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美
一直喜歡古詩歌的教學,因為這種文學樣式很獨特,語言凝練,有豐富的內涵,任何一首詩歌,都有其豐富的意象。但每個人又可以見仁見智,都可以有對詩歌的獨特理解和別一樣的審美!
古代詩歌習慣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觀情思。比如,喜歡用月亮寄托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用夕陽、白云表達無窮的思緒,用杜鵑表示動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歡拿松、梅、竹、菊當作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用梧桐來悲秋,用芭蕉抒愁腸,用芳草喻離恨,以落花隱喻生命的短暫;還喜歡借長亭敘惜別,借西樓抒愁思,借折柳寫送別。同時,古詩歌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語句精煉、朗朗上口,極具音韻美!
因而我在教學詩歌時,首先讓學生反復吟誦,激發(fā)興趣,讓學生通過語言表現去體會感悟詩中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基本做法是指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用“我就是……”來開頭想象,在當時的背景下,自己就是作者,體會作者的感情來醞釀自己的感情,進入角色,進入情境。作為一種訓練手段,吟誦貫穿教學始終。初讀詩歌時,還選擇與詩歌感情比較一致的名樂曲,做配樂誦讀,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節(jié)奏、按節(jié)拍地吟誦詩歌,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詩中的特定氛圍。同時在讀法上加以指導,主要是在節(jié)奏、速度、輕重音等方面做具體示范性指導。通過反復吟誦,引發(fā)學生的想象、聯想、體驗的感受,品味詩的意境。對于初學者來說,誦讀就是學習詩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在訓練中,近體詩和詞中的小令,可先讓學生背下來,然后吟誦;長一點的古體詩和中長調的詞則可以分層練習吟誦,最后也要能背下來。
同時,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把這些意象進行組合,創(chuàng)造出一些有條理的生活圖景和畫面來,把自我融入詩歌中去,從而把握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好地體會詩人在詩歌中創(chuàng)造的意境,再用圖畫把詩歌的意境重現!記得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就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要求學生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語言描摩一幅這首小令的畫面,然后用手中的畫筆畫一幅秋思的圖畫。充分感受其蒼涼意境;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很高,記得一個留守學生,因為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多都沒回家,只是通過電話和孩子聯系,孩子只知道爸爸媽媽在首都北京修高樓大廈,于是他畫了一座高高的樓房,一個滿面滄桑的男人,手里捏著火磚和磚刀彎著腰抬著頭出神的望著南飛的大雁!畫面雖然很粗糙,但卻很感人,那個孩子在講自己畫的畫時不僅他自己淚流滿面,也深深地感動了我和其他的學生!又如學習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時,我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語言來刻畫詩人月夜無眠,在月光的清輝中低吟、徘徊,懷人思遠的情景和遠方的愛人攬鏡自憐的相思之苦,從不同的角度畫出了一幅幅傷感的月夜圖,從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詩歌中營造的刻骨銘心的哀婉氣氛。因而只要合適我就總是讓學生為詩歌配圖,學生樂此不疲,而且還加深了對詩歌的主旨的理解!
私下覺得詩歌因其獨特的音韻最適合歌唱!而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歌比當下的很多流行歌的歌詞都要美,所以每次上完古詩五首,我就會用合適的曲調來唱給學生聽,記得教學完七年級上的25課《古詩五首》后,我給學生示范:用《龍的傳人》的曲子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本只是想告訴學生詩歌就是拿來唱的,但學生十分驚奇,對這種唱詩歌的方式興趣極大!于是,我就布置了一項特別的語文作業(yè),自己為喜歡的詩譜曲,可以原創(chuàng)也可以用現成的曲譜!給學生一周的準備,然后進行唱詩比賽。到了比賽的那節(jié)課,學生極其興奮,興致高昂,每個人都躍躍欲試,加之初一的學生大有初生牛犢不畏虎的勁兒,一直都爭先恐后的要來表演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我的孩子們真是令我很吃驚,有自己拖長聲音譜曲唱的,更多的是用現成的曲譜唱的,不過真的很好聽,比如,用《七子之歌》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為他們音樂課剛學了《七子之歌》),也用王菲唱的《水調歌頭.》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當然還有用現在的流行歌曲來唱,還有說唱的。最讓我驚喜的是有兩個同學居然用《天仙配》黃梅戲的調來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閃閃的紅星》的插曲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還有一個同學用了唱山歌的形式來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還說是專門請教了爺爺才會的!一節(jié)唱詩課高潮迭起,精彩紛呈,孩子們異常高興,連下課都還不愿意結束。因此,以后凡是詩歌教學我都會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曲調來唱詩!效果非常好,學生們會唱了也就會背了。
色彩和旋律讓學生在詩歌的世界里盡情的釋放自己的個性,詩歌也變的靈動起來了,快樂國學,快樂詩歌,邊畫邊學,邊學邊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