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劉文仙 劉小溶
摘 要: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區(qū)域,只有各民族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地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工作才有實效。文章以塔里木大學為例,對大學生如何看待民族團結交往及其交往動機、交往對象、交往環(huán)境、交往內容、影響因素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發(fā)現其民漢關系整體上是良好的,大學生在民族團結中也有交往的意愿,但是這種交往交流主要以學習和學業(yè)為主,高校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跨族際的生活接觸,讓學生的交往深層次化,實現彼此交融。
關鍵詞:新疆;大學生;民族團結;交往意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1-00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09
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區(qū)域,民族團結關系著新疆的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新疆高校承擔著為新疆的社會建設輸送高級人才的重要責任,大學生的民族交往意愿直接影響他們在校園和步入社會后,對待不同民族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關系到新疆的民族團結、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文章以塔里木大學為例,采用匿名問卷方式主要對大學生如何看待民族團結交往即不同民族跨族際的交往及其交往動機、交往對象、交往環(huán)境、交往內容、影響因素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13份,有效問卷498份,有效率97.08%,調研對象中漢族學生占48.31%,維吾爾族28.22%,回族12.5%,哈薩克族8.4%,蒙古族0.85%,柯爾克孜族1.61%。
一、大學生對民族團結交往的看法及動機分析
調研學生中51.69%的人認為所在高校的民漢關系很好,48.31%的學生認為所在高校民漢關系比較好,但還應該加強深層次友好團結。在讓學生選擇聚居地時,漢族學生中52.6%的學生選擇漢族聚居地,14.4%選擇民漢雜居的地域,33%的學生表示“只要條件好,無所謂”,民族學生中只有9.8%的學生選擇漢族聚居地,27.87%選擇本民族聚居地,29.51%選擇民漢雜居地,31.14%的學生表示“只要條件好,無所謂”。這說明高校的民族關系整體上態(tài)勢良好,不同民族的大學生在將來就業(yè)和定居方面還是以本民族和地區(qū)的條件為主要依據。
在“是否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學在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中溝通、交流交往”這一問題上,調查對象全部給予肯定回答,說明大學生整體上對待民族交往問題是正向的,積極的,但我們發(fā)現問及“如果您愿意和他們交往,你會主動去和其他民族交往么”,25%的學生(8%為少數民族,17%為漢族)表示自己不會,而是等對方來找自己,究其原因,我們發(fā)現愿意和其他民族主動交往的因素中“有利于自己學習其他民族語言”占第一位,“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工作內容”排第二,“其他民族很友善”和“對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習俗感興趣”緊隨其后,同時漢族學生和民族學生的族際交往動機因素又有所差異,漢族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工作內容”為動力愿意和其他少數民族同學交流交往,比例高達66.67%;而民族學生主要以“有利于自己學習語言”為動力,比例高達78.69%,這說明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的跨民族交往需求是不同的。
二、大學生民族團結交往的對象及環(huán)境
在交往對象和環(huán)境上,不論哪個民族,誠實可靠(81.35%)、有共同的興趣愛好(50%)都是大學生們選擇朋友的必備條件,而考慮同一個民族、同樣的宗教信仰和相同的風俗習慣因素的人群只有3-5%。87.28%的學生認為本民族的同學比其他民族更好相處,在平時交往接觸最多的其他民族排序中,我們發(fā)現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跨族際接觸最多的是漢族(42.62%),其次是哈薩克族(18.36%)和柯爾克孜族(16.63%),而漢族學生接觸最多的少數民族依次是維吾爾族47.36%,回族31.57%,哈薩克族14.04%,這可能和上述三個少數民族在新疆的基數本身就比較大有關。對這些跨族際交往的學生進行調研后,我們發(fā)現,這種交往行為的平臺多數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創(chuàng)造的(50%),學校組織進行的占到30.51%,而對方主動找自己的則為10.17%。
三、大學生民族團結交往的內容及影響因素
在交往內容上我們發(fā)現大學生跨族際交往接觸中主要以學業(yè)為主(44.07%),興趣愛好和工作次之(28.81%、26.27%),娛樂和語言文化排在最后(各21.19%);進一步調查我們發(fā)現,在跨族際交往的談話聊天內容中,以學習(79.66%)、工作(12.37%)為多,而未來(3.6%)、個人情感(2.6%)和家庭(1.77%)內容較少。
不同民族的大學生之間交往可能會相互影響,并形成一定的人際關系。68.64%的學生認為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對自己的生活有影響,24.57%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同時在被調研的大學生中有80.51%的學生有其他民族的朋友,其中三個以上朋友的占到39.83%,而有不同民族知心朋友的大學生僅占調研人數的39%,說明大學生的跨族際交往還僅停留在淺層次,這與問卷調查“如果你心情不好,想找個人聊天,同時有兩個好朋友和你關系一樣好,一個是本民族的,另一個是其他民族的,你會找誰”的結果相似,52.54%的學生選擇本民族朋友,這也與跨族際交流談話的內容調研結果相符。
調查還顯示,不愿主動和其他民族交往交流的主要原因分別是語言溝通障礙(41.68%),缺少溝通和交往的機會與平臺(28.67%),認為他們不友善(14.4%),其他(15.25%)。大學生們普遍認為影響民漢和諧交往的最大障礙是語言(37.29%),其他因素的影響程度排序分別是風俗習慣、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價值觀、地域、教育水平,而職業(yè)和經濟水平被學生們認為不會影響族際交往。
綜上可見,新疆高校的民漢關系整體上是良好的,大學生在民族團結中也有交往交流的意愿,但是這種交往交流主要以學習和學業(yè)為主,高校應該在學生學習互助交往交流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去邊遠落后民族地區(qū)的就業(yè)引導,讓他們在幫助民族地區(qū)加快發(fā)展經濟社會的大潮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此外,高校還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跨族際的生活接觸,讓學生的交往深層次化,實現彼此交融。只有讓學生彼此加深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賞,友好團結,讓各民族大學生彼此成為學習上的好幫手,生活上的知心人,促進各民族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實現新疆的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 頡歡.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D].喀什師范學院,2011.
[2] 李斌.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有效途徑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3(3):69-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