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雅+肖斌+李俊
摘 要: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沖擊很大,目前會計從業資格考證已取消。一直圍繞于考證課程的《基礎會計學》,應該回歸全面掌握會計基礎知識為主導的思路上來。《基礎會計學》課程面臨改革與重新定位,沿襲舊的以核算思路為主為重的設計,已不能再滿足新時代服務需求。人工智能時代下,新會計思維應該如何確定,《基礎會計學》課程內容如何定位和改革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關鍵詞:人工智能 會計學基礎 定位 改革 研究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9-198-02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用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的學科。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隨著我國“互聯網+”戰略計劃的不斷推動與發展,人工智能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并已進入會計信息化領域。人工智能的互聯網記賬平臺將完全實現從基礎資料的輸入、審核、記賬、分析的全自動過程,算賬、記賬和報賬等工作將不再由人工完成,傳統會計工作將受到巨大的沖擊。
《基礎會計學》課程作為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方向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對會計學科的整體認知和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該課程內容設計一直是以核算為主,也可以認為《基礎會計學》其實就是會計核算的基礎,這種設計并不科學,因為它沒有體現整個會計學科的基礎,特別在人工智能涉入會計行業、會計核算功能弱化的情況下,這種內容定位和設計顯得片面和不足。《基礎會計學》課程如何與時俱進,如何讓會計專業初學者更全面認知和了解會計學科,重新定位和改革《基礎會計學》課程內容變得勢在必行。
一、目前《基礎會計學》課程內容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職能介紹不全,初學者對會計功能認識不足
學完《基礎會計學》課程學生的普遍認為會計就是一個賬房先生的角色,圍繞著記賬、報賬、算賬內容開展工作而已。其實會計職能遠非如此,除了核算還有重要的管理和監督職能,而教材內容多數對管理職能一句代過,學生從思想認識上形不成對整個會計學科的認知和理解。職能介紹不足,學生對整個會計功能認知缺失,到底會計能干什么并不明確,圍繞核算花太多時間,功能學習過少。
(二)與后續知識體系不連貫,知識點前后脫節
會計專業課程第一學期開設《基礎會計學》,第二學期開設《中級財務會計》。而《中級財務會計》中涉及實際利率等知識點時,實際利率如何計算,大部分教材內容都是直接給出實際利率,簡化帶過,無法讓學生對這個利率取得原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是,《基礎會計學》根本就缺少時間價值概念內容,這個知識點一般都安排在第三學期的《財務管理》課程才開設,這就造成學習思路脫節,知識點前后不連貫的問題。
(三)理論與實際應用聯系不足
《基礎會計學》理論知識詳實,但實踐應用嚴重不足,在講授主要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處理內容時,雖有案例,但多數是以各個知識點為主的獨立案例,缺乏企業完整業務之間的系統聯系,理論與實踐應用嚴重脫節的設計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
(四)缺乏人工智能應用
目前該課程人工智能內容完全不涉及,仍然停留在手工模擬做賬階段。
(五)對會計職業的發展認知缺失
該課程內容設計沒有涉及會計職業發展、會計崗位職能、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形成發展等知識點,學生對從事會計行業,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各種崗位職能嚴重認識不足。
二、《基礎會計學》課程新定位思考
充分應用人工智能,注重會計思維的培養,以實際企業完整業務為主線,加入部分管理會計職能、電算化功能和稅收知識,將會計核算、會計管理、納稅操作、會計電算化多知識點有機融合,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是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將《基礎會計學》課程與《會計電算化》課程相融合。
二是增加行業發展、職業規劃、崗位職能、職業道德內容,將《基礎會計學》課程與《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相融合。
三是增加會計管理職能知識點,將《基礎會計學》課程與《初級財務管理》課程部分內容相融合。
四是增加納稅知識點,將《基礎會計學》課程與《初級經濟法》、《納稅申報》課程部分內容相融合。
三、《會計學基礎》課程改革思路
(一)教學內容改革,采用模塊化
1.會計基礎知識模塊:(1)會計概念、對象、目標、發展史;(2)會計的職能:核算、監督、管理職能;(3)會計法律制度、會計管理體制;(4)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5)會計的職業發展。
2.會計核算職能模塊:(1)會計核算的基礎假設與會計基礎、信息使用者及質量要求、會計準則體系;(2)會計要素、會計等式;(3)會計科目與賬戶;(4)會計記賬方法;(5)會計憑證的審核、傳遞、保管;(6)對賬與結賬、錯賬查找與更正、會計賬簿管理;(7)電算化條件下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表集成模塊(含資金籌資業務、資金運用——采購、生產、銷售、利潤分配、納稅處理等);(8)財產清查。
3.管理職能模塊:貨幣的時間價值(含復利現值和終值、單利現值和終值計算)。
(二)教學計劃改革
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中,因為《會計學基礎》融合了《會計電算化》、《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初級財務管理》課程的部分內容,原來安排在第二、三學期的相關課程應與該課程做整合處理。
(三)教學方式、學時分配改革
教學方式應該理實一體化相結合,除了正常講授外,為了提高實驗實訓效果,建議采用在多媒體教室與機房同時開展,部分難點專題可以采用微課,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崗位模擬分組實驗方式等;另外,《基礎會計學》教學學時應該增加,根據以上調整建議課時96學時,每周學時為6節,共16教學周。
總之,在人工智能時代,會計雖受沖擊,但會計專業只要堅持不斷改革與創新,正確利用好人工智能,會計不但不會被替代,反而會在職業判斷、戰略管理、價值創造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州工商學院2016會計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課程編碼:2016KC-003)”階段性研究成果;廣東省教育廳2015特色創新類項目“數字資源在會計本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5GXJK210)”;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校級課題“基于數字教育資源的會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cj2014010)”;廣州工商學院2016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精品資源共享課《會計學》(ZL2016122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
[2]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1.廣州工商學院,2.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第一作者簡介:鄧雪雅,廣州工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責編: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