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波?沙永寶
摘 要:五年制高職德育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構建 “社會性德育”理念,實現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開辟五年制高職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 德育理念 改革 社會性德育
課 題:本文系基金項目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研究—以菏澤家政職業學院為例》(項目編號為2015324)研究成果。
目前,五年制高職德育教學面臨諸多困境,主要表現為德育課程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德育實效性不強,無法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不能完全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五年制高職德育理念要革新。
一、“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認為人生來就有潛在的自我實現的本能,這種本能在條件具備時便能向前發展,最終實現自我完善。所以,德育實施者的角色不再是主體,而是主導者,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尊嚴、價值和創造力,為學生提供充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的條件。
二、德育資源的社會性:“二類資源”,即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
五年制高職德育資源涉及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二大類。
課堂資源包括教育者提供的道德知識和其他的道德信息,創造的德育環境和氛圍。
課外資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學校內的資源;二是受教育者家庭成員的道德言行、和諧的家庭關系、家風家訓等德育資源;三是受教育者實習實訓單位的規章制度、職業道德、單位文化等德育資源;四是社會大環境中對學生德育有影響的各類資源。
三、德育實施主體的社會性:“三位一體”,即由學校、家庭和社會組成德育綜合體
德育是高職學生社會化和主體化的過程,即個體思想道德社會化和社會思想道德個體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德育實施主體是廣泛的。因此,學校只是德育實施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主體,家庭和社會也負有德育主體實施責任。
四、德育目標的社會性:“四項目標”,即知識、情感、意志和行為
德育面臨的困境,部分應歸咎于德育目標不明確。學校的德育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學生的道德能力不僅包括掌握德育知識的能力,還包括道德情感培養能力、道德意志訓練能力和道德行為執行能力,它們分別是德育的基礎、核心、關鍵和歸宿。
五、德育過程的社會性:“五個統一”,即政治與思想、育德與育才、知與行、自律與他律、教育與就業的統一
一是政治與思想的統一。我國高職教育要求“加強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識、熟練的職業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質,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德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時也要進行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制度。
二是育德與育才的統一。在學校管理和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堅持育德與育才相統一的價值理念,德育和智育并重,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育德與育才統一”的育人理念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要將德育植根于智育中,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同時,要了解和踐行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為將來成為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奠定基礎。
三是知與行的統一。五年制高職德育在堅持傳統理論知識講授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德育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德育實踐中運用、體會、升華理論,讓理論入腦、入心、入行。
四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五年制高職德育過程要堅持自律與他律的統一。既要強調學生對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遵守,又要注重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既要提升德育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要重視德育實踐課程的意義。
五是教育與就業的統一。首先要加強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其次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勞動者;還要創新對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開展創業教育;最后充實學生在實習和實訓期間的道德教育。
(作者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