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關于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改革的聲音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該如何進行語文尤其是職業教育下的語文課程改革,卻沒有一個定論。結合教學經驗,簡單談談有關于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高校語文職業教育改革一、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科定位模糊,教學地位下降。語文在經歷了幾次較大規模的課程改革之后,語文的教學地位已經大大降低,在大部分的高校中語文僅僅是選修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選修課都沒有重視,而失去了主體教學地位的語文,學校在科研經費等方面也減少了投入力度與重視程度,只有語文教師在努力教學。
2.社會風氣影響,高校語文邊緣化。經濟的發展與大學的擴招使得大學的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而社會上的功利性、市場化風氣對學生、對教師的影響都非常大。所有的學習都是有目的性的,如學習英語可以留學,可以繼續深造,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各類證書,等等。而語文的人文性決定它沒有那么強的功能性,因而選擇認真學習語文的人越來越少。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在校園里會有很多英語社團,每天晨讀或者晚讀,而語文的社團大部分是書法、國畫,等等,沒有人會朗讀語文。
3.教學質量低,學生語文素養低。教師專業素養不高,語文課混雜在文學課、賞析課、寫作課之中,沒有系統的教學系統;而語文教材五花八門,課堂教學氛圍差;上課學生規模大,200多人左右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直接造成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低下,大學之前學習的語文知識學生已經都忘記了,學生在組織語言等方面能力及其低下,最直接的體現便是論文的寫作!不合規范,格式不正確,用語不對,邏輯不通等問題層出不窮。
二、高校語文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關于高校語文課程的改革,筆者認為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語文是漢字、漢語作為載體的,而漢字與漢語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的根。雖然我們平時說話、寫字覺得自己水平足夠,但是真正涉及到專業領域的寫作或者其他方面的,便顯示出我們的水平低。國外有一門學問叫漢學,是國外研究中國文化的一門學科,作為一個中國人,學好語文更是理所應當的。其次,學好語文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必要。一個人的談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是很必要的,為什么一些明星會被大眾所喜歡?是因為他們的修養與品格。第三,學好語文是文化傳承的必要手段。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但是在時間的長河中很多優秀的文化都消失了,國家從政策上保護這些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尤其是一些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需要傳承人與繼承者之間的溝通,而語言、文字就是最好的工具。
三、職業教育視角下的語文課程教學改革
高校語文要改革,需要有方向,才能使改革之路更為順暢。現在國家提倡職業教育,提倡工匠精神,筆者認為在職業教育視角下的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更加符合當前的高等教育情況,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轉變教學理念,重視語文教學。語文課程要改革,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重視高校語文工作。學校要從科研經費、教師職稱、教師福利等方面投入更多提高語文教師的待遇與福利,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學校要增加語文課時,加強語文教師的師資力量,提高語文課程的學分,讓教師與學生都重視語文課。
2.職業教育導向,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高校的課堂教學更加開放,因而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更高。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意社會發展動態與企業需求,可以利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量身打造語文課程。
3.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有效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后,思想松懈,對學生的興趣已經大大降低,認為大學生活就是享受。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自身要提高專業素養,打鐵還需自身硬,若是自己的教學水平不高,怎么能吸引學生來上課?語文教師想要提高教學質量,那就要融入學生的文化生活中,對網絡流行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在課堂中才能和學生更好的互動;其次語文教材因為各種原因,學校并沒有統一的教材,這就造成了教學失去了系統性,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一套教學風格,對語文教材既不死板,也不過分解讀,要從社會與學生的角度出發,形成適合教學的教材;最后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網絡信息時代,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文字,更多的是對聲音、圖片、畫面等語言的描述,要抓住學生的心理,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來教學。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課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位教師不斷地努力和摸索,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學校、適合自己教學、適合學生興趣的語文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李雪峰.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人文素質培養[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6):114-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