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涵
摘 要: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我國城市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充膨脹著。城市的發展于社會、國家而言固然存在諸多好處,卻也在客觀上產生了不少城市垃圾。現階段我國多將城市垃圾轉移至城郊的垃圾填埋廠和焚燒廠統一處理。這在減輕城市環境負擔的同時卻給垃圾填埋、焚燒廠所在的村落帶去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并由此引發了村民的健康問題。在與環境污染的抗爭過程中,由于社會資源的缺乏、農村精英的缺失以及政府與企業間的茍合,村民維護權益的道路滿是荊棘。
關鍵詞:城鎮化;環境污染;環境抗爭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153-03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了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基礎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伴隨著城市數量的增加、城市規模的擴大、城鎮工業的發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多,包括工業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在內的城市垃圾急劇增多,城市的環境壓力巨大。在這種背景下,在城郊村落建設垃圾填埋場廠和垃圾焚燒廠成為集中治理城市垃圾的普遍做法。城市垃圾向城郊農村地區轉移的過程,也使得由垃圾處理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健康問題轉嫁到了當地村民之中。在村民與垃圾填埋與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進行抗爭時,由于村民社會資源的缺乏、農村精英的缺失以及政府與企業間的茍合,村民始終作為弱勢群體而斗爭無果。村民面對的此種困境實際上是我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矛盾的一種體現,若處理不好此類問題,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勢必會受到阻礙。
一、案例介紹——古村落竇村概況
南京主城東部邊緣地帶地貌變化多樣,遠處山脈起伏、近處河系縱橫。竇村的東、南、西三面以山體為依托,將山體圍合的區域作為聚落的所在,村落之左盤有“青龍”——青龍山,村基之右臥有“白虎”——龍王山和西山,構成“虎踞龍盤”之勢。“竇”在南京方言中有“聚集”之意。明朱元璋大興石刻,來自五湖四海的石匠聚集于此形成了一個石匠村,即竇村。以前村子里的人全部以做石匠為生,南京城內處處可見竇村石匠的杰作:棲霞山的佛龕、明孝陵的石構件、中山陵的石階、莫愁湖的抱月樓一百零八將石雕、夫子廟的牌坊都出自于這些能工巧匠之手。1959年,北京建設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筑”時,竇村的程天全等5名石匠進京獻藝,跨越歲月的長河,一件件巧奪天工的石刻作品悄悄訴說著竇村悠久靜謐的歷史。
今日的竇村隸屬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麒麟鎮的建南社區。建南社區由竇村大隊、南莊大隊和建興大隊三個大隊組成,包含了7個自然村,約5 000多村民。竇村是建南社區最大的一個大隊,村中常駐人口約2 000多人。往昔村里人大多沿襲了過去的職業傳統,以石刻和耕地為生,自從土地承包給了外地人后,本村人以社區給予的土地租金為主要生活來源。
二、竇村中的垃圾處理廠與環境污染
(一)竇村中的垃圾處理廠
1.轎子山垃圾填埋場。轎子山垃圾填埋場位于南京市江寧區麒麟街道建南社區,距南京主城區20公里,距離竇村僅1.16公里,占地420畝,于1990年7月開始施工,1992年投入使用。填埋場設計日處理垃圾量1 000噸,庫容量150萬立方米,主要承擔玄武區、原白下區、棲霞區和江寧區4個區的垃圾處理。轎子山垃圾場四面環山,由于潛在的地質問題和治理的缺乏所造成的二次污染,目前處于臨時關閉狀態。
2.南京匯豐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2000年8月南京匯豐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進駐建南社區,地處南京市中山門外麒麟鎮轎子山路,距離竇村1.03公里。公司占地40畝,廠房2 000平方米,倉庫5 400平方米,液體儲存罐8只,儲存量4 000噸。該公司是經江蘇省環保廳、南京市環保局共同批準成立的專業性處置(焚燒)工業危險廢棄物、醫療危險廢棄物的環保企業,與工業企業、院校、政府機關等多家單位有合作。
(二)垃圾處理廠帶來的環境、健康之殤
垃圾填埋操作簡單,對所要填埋的垃圾種類要求小。但填埋所需用地多,侵占土地資源,同時存在嚴重的二次污染。垃圾滲出液會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垃圾堆放產生的臭氣則會嚴重影響場地周邊的空氣質量。此外,垃圾發酵產生的甲烷等氣體既是火災及爆炸的隱患,又是產生極為普遍的溫室氣體。
