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琰
一、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在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新的教學要求后,各高校紛紛開設了后續課程。經過幾年的發展,開設的后續課程內容日益多元化,既有通識英語教育也有技能和專門用途英語教育。但是各個高校在課程開設的時間、條件、課程設置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學校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實施學分制,后續課程開設的時間就比較早;多數學校開設的前提是學有余力,要求學生在通過四、六級或相應的水平測試后才可以選修后續課程;還有部分學校實施大學英語四年學習一貫制,要求在修完兩年的基礎英語課程后,再開始后續課程的選修,因此課程時間的設置通常放在大三,大四兩個學年。對于我校而言呢,我校后續課程的設置與安排與上述情況不盡相同。
二、理論基礎和研究內容
本研究是以Dudley-Evans & St John的分析模型理論為基礎的。他提出了一系列處理交際需求的要素和要求。授課老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對學生開展需求分析,逐步建立起一套輪廓式的需求分析檔案,最終得出目標情景和學習環境的相關信息。我國目前關于需求分析的研究很多。余衛華提出了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需求分析來改進教學的步驟和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并探討了需求分析的幾種主要模式,以及如何結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來采集需求分析的數據。復旦大學的蔡基剛教授將需求分析運用到學術英語課程設置研究中,探究學術英語課程的目的、教材、課堂模式和教學效果等,試圖提出適合我國高校和學生的學術英語教學模式和方法。
本課題以北方工業大學2015級六個大學英語改革試點班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綜述法、討論法,同時結合教學記錄、課堂觀察、口頭訪談等對學生需求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對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調查,了解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需求,發現教材和教學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走訪相關任課教師,了解他們在后續課程設置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及他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三、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
第一,后續課程團隊建設方面:由于我校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開展時間較短,后續課程教師隊伍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強后續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通過參加后續課程教學研討會、舉辦教學技能大賽、教學團隊內部教學經驗交流會、集體申報教學研究項目等方式推進后續課程教師隊伍的發展和團隊整體水平的提高。
第二,后續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方面:繼續優化我校的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設置和豐富后續課程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既能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和社會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內容。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后續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上的差異,因此我們應該鼓勵教師以教學團隊為單位,根據我校實際教學的要求,編寫立體化、難度分級、不同專業領域的系統化的后續課程教材。
第三,后續課程的考核方式上,目前我校后續課程的教學評價手段和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依然延續了大學英語基礎課的考核方式,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各占50%的方式,今后應該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四、項目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我校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研究起步較晚,希望通過此項課題的研究為我校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建設和發展盡上綿薄之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基于學生需求分析的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設置研究無論是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還是為了滿足學生未來職業規劃需要都是十分有利的。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通過量化數據分析客觀了解我們的教學過程,推動我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2016年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成果(XN09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