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琴
摘要:課堂教學作為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路徑,語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不能影響語文教學。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認真研讀教材,關注文本教材與實際的緊密聯系,對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把握,找準德育切入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靈魂與思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就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教學
在新形勢背景下,德育教育呈現著新的要求與特點,教育對象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對學校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需要學校結合實際情況來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積極開拓德育教育空間,創設具有時代特征的學習環境,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1]。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結構的構建淡化了各學科的界限,強化了課程內容的綜合銜接,強調德育教育在各學科中的滲透,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適當納入德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內容分析
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初中語文德育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的主要部分就是愛國主義,這也是思想教育的核心與基礎。初中語文中的許多課文都蘊含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這就需要教師善于運用這一德育資源,適當滲透德育教育,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此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也可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奠定基礎,使學生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②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文化和漢語言文字的情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和創造性,如漢字的字形會帶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善于發現漢字的美感,產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2]。③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是對親情的描述,如《背影》、《爸爸的花兒落了》等,這些文章不僅有恰當的描寫和優美的語言,還有對父母的愛和感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認真感受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繼而理解父母,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路徑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的路徑有許多:第一,利用關鍵詞句進行滲透。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時,可以抓住課文中關鍵的句子或詞語,指導學生準確掌握文章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以課文《孔乙己》為例,教師可從“笑”字著手來鼓勵學生進行分析,課文中多次出現“笑”,孔乙己總是在笑聲中來、從笑聲中走,但第二次時他是在笑聲中用手“走”出來,文章用“笑”來襯托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十分麻木。學生在這樣的方式中進行學習,能夠明白孔乙己悲慘命運主要源于黑暗的封建社會制度,進而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熱愛自己生活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借助積累詞句與感悟語言進行滲透。思想表達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文字,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載體,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按照“文道統一”的原則,有機統一德育教育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的學習。同時教師也要選擇恰當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對教材中的人文內涵與德育因素進行充分挖掘,點撥推敲一些警策性的句子或揭示文章情感的重點詞句[3]。如講解《智取生辰綱》時,教師選擇討論、閱讀、聽讀的方式,要求學生對課文詞句進行反復斟酌,認識到楊志警惕、善疑、精明的性格特點,對楊志不善處理關系與不善帶兵的弱點進行理解。在具體教學中可鼓勵學生通過分角色的方式對課文進行朗讀,然后利用討論和點撥的形式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和寫作,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深刻認識和了解四大名著,激發學生熱愛文化遺產的情懷。
第三,通過指導朗讀進行滲透。古語云:三分詩、七分讀。在初中語文的朗讀教學中可適當融入情感教育,使學生在朗讀中通過輕重緩急的語氣和抑揚頓挫的語調,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品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學習課文《蘇珊安東尼》時,教師要讓學生自由品讀文章中最感人的段落,如有些學生選擇“法庭斗爭”辯護詞的片段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讀,鼓勵其他學生注意其朗讀時的語氣、語調、表情等,然后要求學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以說,德育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就是作者、學生、教師的情感相互激發、同步運行,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與作者同悲同喜,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受到思想教育。
第四,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滲透。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適當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使學生快速融入到課文的情境中,然后實施德育教育[4]。以《海燕》為例,講述文中“煙”和“愁”的情感關系時,先讓學生談談對“煙”與“愁”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其特點,與哪些東西類似,開拓學生的思路;然后提出相關問題:①作者如煙的思念是什么?②作者在海外愁的是什么?這時學生會感到豁然開朗,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愛國請回與綿綿的思鄉之情,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又如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中國在七十多年前是什么樣的面貌?當時的中國人處于什么樣的精神狀態?然后導入該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理解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了解到“中國的脊梁”在現今社會的重要意義,掌握魯迅雜文的諷刺手法與語言技巧的運用,明確本文的寫作目的。
結束語:
總之,德育教育在中學教育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育人和教書屬于統一的過程,德育教育與各學科教學之間處于相互滲透的狀態。而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滲透德育教育,如利用關鍵詞句、借助積累詞句與感悟語言、通過指導朗讀、創設問題情境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高鳳群.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實施[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12:223.
[2]牛力.讓德育之花綻放語文課堂——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5,25:131.
[3]劉毅.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75.
[4]梅舒琳.品語悟理 以情感人——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黨史文苑,2012,06: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