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
[摘 要]目前,新媒體技術在醫學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提高醫德教育的實效性至關重要。本文從新媒體的特征出發,結合當前醫德教育的現狀,分析了新媒體對醫德教育的影響,并針對引發的困境給出了對策,希望能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醫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0.14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0-0-02
新媒體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技術研究中心的彼得·卡爾·戈德馬克(Peter Carl Goldmark)首先提出的,最初僅僅用來形容電子影音商品,后來逐漸被人們接受,用來形容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新興媒體技術。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市場基礎和受眾群體,新媒體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導向,更適應于當今世界信息化的特征,對大數據資源的處理更為得當,自然更適合信息資源的分享和傳播。因此,新媒體從基本的概念提出到當前的大發展,時間跨度雖然不大,但民眾的接受程度和普及程度卻很高。
1 新媒體條件對醫德教育的影響
1.1 醫德教育現狀
“醫無德者,不堪為醫”,醫德是醫務人員從事醫療活動所必須遵循的職業道德。醫德教育是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生素質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合格的醫學人才不僅要擁有高超的技術,更要擁有高尚的醫德、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等,正因如此,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的醫德教育注重醫患溝通和在醫療服務中踐行醫德理論,已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和服務實際的目的,因此需要對醫德理論進行系統梳理,對醫德實踐進行規范。我國當前醫德培養的目的在于培養醫學人文精神和醫學科學精神相結合的,具備高超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在醫學教育課程設置方面主要采用多層次、多形式、多門類的方式,其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總學時可以占到總學時的8%左右。目前,醫學院校的課程主要以講授為主,側重理論灌輸,而且開課的班型較大,課程考核只能以卷面考試的方式進行。教師要么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畢業的,要么是純粹醫學專業畢業的,很少有醫文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并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形成醫德觀念。
1.2 新媒體促進醫德教育
新媒體的介入,對改善醫德教育教學的效果非常顯著。第一,新媒體具有網絡化和數字化的特征促進醫德教育的多元化發展。醫德教育完全可以通過攝錄等方式變成數字信息,并借助網絡進行廣泛傳播,再加上網絡具有個性化和平民化的特征,教學資源可以在網絡中快速傳播,并為眾多主體接受,還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教訓創造出更加鮮活的案例,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使教學資源更加完善、更具說服力。第二,多種流行的新興媒體形態使醫德教育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新媒體技術與教學資源融合能夠有效傳播教學資源,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環境具有交互性和共享性的特征。醫德教育同樣可以應用這些手段對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梳理和情景化再現,方便學生學習并鼓勵學生交流,這對醫德教育非常有益。第三,新媒體條件方便教師和學生進行對等交流,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由于信息傳播網絡具有虛擬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學生可以借助信息網絡與教師進行自由交流,獲得信息的方式比枯燥的說教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此外,學生可以打破傳統信息渠道的限制,訪問國內其他知名院校的教學資源,或者學習國外相關的開放性課程。
1.3 新媒體條件下醫德教育困境
當然,相對于傳統醫德教育的規范性和獨立性,新媒體條件也給醫德教育帶來了困擾。第一,虛假信息傳播損害了學校教育的權威,影響醫德教育。由于在新媒體條件下個性化和碎片化特征明顯,在傳播中出現了大量虛假信息,很多偽醫療專家現身說法,給群眾利益造成了損害,過錯方很難在信息網絡中對號入座。因此,群眾會把責任歸咎于醫療事業和醫學教育,學校教育的權威性遭受質疑。第二,學生能夠便捷地接入網絡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校的正常管理,給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培養帶來困難。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入信息網絡,不按時參加教學和實踐活動,或者只是身體出勤,這給學校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學生由于訪問網絡而忽略教學活動,加之對信息缺乏判斷能力,很容易引發沉迷網絡等不良習慣或者背離道德,乃至犯罪。第三,網絡中存在大量負面宣傳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德。信息在網絡中傳播具有同步性特征,因而醫患沖突等負面信息一旦出現,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被轉載甚至改編,當越來越多的信息對民眾進行視覺轟炸時,醫學生群體也必然受到影響,學校教育一再強調的職業道德很容易被現實擊垮。第四,不良的社會現象會影響學生形成良好價值觀。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是相對分開的,可以完全從學習的角度去認識問題,而新媒體條件下信息的海量化使學生很難“一心只讀圣賢書”,同時能真正引起學生關注的又往往是那些不良的社會現象,經常按照這種錯誤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學生逐漸就會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很難守住職業道德的底線。
2 新媒體條件下醫德教育對策
面對新媒體條件造成的醫德教育困境,學校和社會不能一味地否定,最好的方式是借助新媒體環境的優勢,使醫德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同時降低負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學校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權威,肯定權威,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醫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比既有優勢又有不足,單純從技術角度出發,新媒體肯定更具優勢,但如果以信息的可靠程度來說,傳統媒體優勢更為明顯,因而在醫學教育中應當引導學生同時關注二者,總結和發現其共同點,遇到問題時應當從二者的共同點出發去思考問題,這樣既肯定了醫學科學的權威,同時也強化了學校教育的成果,為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醫德創造了條件。
第二,線上線下結合,有效利用媒體途徑,為醫德教育服務。目前,醫學教育中的新媒體途徑有很多,其中慕課等途徑已經在專業教育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對學生而言,如何接入信息網絡不是問題,關鍵是在信息網絡中找到契合的興趣點,因此如果醫德教育不能與信息網絡相結合,肯定不會成為學生的興趣點,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教師應該借助新媒體途徑,從醫德教育本身出發,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導向,引導和鼓勵學生應用新媒體手段了解和消化相關知識,優化教學效果。
第三,加強媒體素養教育,提高學生辨析信息的能力。負面信息之所以能夠影響學生的職業道德養成,一方面固然是新媒體條件下的信息影響力強于傳統媒體,但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學生本身對信息的識別和辨析能力不足。教師應當在日常教育中強化學生的是非觀教育,加強學生基本素質的養成教育,同時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社會現象,鼓勵學生進行獨立判斷和辨別,當認識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自然會形成必要的能力。
第四,強化醫學人文精神養成教育,增加群體性社會實踐。學生的價值觀形成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必要的實踐活動輔助,從醫德教育本身出發,正確的價值觀是形成良好醫德的前提,如果學生受拜金主義等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其必定很難堅守職業道德的底線,做出損害醫療事業和患者利益的事情。
因此,為保證學生能夠堅守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教師應當從樹立正確價值觀角度對學生進行直接教育,另一方面教師更應該從醫學人文精神的養成角度出發,讓學生理解醫療活動的本質,燃起對醫學事業的熱情,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除此之外,教師應當讓學生進行深入實踐,了解醫療活動的現實情況,避免被不良的言論誤導。
主要參考文獻
[1]顧棟棟.新媒體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