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瑪拉·維塔·伊夫娜·烏斯科娃著+劉長松譯


[摘 要]本文聚焦可持續發展問題,強調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指出繼續忽視環境因素可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各種負面影響。綠色經濟是全球經濟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基礎。本文特別關注俄羅斯聯邦向綠色經濟轉型的相關問題,為俄羅斯實施綠色經濟原則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目標和對策。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綠色經濟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聯合國制定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概念性方法——可持續發展模式。21世紀,可持續發展問題仍然是全球范圍內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這是因為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全球化進程。盡管全球化的先決條件和一些特征實際上存在于整個人類歷史中,但是要意識到,這種模式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里才成為現實。
需要注意的是,可持續發展是資源開發、投資方向、技術發展重點與社會福利和生態平衡協調的變化過程,增強了當前和未來潛在的價值。對“可持續發展”的解釋,意味著需要提出覆蓋經濟、社會和生態過程等非常復雜的戰略目標。對此,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提出了以下目標①:
1.加快增長過程。這意味著需要減少經濟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數量不合理的比例。
2.增長質量的變化。可持續發展要求改變增長的質量與內容。
3.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
4.實現可持續的人口增長。
5.保護和加強資源基礎。
6.重點關注技術、風險控制。
7.將環境和經濟問題納入決策過程。
然而,2012年6月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上,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在過去二十年的實施結果令人失望:不可持續的趨勢仍然存在,甚至更加激化。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只有在解決基本經濟問題后才需要重視環境問題,同時也認為環境問題是多數發達國家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往往等同于GDP增長、利潤最大化、資金流動等財務指標,而增長的質量和成本,特別是環境和社會成本經常被忽視。追求經濟增長,大大增加了環境負擔。忽視環境問題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而且對人類健康也造成了負面影響。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的預測,到2060年,空氣污染可能會造成600萬—900萬人過早死亡,每年損失達2.6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1%①。這將對中國、俄羅斯、印度、韓國、東歐和里海地區的經濟產生嚴重后果。同時空氣污染問題并沒有減少。所有空氣污染物排放量中約有2/3來自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②,中國、美國、歐盟和印度產生的碳排放量最多。世界主要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變化如表1所示。
大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是引起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一嚴重問題,2015年全球150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黎舉行會議,簽署了新的氣候協議。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指出,他預計新氣候協議的長期目標是到21世紀末將全球溫度上升限定在2°C以內,這應該是“全面、有效和公平”的。中國為實現2030年排放目標也將實施一系列減排措施,屆時中國將在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的基礎上減排60%—65%③。
除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外,在目前的發展階段,全球社會還面臨著各種環境變化,如土地污染、土壤覆蓋、淡水枯竭、世界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和生物多樣性枯竭等環境問題。因此,尋找減少環境負擔并轉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重要基礎是發展“綠色”經濟。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規劃署)的報告,在“里約+20”的框架內,綠色經濟被定義為改善人口福利,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同時大大減少環境風險和環境惡化的經濟發展模式④。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增加自然資本,減少污染,低碳排放,預防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收入和就業增長。綠色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能源效率的根本改善。在這方面,“低碳經濟”一詞日益普及。
“里約+20”報告強調,向綠色經濟過渡將取決于自然、人類、物質(人造)和制度資本,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優先事項,社會環境文化的具體特征。
參加“里約+20”的許多主要國家正在積極制定反危機方案,大多數側重于環境問題。20國集團成員國分配了33億美元的近16%,用于采取經濟刺激措施并進行“綠色”投資⑥。根據匯豐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反危機一攬子措施中的環境投資比重分別為: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為8%—13%,法國為21%,中國為38%,韓國為81%⑥。根據美國2009年通過的《美國經濟復蘇與再投資法》,聯邦政府應投資900億美元用于促進綠色企業,技術、能源效率的創新和增長,并增加“綠色”就業崗位數量⑦。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對經濟結構進行了根本性重組,重點支持環境友好的新生產技術及產品和服務生產行業。在危機中,這種重組是通過政府對先進環保產業的支持來實現的,而對傳統產業的支持卻很少。通常認為,綠色產業的乘數效應要比其他工業部門高出8—10倍①。
國際文件廣泛使用諸如“綠色”產業、“綠色”市場、“綠色”就業和其他包括綠色形容詞的術語,且越來越多地提及“綠色”創新,這主要是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新技術(如替代能源、電子運輸、生物燃料等)。
要實施新的“綠色”經濟,必須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節約,來盡量減少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用于發電。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動員和重建全球經濟,加大對環保技術和“自然”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鼓勵經濟綠化。所有這些措施將有助于降低能源的需求、成本以及其價值。據環境署介紹,若將全球GDP的2%用于10個經濟部門的綠色發展,就足以改變全球發展的性質。啟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機制,有利于高效利用資源,防止出現全球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后果②。endprint
