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煒靖

一、問題的提出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開端,而嬰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時期,是身體、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品德、性格開始形成的啟蒙階段,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從兒童開始。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學前教育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數學認知作為《指南》中“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生活與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研究表明,5歲兒童的數學得分能顯著預測他們11歲時的數學成績。
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
筆者在湛江市某公辦園的家庭中開展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了解該園幼兒家庭數學教育的現狀,從而采取針對性的研究對策。
(二)研究對象
筆者從本園小、中、大班共抽取家長315名,其中大部分是爸爸或媽媽。他們的年齡在25-45歲之間,從事的職業遍及醫生、教師、公務員、警察、工人等各行各業。以下是3-6歲兒童家庭的基本情況的統計結果(N為樣本總數):
首先,從表一可以看出,本園家長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占大多數,父親的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占63.8%,母親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占63.1%,初中及以下的極少。從中可以推斷超過63%的家長都接受過高等教育,自身具有良好的教育素質。
三、分析結果
本次調查問卷設計的四個方面分別是:3-6歲兒童家庭的數學教育環境、家長開展數學家庭教育的基本情況、家長在開展家庭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家長對家園共育的角色定位。筆者對所回收的問卷根據需要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和歸類分析。
(一)3-6歲兒童家庭的數學教育環境
調查顯示,家長為孩子購置數學方面的書籍、玩具、材料等次數并不頻繁,數量并不巨大,且家長購買的玩具、材料等是否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否有益于促進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我們不得而知。
(二)家長開展家庭數學教育的基本情況
調查顯示,42.5%的家長在家庭中開展數學活動時完全是隨機進行的。這說明大多數家長在開展數學活動前并沒有預設的目標和途徑,也沒有事先準備的工具,很有可能只是隨意開展,欠缺科學的依據和指導。
(三)家長在開展家庭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困惑
調查顯示,多數家長表示在開展、實施家庭數學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困難:欠缺對數學內容的選擇和難度的把握、無法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等,說明多數家長對于家庭數學教育、幼兒數學學習方法等內容的不了解,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
(四)家長對家園共育的態度
通過分析可知,22.9%的家長認為自己占主要地位,21%則持相反態度,認為教師應占主要地位,52.1%持中性態度,認為家長與教師一樣重要,4.1%則表示不確定。多數家長認為自己應該對孩子的數學教育負責任,由此可以推斷他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建議
(一)尊重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兒童最近發展區
維果茨基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一段距離”,即介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時所顯示的實際發展程度,與兒童經由成人指導或與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來解決問題時所顯示的潛在發展程度之間的距離。成人過分的重視數學的邏輯性、抽象性,讓數學自成體系,而不重視建立數學與兒童之間的關系,導致3-6歲兒童的數學教育在內容上比較龐雜,形式上比較單調,重復性非常強。成人要尊重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給予兒童應有的權利,才能真正促進兒童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提供科學的指引,提高家庭數學教育質量
《指南》中明確指出:制定《指南》的目的在于“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手冊、書籍、家園聯系欄、網站等途徑,依據《指南》中的意見和建議對家長進行全面宣傳,積極培訓輔以個別輔導,為家長提供科學、全面的指導。如孩子不同年齡段的數學學習特點、孩子不同年齡段的數學學習內容、家庭數學教育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等,幫助家長真正理解《指南》的教育建議和精神理念,促使家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和育兒素養,從而提高家庭數學教育質量。
(三)增強家園聯系,建立家園共育統一戰線
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為家庭教育主體的父母,其所受教育的程度和掌握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所不同,對孩子成長的認識可能有所差異,除此之外,幼兒數學教育還受幼兒園教學的深刻影響。因此,建立家園教育統一戰線的問題顯得迫在眉睫。
數學知識是在現實當中抽象而來的,在一日生活當中隨處都含有數學。例如:路邊一共有幾輛車?家里的玩具如何進行歸類?去幼兒園的時間是多少?如何拼搭積木等等,兒童可以在生活當中隨時捕捉到數學的影子,而他們對于數學的感知正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當出現問題或沖突時,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得知沖突產生的源頭,尋求解決沖突的方法,夯實家園共育的基礎,鞏固家園共育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