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霄
摘 要:隨著創意產業的發展,創意階層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職業群體。在社會學中,“階層”一詞來自源于社會分層理論,但是,我國對創意階層的研究卻更多偏向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稱其為“創意人才”并強調了其經濟學意義。文章旨在嘗試以社會學視角還原中國創意階層的價值。首先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對“創意人才”和“創意階層”概念進行辨析,并以埃米爾·涂爾干的社會分工理論為基礎分析了中國“創意階層”的社會意義。然后結合實際提出了我國創意階層的簡要特征。
關鍵詞:創意階層 社會分工 創意人才 創意經濟
中圖分類號:F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9-177-03
一、“創意人才”與“創意階層”概念辨析
“創意階層”一詞源起于美國經濟發展學教授理查德·佛羅里達在2002年所著的《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在該書中,佛羅里達提出,在創意經濟時代,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崛起,這個階層依靠創意來創造經濟價值,并從事著旨在“創造有意義的新形式”的工作{1}。社會分層理論認為,一個階層的成型,應具有明顯區別于其他階層的群體地位特征,即具有較明細的階層行為邊界;并已形成了相應的階層認知——對其階層的社會地位及功能的自我認同及社會認同{2}。目前,我國對社會階層分析比較權威和流行的是1999年陸學藝提出的當代中國“十大社會階層模型”,以職業分工作為其劃分機制,并提出了階層劃分的三種資源即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技術)資源。
在我國,受到歷史和社會體制的影響,階層分析一直較為敏感,因此,國內對創意階層的提及甚少。一些研究傾向于“創意人才”等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李元元(2011)等提出創意人才最獨特的特征在于其經濟學特征,具有稀缺性、價值型和不可替代性,并創建了創意人才激勵模型。林劍(2012)等認為創意人才也是一個群體概念,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實際上源于創意階層的研究{3}。還有一些研究模糊概念,認為國外學者提出的“創意階層”在中國的國情下就是“創意人才”。需要明確的是,國外的研究大多基于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屬于社會學領域的階層概念,而我國的創意人才概念來源于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在國外的研究中詳細闡述較少,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定義,較為對應的譯法是creative talent/people。
筆者認為,“創意人才”研究不能等同于“創意階層”研究,這兩者之間本質上是“經濟人”與“社會人”的區別,存在著研究意義和方法的根本差別。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兩位創始人亞當·斯密和埃米爾·涂爾干對分工做出了不同闡釋,斯密認為分工能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和一種自發經濟秩序的形成;而涂爾干認為分工的功能主要不在于優化經濟,而在于它對社會秩序的整合意義{4}。除此之外,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不同視域下對分工的解釋,出現了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根本差別,“個體主義方法是目的決定論——個人行為是其既定目的的囚徒;集體主義方法是結構決定論——個人行為是社會結構的俘虜。”{5}在現階段的中國國情下,人才研究在短期內具有針對性,也具有較強的經濟學意義,而階層研究對于社會整合和社會穩定更具有長遠價值。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二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能會發生重疊,階層研究的成果最終也可能會轉向經濟學價值體現。
除概念模糊外,關于“創意階層”職業分類標準和統計口徑,國內學者根據研究學科的不同也自成一派。王猛等(2016)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大類別為基礎對照佛羅里達對創意階層的界定{6},涵蓋較廣且過于籠統。Qian(2010)認為創意階層的本意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并認為中國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反映中國的“創意階層”,這樣的劃分依據沒有充分體現創意階層特有的智力資源特性。王榮欣(2014)按照國際通行的職業編碼表(ISCO88),參照國外學者的劃分方法,對照佛羅里達的界定并結合中國實際{7},其職業劃分較為嚴謹,但將創意階層人員劃分成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觀點,筆者認為欠妥,下文將詳細闡述。
二、中國“創意階層”的社會學意義
中國大陸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一些關于階級階層的研究,但是由于階級成分上存在模糊的界定,政治上較為敏感,因此始終沒能出版權威的社會階層研究成果。直至1999年,陸學藝任組長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才正式出版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一書,并且肯定了我國進行階級階層劃分研究的重要意義。課題組提出的“十大社會階層模型”以職業分工作為其劃分機制,其理論源自于埃米爾·涂爾干的社會分工理論。
涂爾干認為,隨著現代社會分工逐步走向專業化,將會導致集體意識的衰減和個人意識的增強,這為個人的發展帶來了自由的空間。“一方面,勞動越是分化,個人就越貼近社會;另一方面,個人的活動越加專門化他就越成為個人”{8}在社會學領域與涂爾干并駕齊驅的馬克思·韋伯也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肯定了勞動分工的專業化的意義“專業化為技術發展開辟了道路,因此它必然會帶來生產在數量上與質量上的增長改善,而這一切最終將促進公共利益,也就是促進最大多數人的利益”{9},涂爾干進一步提出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團結“有了分工,個人才會擺脫孤立的狀態,而形成相互間的聯系; 有了分工,人們才會同舟共濟,而不一意孤行。總之,只有分工才能使人們牢固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聯系,這種功能不止是在暫時的互讓互助中發揮作用,它的影響范圍是很廣的。”{10}涂爾干關注“社會共同體”,以職業承擔社會整合功能。他認為職業群體之所以能夠發揮社會整合作用,是因為相同職業吸引了相同心態的從業者,他們在工作中可以實現頻繁的社會互動并產生合作和共享的價值觀,職業群體內部會形成一系列行為規范和組織形式,并明確職業責任和義務,使從業者追求共同的利益,并產生同質化效果。