垃圾焚燒對垃圾的減量化效果顯著,且節省用地,并可消滅各種病原體。但焚燒產生的二惡英等有害物質易在人體內積累,會引起皮膚痤瘡、頭痛、失聰、憂郁、失眠等癥狀,長期攝取易引起癌變、畸形等。
1.村落村民癌癥高發。村中每年都有不少人死于癌癥,這已經成為竇村的一件社會事實。2012年,竇村村民癌癥死亡率是全國的3.3倍。癌癥死者呈年輕化趨勢,以患肺癌、胃癌、食道癌者居多。村民們普遍認為,患癌癥主要是垃圾污染引起的,自從一公里外的山上建成填埋式垃圾場后,村里患各種怪病的人明顯多了起來。村委會工作人員說,因為地下水遭到污染,收割的糧食都成黑色。村民們下田插秧,皮膚與水接觸后,又紅又癢。在調查中得知,村民祁大爺的兒子得了癌癥剛死去;退下來不久的竇村前任村長集三癌于一身,在我們第二次調查的時候已離世。
2.水、土壤的污染。轎子山有機垃圾處理場,計劃使用的年限是二十年。當初設計日處理量1 000噸,實際日處理垃圾量達到2 000噸,計庫容量150萬立方米。但是,實際庫容量超過200萬立方米,由于長期的超負荷使用,已經出現了垃圾堆體塌方、滲濾液外溢等安全隱患。根據2005年和2007年的監測,轎子山垃圾場附近淺層地下水已經受到污染,出露泉點水質出現污染物超標現象。滲濾液外溢會污染周圍的水和土壤,從垃圾滲濾液中檢出的主要有機污染物77種,有機污染物中已被確認的可疑致癌物1種,其相對含量位居77種有機污染物之首,另有輔致癌物5種。
3.空氣污染。臭氣環保專家指出,惡臭是一種嚴重的環境污染。垃圾場中含硫等物“發臭團”發出包含幾十種對身體危害比較大的物質的難聞氣味。惡臭污染通過影響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對人類產生健康危害。嚴重的惡臭更是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紊亂,降低代謝活動。endprint
竇村d垃圾焚燒廠全天24小時作業,一些村民在家都能聞到垃圾場的臭氣。有人這樣說:“第一就是很吵,第二就是環境不好。夏天的時候味道蠻大的,我這邊還好,因為我早上來得遲,晚上走得早,這邊大概好像早上四五點就吵得不得了。”由于青奧會的舉辦,垃圾焚燒廠才關閉,環境問題才有所緩和。
三、村落村民的環境抗爭之路
(一)抗爭途徑
1.集體找企業去討個“說法”。村民把環境污染的責任歸于企業,第一做法就是集體去找企業去討說法。面對癌癥死亡現象的高發,村民曾不止一次經集體去找企業理論,成村長表示:“村民去焚燒廠鬧事,那年去過最多人的一次,有九十多個都不止哦,工廠的玻璃都砸了。”
2.借媒體產生輿論壓力。聯系媒體進行曝光,以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給企業施加輿論壓力,成為村民進行利益訴求的第二個途徑。“幾年以前,我家外甥女,是大學生,在網絡上下載下來的竇村得癌癥的名單,貼在路旁墻上,有媒體來過,電視臺也來過的。”
3.個人或集體形式的上訪。村民還會采取集體或個人上訪的方式,企圖通過國家有關機構,表達群體利益訴求。年近80歲的村民祁大爺是竇村上訪的元老級人物了。自從兒子死于白血病后,祁大爺就更加堅定地認為由垃圾場帶來的污染是本村村民患癌的原因。他年年都去上訪,自己不帶任何資料去,就是去說說這個狀況。
上訪、找媒體都是為了“借勢”,即借助上級政府與媒體的輿論壓力推動問題解決;鬧事是為了“造勢”,給對方造成一定威脅以利于問題解決。但是在進行環境爭議過程中,村民卻受到了威脅。在筆者第二次訪談的時候請求村民,問是否能夠帶著進村看看,可村民沒有一個敢愿意的,都說誰帶誰倒霉。
(二)抗爭結果
鳥越皓之認為,國民參與對公共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首先,獲得了農保,村民集體去找企業“討說法”,取得了一點成果。“焚燒廠承諾給村民交農保,一人一年一兩百塊錢,這些錢是大家吵過才有,你不吵不鬧就沒有好處。”其次,通過媒體曝光,企業給村民安裝自來水管,以作為調節村民抗爭運動的緩沖劑。“有個東山電視臺的記者來過,播過水污染的事情,播完之后,過了一兩年就裝自來水了。”然而村民的上方之路卻從未達到預期效果。上級部門用“打太極”的方式應對村民的上訪,“回去等待結果”成為了政府相關部門給出的唯一答復,但是“結果”最終往往杳無音訊。
上訪、找媒體都是為了“借勢”,即借助上級政府與媒體的輿論壓力推動問題的解決;“討說法”是為了“造勢”,給污染企業造成一定威脅以利于問題解決。但是在進行環境抗爭的過程中,村民卻受來自企業和上級政府的雙重敷衍甚至威脅。在筆者第二次試圖進入都竇村的時候,已經沒有村民帶路了,說“誰帶誰倒霉”。
四、村落村民的環境抗爭失敗的原因分析
綜合分析竇村村民崎嶇的環境抗爭之路和抗爭困境,筆者歸納出以下原因。
(一)竇村的特性——雜姓村
從竇村發展是來看,村民依業緣聚集。可見,竇村自然村落,而是雜姓村,這就使得對村民具有強大凝聚作用的宗族勢力缺乏。加之,隨著村中企業增多,吸收越來越的外來人口,村民之間的連接更加松散,利益分化嚴重,這十分不利于村民舉全村之力進行集體性抗爭。
(二)村民缺乏社會資源
抗爭者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決定了其所擁有和所能調配的社會資源,這些社會資源成為影響抗爭結果的重要因素。村民認為自己上邊沒有人,說再多也無力回天,反而選擇“忍耐”,而這種忍耐的情緒極易在契合的情境之下爆發,轉化為危害社會秩序的非理性群體行動。
(三)村民缺乏全局眼光
就像奧爾森鉛桶堵洪水理論,每個人都不想貢獻自己家的鉛桶,都覺得自己的鉛桶對于洪水沒有作用,那么洪水最后只能吞噬他們的家園。在受到了來自企業和上級的雙重威脅后,鮮有人敢率先做出行動。在村干部的威脅下,村民不敢說話,他們認為誰說誰倒霉,只能吞聲忍氣,群民在抗爭事件中的弱勢地位更進一步凸顯。
