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教材特點其實教學參考書中寫得很詳細,只不過那里的內容是從編者的角度去陳述。我這里是從教師的角度,即讀者的角度或者是用教材者的角色去解讀,并結合我們原來使用的老教材,以及新教材第一學段各冊的編排體系,談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數與代數做到了簡單加探索的特點。
數與代數,在小學數學科所占的課時比例最高。這足以說明數與代數在整個小學數學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重要的知識并不一定復雜,教學時更不應急于求成。
1.簡單。所謂簡單,就是大大降低了計算教學的難度。只要仔細讀讀本冊中的相關知識,就可體會到“內容簡單”是該教材的一大特點。大家熟悉的老教材,整數計算要學到乘數三位數乘法和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而本套新教材對于計算的要求,僅僅限于乘數是二位數的乘法,并且另一個因數最大就是三位數,即教材中的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法計算的要求也作了調整,只限制在除數是二位數的除法,即教材中的第五單元。
2.探索。從總體上看,探索應該是新教材教學的主流,也是學生獲取新知的主要方式,但在本冊的數與代數部份的編排體系來看,顯得尤其突出。本文所謂的探索,就是在計算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特別是結論性知識要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等形式來總結。例如: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在新教材中是以學生對話、討論的形式進行編排,也就是說教材中已經找不到現成的概括性語言。而在以往教材中,都是在編排例題的同時,給出計算法則。所有這一些,都給學生留出了更大的探索空間。在數與代數中,除了“簡單”和“探索”外,算用結合、計算與估算混排、算法多樣化與優化并重,也都是數與代數知識編排的重要特點。還有將整除和有余數除法編排在一起,這與老教材先學整除的、再學有余數的比較,是完全不同的二種體系,教學時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二、空間與圖形突出了分散加整合的特點。
1.采用分散編排形式,調整了知識的編排體系。本冊涉及到的“空間與圖形”,主要包括“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些知識雖然在傳統教材中也存在,但在編排體系上卻有較大的差別。例如:本冊教材,將“角的度量”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分成二個單元,來編排,在“角的度量”部分,具體安排了如下四個小節:一是直線、射線和角。二是角的量度(量角器的認識和使用)。三是角的分類(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周角)。四是畫角(用三角板畫角,用量角器畫角)。
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部分,具體安排了二方面內容:一是垂直與平行(垂線和平行線的認識、畫平行線和垂線、點到直線的距離)二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包括等腰梯形)。在直線和線段這一知識塊,教材在編排上也與老教材有明顯的區別,老教材中有關直線和線段的教學,在第四冊中獨立成一個單元(第四單元),共排了二課時,而新教材先將“線段”編在二上“長度單位”認識中,直線編排在本冊“角的度量”中,與射線和角的認識一起。
2.融數學知識、技能、方法與一體,使三者得到有機的“整合”。
首先,從數學知識、操作技能、數學方法三個角度來解讀,教材在要求學生在探索直線、射線、角、垂直、平行概念,以及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特征的同時,安排了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重視作圖的訓練和指導,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如:畫線、畫角、量角、畫角等。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數學規律;通過比較等數學思想,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掌握畫角的方法,逐步建立空間觀念。其次,從相關知識的編排系統來看,同樣也可說明整合的特點。如把老教材中連為一體的直線和線段,分散到二上的長度單位和四上的角的度量中,既可使長度有限、可以度量這一線段特點,得到充分感知;又可使直線不可量、且沒有端點這一特點,與射線取得有機聯系。這樣做既使相關知識得到整合,同時也節省了一些教學時間。此外,在空間與圖形知識體系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老教材中早已刪去的“內角和”,在本套教材中又列為必學內容,但本冊沒有直接編排。因為三角形的認識編排在四下教材(特征、分類、內角和、拼組)中,本冊參透了四邊形的內角和。
三、統計與概率突顯了深化加系列的特點。
大家知道,新教材大大加強了“統計與概率”知識。在老教材里,統計知識是從第八冊開始學習的,內容包括“單式統計表和求平均數”,然后到第十二冊再學習“統計圖表”,內容包括復式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而新教材對于統計知識,作了進一步的深化,且形成了系列。
1.深化。“深化”具體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本冊將“復式條形統計圖”,包括省略式統計圖、縱式條形統計圖,都編入教材,這是老教材所沒有的。二是統計知識的教學比老教材提前了三年,并且知識點也前移了許多,如老教材第八冊教學的單式統計表以及第十二教學的單式條形統計圖,新教材在一年級就作了編排。在學習統計的同時,還將“概率”引入教材,作為必學知識。
2.系列。“系列”也有二方面的具體表現:一是新教材中每冊都安排了統計,并且從一下開始以單元知識塊獨立出來 。
總之,新教材中的統計知識比老教材難得多,教學時了解本套教材的編排體系,摸清班級學生統計的知識基礎,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力求完成課標對統計知識教學的要求。特別是畫統計圖時,更要重視讓學生探索,而不能單純地傳授。
四、綜合實踐活動--專題+滲透
綜合實踐活動雖然是本套教材的一個共同特點,但本冊的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各冊相比,在量上有明顯的增加。專題性的實踐活動,也是是四上教材中單獨編排的知識,包括“1億有多大”、“你寄過名片嗎?”滲透在數與代數等內容中的,還有如:統計賀卡數等,都是實踐活動內容。本冊教材的編排特點,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外,同時也具備了新教材所共有的特點,如:開放度大。最明顯的是統計部份,大多數題目,都是讓學生在學習統計方法的同時,展開分析,如:“你得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建議?直觀性強。如:用計算機計算。閱讀材料豐富。如:數的產生。這一些既是應該了解的數學資料,也是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同時又是必學數學知識的延伸。呈現的題材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有些內容還比較有時代性。如:大數的產生、電子郵件信息、降水量信息等等。學科知識的綜合化。如細胞個數、行星離太陽的距離。
總之,新教材的知識安排更接近生活,源于生活的數學便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新教材做到了更好的服務于生活,服務于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