涂爾干所提出的社會分工的整合作用,對于轉型期的中國具有現實意義。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依靠國家政權和集體經濟即“單位制”實現社會整合。改革以后,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跨入市場經濟時代,隨著國有、集體體制轉制,傳統的整合體制“單位制”正在瓦解,新的整合社會的共同體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社會進入轉型期,出現了一系列社會解組和社會失范問題。今天的中國,產業結構已經完成了以農業為主體向以制造業為主體的轉變,第三、第四產業的比重逐年上升。隨著產業結構的巨變,傳統的職業體系正在瓦解,社會中出現了許多新的行業和大量的從業者{11}。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發展催生了一批創意型職業。眼下中國的創意階層在職業選擇中則處于“自我”與“生計”的矛盾狀態,正經歷著過渡轉折。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正經歷著改革,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職業特征以制度性、重復性和機械化為主,從業者沒有經濟壓力、沒有變革動力、沒有職業活力。改革以后,國有單位和工作人員剛剛跳出體制內的“溫室”,經歷了市場化的“陣痛”,正在探索創新生存之路。但是,在模式化思維的長期束縛下,創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今天轉制后的新型企業仍然帶有體制內的痕跡,需要快速轉型,激發員工創新激情與活力。另一方面,這一職業群體還沒有形成明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從業者缺乏職業榮譽感和敬業精神,沒有職業道德的束縛。在經濟壓力下,一些人會為了工資的增加和職位升遷而頻繁跳槽,加之一些創意企業對員工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從業者對自我價值的評價標準還停留在低級層面,以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為主的傳統觀念仍然凌駕于自我實現的高級需求之上。endprint
根據涂爾干的理論,一方面,將創意群體“階層”化,可以充分發揮個體差異性,并平衡產生在這一新的職業群體中的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張力,通過建立職業道德規則,使這一群體得以穩定和緊密團結,能夠在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個人職業優勢。因為個人“只有在道德上認同他在分工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他才能夠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享有高度的自主性,才能夠既免受無差別社會中那種嚴厲的道德一致性的專橫,又免受不可實現的欲望的壓抑。”{12}另一方面,勞動分工的整合作用還體現在職業群體形成了新的“社會共同體”。中國由職業而形成的社會共同體與西方社會不同。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了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團體格局”是由大的團體維系,比如宗教,而“差序格局”是由個人向外推而形成的一層層關系,形成依靠私人聯系維系的社會關系網,“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發生意義”{13}。中國的職業群體正代表了這種特有的“差序格局”,由職業共同體而形成中國人的“小圈子社會”,成為推進人們日常交往的途徑:具有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的從業者之間得以在日常工作中實現更多的溝通交流,增加了個人對職業的認知和敬重,強化了職業榮譽感和敬業精神。
三、中國創意階層特征簡析
創意階層的提出離不開創意經濟,其職業意義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中。筆者認為,結合我國創意產業的特征,創意階層應當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這一職業群體以“創意”作為創造直接經濟財富(包括社會經濟財富和個人經濟收入)的手段。第二,“創意”形成主要勞動成果。第三,個人的作用和價值充分體現在勞動成果中。除此之外,我國的創意階層和創意產業還具有如下特征:
1.職業階層特征。除了創意能力受到體制和制度的束縛,我國在城市建設、人才培養、企業管理模式和人才激勵制度上尚未成熟,孕育“創意”的社會氣候還沒有完全形成,作為新興職業階層,創意階層整體職業水平參差不齊,人員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一方面,全民性“創造教育”長期缺位,國民整體創新意識不強,審美能力存在鴻溝,作為創意產品的市場消費者,大眾消費觀念與創意工作者的生產成果形成鮮明落差,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不能良好銜接,并由此帶來不良反應。一些從業者為經濟利益,主動迎合大眾審美趣味,不惜拉低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整個行業水準,導致我國某些創意行業水準始終停留在低端,缺乏國際競爭力;還有一些從業者由于勞動成果不能產生對應的市場認可,認為自身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對該行業長期失望而轉向其他行業,導致產業人才的流失。
創意階層對經濟生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通過創意性因素產生高附加值產品,創新力和創造力是創意階層特有的智力資源。創意階層是市場經濟的一員,其個體價值的實現不能離開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因此,創意工作者經常會在自我表達和市場接受的矛盾中掙扎。根據符號學理論,創意型產品是一個符號創新的過程。由于受眾對符號的認知是建立在已有認知基礎上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符號的創新應當適度,否則會導致認知過程的斷裂。在轉型期中國的創意產業中,創意工作者應當具有市場經濟意識,具備平衡市場需求與個人創造欲望的能力,接受市場供需規律,將個人創意與產品完美結合,并且能夠在市場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我。
