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云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碧骄啃詫W習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鉆研思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反映了現代社會對學習方式改革的要求,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重視學習方式改革的精神,對于指導語文教學改革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有著深遠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創設開放情境,增強課程活力
新大綱提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p>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探究性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里,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變為探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只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
教師要丟棄“解惑”職能,保持“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態勢,保持一種認可與耐心的氛圍,等待學生去自主地探究發現。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研究能力。
二、鼓勵參與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學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種內在的欲望,如果學生這種欲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將會有效、深入地進行探索活動,要怎樣激發這種欲望和勇力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動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應抱以熱情的期望,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的情感。如上作文活動課,一位學生用塑料泡沫做了一輛公共汽車模型,樣子很逼真,老師及時給予充分地肯定說:“哇,你真行,這輛小汽車比街上跑的任何一輛都要漂亮,如果旅客乘上它,周游崇武古城,夠氣派的。要是,(老師語氣稍作停頓)能到大海去繞島一圈,該多好啊!”老師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學生,學生馬上領悟到,對呀,我應該把它設計成水陸兩用車。老師微笑地點點頭,這一點撥,學生智慧的火花馬上迸發出來。
三、張揚個性,培養自主探究的獨創性
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意,新探索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之中,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善于求異的習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貝費里奇教授說:“獨創性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探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
人們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習慣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便會產生定勢心理。在教師的教學中,創造多樣化的思維環境,提高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廣闊性。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創設思維情境,千方百計地為學生提供創新素材和空間,用“教”的創新火種點燃“學”的創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