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叔,你平時就是這樣工作的嗎?”前兩天,看電視的時候,侄子突然指著電視畫面的鏡頭問我。
我轉過頭,看了看:原來他看的這部電視劇,正上演一家企業召開新聞發布會的鏡頭。鏡頭里,發布會的現場亂哄哄,“記者們”毫無通情達理地問了一大堆無關痛癢和八卦娛樂的問題。
看完后,我盯了侄子一眼,質問他:“你認為呢?!無聊!”
侄子摸摸頭,不知道為何自己突然就刺到我,但他感覺到我不高興。
影視節目中的新聞發布會,我們確實看得很多,每當出現所謂的“新聞發布會”和所謂的“記者”提問,我過去多是轉臺,現在多是莞爾一笑。因為他們所導演的和現實差距太大了,壓根不專業,更重要的是,基本“黑化”記者,普羅大眾通常從影視中讀出的記者臉譜就是這樣:整天圍繞著娛樂八卦提問,而且提問毫無深度、甚至顯得智商低下。
有段時間,我一直搞不清楚,導演們為何這樣展示記者群體的“風采”,是因為他們對記者這個職業的工作性質不了解,還是故意黑化?如真的不了解,那也是他們不愿了解,因為只要稍微深入點,就不會對這個群體勾勒出這樣荒唐和滑稽的畫面。
后來,我逐漸明白:很多時候,不是不了解,而是故意黑化。因為對于導演和明星來說,他們的戀愛、婚姻、出軌等家長里短,“狗仔隊”盯得很緊。平時,娛樂記者利用他們所在的媒體平臺,盡情展示明星和導演見不得人或“丑陋”的一面,這當然會惹怒他們。
但娛樂記者只是記者這個龐大群體中的小眾,而且大部分娛樂記者的工作,也不都是影視中所展示的那么“低智商”。但導演們活生生地展示著這樣一群低智商和無聊的“記者”形象,確實對“正兒八經”的記者,帶來傷害,實屬不公。
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主題,我只想告訴大家:影視中所導演的記者形象和現實的差距太大。至于現實中,記者究竟是如何工作,說好這個話題,得準備“博士論文那么長”。不過,僅就記者如何提問,我們可簡單展示影視之外,這個群體的一些真實鏡頭—
真實中,記者和受訪對象接觸后,通常提前問采訪對象可以給多長的采訪時間,以便根據之前準備的問題進行提問。如果受訪對象時間充裕,那就慢慢聊,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聊,如果受訪對象時間緊,比如只給20分鐘或半個小時,就需要對提問的問題適當刪減,并注意掌握采訪進度。因為有的受訪對象對記者需要或感興趣的內容,不大了解。這時,他談話的時候,可能對你關心的核心問題淺嘗輒止,也可能對你認為不重要的問題漫無邊際地暢談,所以記者得根據報道的需要進行有力場控,引導受訪對象在有限時間里,使其回答問題的質量最大化。

需要注意克制的是,記者不要讓自己變成主角,而是甘心當配角,因為你采訪的是對方,而不是展示你自己。有的記者喜歡在采訪別人的時候,侃侃而談,使自己不再是那個安靜提問的記者,讓自己反客為主,似乎成了“被采訪的對象”了。這是采訪大忌。
此外,真實的記者采訪中,穩住受訪對象很關鍵,通常做法是:見面后,迅速和對方建立信任關系,所以你一開始的提問主要是順著對方喜歡說的話題去談,比如讓對方多談“成績”、“經驗”、“做法”和“啟示”。
隨著互動深入,當你和對方的信任感建立起來后,再把更重要的問題提出來。最后,就是在快要結束采訪的時候,你才把你最想知道的核心問題、甚至最敏感的問題拋出來。
之所以把敏感的問題放在最后問,那是因為,一開始你就拋出棘手和麻煩的問題,對方會有畏難情緒。而且,對方也會因此增加對方對你防范,甚至不愿意和你再有其他交談,其結果可能是,你的采訪任務落空了。但把最敏感的放在后面問,因已有之前提問互動建立起的信任關系,即便是最敏感的問題,對方回答你的可能性也很大。退一步說,即便對方不回答,但也不影響你早前提問并已收獲到的答案。
這是調查采訪通常的策略,也是如何與人溝通的問題。當然,也不是在任何場合都適用,比如在很重要的新聞發布會現場,主要領導的時間有限、提問的機會也難得,如果你好不容易搶到提問機會,卻問些無關痛癢或大談成就和經驗的問題,估計會被同行“打死”或被觀眾的口水“淹死”。因為面對難得的機會,你卻把它給浪費了,所以,這時抓住機會,就該毫不顧忌地發問,深刻地發問吧。
這是我在采訪路上的一些體會,和包括我侄子在內普羅大眾在影視里看到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