(四)村中精英人物缺失
在鄉土社會中,享有較高威望的精英對村中的公共事務具有極強的組織領導作用。竇村村民無論是找企業“討說法”還是上訪,都缺乏村中精英的有力組織,抗爭策略也缺乏理性的設計。在幾次抗爭中,找企業“討說法”演變成了“鬧事”,處于群龍無首局面下的村民在對抗組織性強、利益統一的現代企業時,不占據優勢。
(五)企業政府間茍合
政府和企業間的茍合強化了斗爭中企業的主導地位。雖然出于安撫村民情緒的需要,企業村民做出了一定賠償,但賠償方式等技術性問題的主導權仍落入企業手中。污染企業得到社區、街道甚至是政府的保護,資本與權力的結合、交換使得村民的訴求更難以達致。
結語
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在擴張的同時將環境污染問題轉移給了城郊村落。村落在現代化發展帶來的諸多隱患前脆弱的不堪一擊,諸如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廠等企業的生產活動給所在村落帶去了環境污染,造成了村民的健康問題。城鄉二元分割所帶來的城鄉發展不均衡、社會整體運行的不平穩的結構性問題早已為多數人所關切,但這種關切不應僅僅停留于哀婉與批判,而應立足于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的平衡的實踐上來。面對來自外部對自身生存發出的挑戰,我們的制度應該保護村民主體性地位,使他們可以發出訴求,維護權益,并確保政府、企業、村民三方可以以平等的姿態共商社區發展事宜。而企業也應當充分重視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成本,厘清經濟收益與環境維護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目前污染和癌癥之間的必然關系尚無法得到醫學上確定,但村民在“環境—癌癥”邏輯框架下建構的主體性不安體驗足以影響村路在城鎮化進程中的發展。轎子山垃圾處理場雖然已經臨時性關閉,但是它造成的污染依然存在,并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散。在這種背景下,村落的走向仍然令人擔憂。
參考文獻:endprint
[1] 陳阿江.次生焦慮: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會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蔡鴻珠,楊謙,薛懷友,等.南京市生活垃圾處置場適宜性評價及環境地質問題[J].江蘇地質,2008,(2):126-132.
[3] http://www.nhfpc.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
[4] http://house.focus.cn/msgview/1396/146298456.html.
[5] 楊貴芳.南京東郊轎子山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機理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
[6] http://house.focus.cn/msgview/1396/146298456.html.
An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of Villagers Fight agains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ou Village
WANG Qiu-han
(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more and more cities in China have been experiencing extraordinary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To deal with so much urban waste,landfills and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s are built in the countryside,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levant healthy problems,especially cancers to local villagers.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social resources,the lack of rural elite and collusion between the business and the government,it is difficult for villagers to be against lo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Key words:urbaniz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fight
[責任編輯 史麗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