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所強調要求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過程性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提升數學素養,發展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解題思路搜集信息一、引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學生身邊豐富的解決問題的資源,提供了比較真實的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教學時,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選擇恰當的方式展示這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觀察、發現、收集數學信息,并對所有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求“平均數”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將書中的主題圖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課前組織學生開展收集礦泉水瓶的活動,并將本組收集的數據以簡潔的方式記錄下來。上課時,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示一組同學收集的數據,引導學生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發現什么信息?這樣讓每個學生自己發現、收集數學信息,他們熱情高漲,上起課來也積極。
二、引導學生學會提出、篩選問題
當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和篩選的問題放在每個學生面前時,老師應引導學生對發現的信息進行分析,從中篩選有用的信息。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他人發現的信息,并隨時進行評價。通過大家的交流和評價,學生自己就能篩選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由于新的數學問題學生第一次接觸,有的學生可能提出原來學習過的數學問題,教師不要輕易給予否定,可以讓學生馬上解決,對提出的正確問題,以板書的形式出現,以突出重點,最后選擇例題進行研究。
三、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策略
第一,嘗試解決、主動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交流意見,以達到全體參與的目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采用獨立嘗試、動手操作、畫線段圖、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優化解決方法。請學生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在學生完成后,適時組織交流。特別注意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每種方法中先解決了什么問題,并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種方法的特點,為學生選擇簡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打下基礎。
第三,確定算法,解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切實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列式算出結果。
第四,自我評價,檢驗成果。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自己的全部思維成果進行檢驗,讓檢驗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系統反思和自我評價的過程。例如,“求平均數”,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學具擺一擺,交流怎樣擺,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數。
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交流意見,以達全員參與的目的;提倡并鼓勵算法多樣化,以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采用獨立嘗試、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探索過程中鍛煉提高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努力使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引導學生梳理解題思路,形成技能
問題解決的技能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來形成,根據學生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練習設計要切合實際,由易到難,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加強對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如在“求平均數”教學后,先請學生回顧整理什么是平均數,平均數有什么用,我們是怎樣求平均數的等,再讓學生完成課本上的針對性練習題,求平均溫度和平均路程,或教師設計幾個針對性課堂測試題,鞏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
五、引導學生實踐運用,拓展訓練
可利用教室等學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創設出一個個豐富的現實的問題情境,學生依據這些材料解決問題,求知欲強,并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還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能知道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能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有廣泛的應用。也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三年級下的“求平均數”,可以讓學生調查本年級同學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求出每班參加興趣小組的平均人數并談談看到這種現象有什么想法。這樣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還培養了能力,強化了思維。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筆者覺得這幾個教學策略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較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小雙.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數學教學通訊,20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