、社會,用愛去滋潤,用心去呵護,用情去溫暖,就能讓“留守幼兒”走出心靈的荒漠,走進親情的綠洲,讓每一個留守幼兒都能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