另一方面,我國的創意階層還沒有形成明確的階層認同。由于認同是在社會互動過程的結果,是在復雜的社會互動過程中通過自我觀照和規范的學習而形成的。{14}因此,從業者在職業成長期更傾向于依賴組織的平臺,通過在組織內部頻繁的互動形成自我認知,尋找群體歸屬感。但是,在組織化環境中,個人的創意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收入,代表企業的文化和利益追求,個人的創意靈感和能力的發揮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個性的壓抑會增加從業者的挫敗感。此外,在當下中國的創意企業中,人才培養和激勵體制還沒有與員工個性化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動,難以滿足創意階層特有的學習和體驗性工作需要。我國一些創意企業對創意階層的價值認識不足,在薪酬制度上仍采用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個人工作能力與所得報酬不成比例,嚴重挫傷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強化了人才的流失。
2.創意產業正處于起步期。我國的文化產業興起較晚,2004年,我國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的基礎上制定頒布了作為首個國民經濟分類指導標準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首次對文化產業的內容進行科學劃分和全面統計。我國文化底蘊深厚,因而早期的文化產業更強調文化特征,近年來,文化產業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文化附加值”為傳統工業產品帶來新的市場生機,我國在科技和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視創意和創新的作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排在首位,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自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和報道中,“創新”一詞出現超過千次。國內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稱“文化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視“創意”元素在文化產品生產中的積極作用。北京市在2015年7月發布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征求意見的修訂稿中,強調了在制定過程中“突出創意活動附加值的研究思路”。由此可見,創意性行業已經在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中異軍突起,職業特征正在凸顯,并逐漸從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中逸出。今天,中國的產業結構和職業體系都在經歷著巨變,創意經濟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創意階層也漸見雛形。
四、小結
我國的創意階層現階段還處于轉型期,正經歷著由文化人向創意人的轉變{15},創意程度和創新能力受到文化程度、城市開發度、政策包容度等方面的制約,水平良莠不齊,分化嚴重,仍然存在著“文化人沒創意”或“創意人沒文化”的現象。近幾年,我國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目標,重視創新創業人才流動,鼓勵大學生和企業員工自主創業,為小微企業順暢投融資通道。這些非組織化的經濟社會小“基因”能夠靈活多變,具有非凡的擴展力和影響力,可以形成社會活力和經濟動力的主要來源,而這些人群,正是(下轉第180頁)(上接第178頁)在突破體制化束縛之后,未來將成為我國創意階層的主要代表。
注釋:
{1}[美]理查德·佛羅里達.司徒愛勤譯.創意階層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79-80
{2}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54
{3}林劍,李中斌.創意人才研究述評[J].經濟問題探索,2012(10).165-171
{4}楊光飛.分工的意涵:優化經濟還是整合社會——亞當·斯密和迪爾凱姆對于分工的不同闡釋[J].江漢論壇,2005(3).30-33
{5}汪和建.邁向中國的新經濟社會學——交易秩序的結構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64
{6}王猛,宣燁,陳啟斐.創意階層集聚、知識外部性與城市創新——來自20個大城市的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1).59-70
{7}王榮欣.中國創意階層的空間流動[D].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14.15-20
{8}[法]涂爾干.渠東譯.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91-92
{9}[德]馬克斯·韋伯.于曉,陳維剛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三聯書店,1987.126
{10}[法]涂爾干.渠東譯.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24
{11}李強.社會分層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2}[英]吉登斯:郭忠華,潘華凌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260
{1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43
{14}周曉虹.中國中產階層調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3
{15}張迺英,笪祖秀.我國創意階層的崛起及構建對策[J].經濟論壇,2010(11).143-146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 北京 100000)(責編:呂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