許多國家已經在綠色經濟原則下實施反危機方案。例如,中國計劃投資至少3萬億元人民幣(約4680億美元)實施下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環境保護項目③。2015年3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印發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表明了中國領導人了解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的必要性。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將環境價值和目標引入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各個方面。《意見》提出了建立環境責任制和新環境標準等10項嚴厲措施,分別涉及能源效率、資源節約型技術、非廢物生產、環境區域劃分、對自然保護區引入可接受的負荷限制以及將環境標準納入所有公務人員的評價體系等。總而言之,《意見》中有30個目標被認為是國家規劃的“路線圖”④。
對于俄羅斯聯邦來說,綠色經濟概念的形成至關重要。俄羅斯聯邦總理梅德韋杰夫代表俄羅斯在里約熱內盧(2012)聯合國會議上強調:“社會、經濟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一種能夠確保社會福利而不會對自然形成過度壓力的新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經濟利益和自然保護要實現長期平衡。也有必要確保強調創新和節能的所謂‘綠色經濟的增長對所有國家都是有用的。”⑤
俄羅斯聯邦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多次表示,要持續強調俄羅斯經濟避免陷入原材料出口模式的重要性。2008—2009年全球危機進一步確認,俄羅斯形成的原材料出口模式已難以為繼。以下一些負面趨勢就證明了這一點:
第一,經濟增長放緩。2010年開始的危機后經濟復蘇逐漸放緩,被經濟衰退取代。2015年GDP下降了3.7%;而針對2016年的初步估計,將下降1.8%;2017年,預計未見明顯的經濟增長。
第二,經濟結構性變化增加了自然開采和污染行業的比例。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關于我們的經濟目標(2012年)》中描述了目前的形勢是“大規模去工業化”的結果,強調“經濟結構存在嚴重扭曲”①。過去四年來,這種形勢與趨勢沒有發生改變。據高等經濟學院專家介紹,在危機期間,俄羅斯經濟的第一產業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第二產業大幅惡化,現在處于最低水平。因此,在危機期間,第一產業的份額平均增長了4%,第二產業的比重平均下降了9.3%②,其結果是溫室氣體排放和大量的資源密集型產業仍然存在。據工業部門統計,主要排放源是冶金,其對2014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貢獻達到41.8%;另一個主要來源是化學工業,占總排放量的比例為26.8%;礦產品生產中溫室氣體排放的份額為25.1%。對于反映資源密集型生產的能源強度,硫氧化物和二氧化碳(SOx和CO2)等排放指標,俄羅斯聯邦與其他國家相比要高得多(如表2所示)。這些數據表明,俄羅斯的優先目標是減少能源強度,對于具體產品的具體排放水平,要盡快趕上經濟結構類似的國家的水平。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俄羅斯經濟中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行業所占份額偏低。到2016年底,國內高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份額僅為22.3%。
第三,由于設備的物理折舊較高,環境風險仍然較大。據羅斯斯塔特說,俄羅斯聯邦的資本資產折舊在2015年初達到了50%④。眾所周知,生產資產大量折舊是生產效率低下、生產競爭力不足以及環境事故和災害事件日益增多的原因。
第四,環境污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也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據專家評估,俄羅斯與空氣和水污染有關的衛生經濟成本平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6%⑤。
目前俄羅斯聯邦已有綠色經濟的法律基礎。俄羅斯聯邦總統批準了到2030年俄羅斯聯邦環境發展的國家政策原則,通過了俄羅斯聯邦2020年水戰略、俄羅斯聯邦2030年能源戰略、俄羅斯聯邦氣候原則、俄羅斯聯邦2030年水文氣象活動戰略(考慮到氣候變化方面)以及2020年特別保護自然資源的發展概念。
2013年,政府通過了《關于落實俄羅斯綠色經濟原則的宣言》,旨在轉變經濟活動,確保在健康環境的基礎上創造高水平的生活質量、更高的國民經濟與產業發展速度,為子孫后代認真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國家遵守國際環境責任。以下政策方向也將有助于實施綠色經濟原則:增加對生態技術的投資;改善廢物處理方法;支持新技術范式的環境商業活動;實施生態系統服務付款機制;創造環境商品和服務市場吸引資本進入;創造額外的“綠色”就業;創造具有潛在GDP增長的新型創新產業。
到2016年12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京為了俄羅斯聯邦后代的利益舉辦了國務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俄羅斯如何逐步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模式。弗拉基米爾·普京特別提到了俄羅斯最棘手的環境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及達成目標。他說:“目前有毒排放的情況仍然極度嚴峻。一半的城市人口暴露于高水平的空氣污染中,其中個人和公共交通工具的貢獻在50%至90%之間。目前地表水中有相當一部分被認定為‘污染和‘極度污染,7%的居民缺乏優質的飲用水。幾乎所有地區都存在土壤和土地退化的趨勢。如果我們針對以上提到的重要戰略目標繼續采取權宜之計,那么到2050年,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將達到臨界點。這就是為什么有必要將削減污染和排放加倍的重要原因。”①俄羅斯總統還強調,“2017年被宣布為環境年”,環境領域被認為是最近批準的俄羅斯科技發展戰略的優先事項。
普京還明確了其他一些針對環境問題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通過工業技術現代化實現水土流失和有機物排放量的大幅度削減,實施最佳可行技術;改善生態信息系統;中和生產和消費廢物;鼓勵公民和公共組織積極參與不同的社會項目,包括旨在解決環境問題的項目。
本次會議許多與會者的講話都致力于向綠色經濟過渡。
為了確保向可持續發展的過渡,有必要通過增加對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的投資,來彌補俄羅斯自然資本的枯竭。在這方面,要大力增加科技教育、醫療保健、創新發展投入、發展專項基金等,如許多國家已經設立的未來基金。
現代化還要求對經濟體系全面的物質基礎進行更加激進的技術更新,這對向綠色經濟過渡具有重要意義。投資經濟中資源節約與結構性重建,從根本上改變其技術基礎,確保實現環境友好、可持續性和降低自然強度,從而盡量減少環境風險,消除未來工業經濟發展的負面環境成本。
因此,綠色經濟應被視為向可持續發展過渡的框架。為了把它引入到俄羅斯,首先要改變俄羅斯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應該是從廣泛的原材料出口經濟發展模式向現代化、綠色經濟以及確保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轉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