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中職語文教學的散文教學藝術,主要體現在語言、結構以及閱讀方式等方面,從整體上體現了散文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畫面之美,通過本研究,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散文教學能力,豐富教學內涵,滿足中職學生對日益提高的中職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的需求。
關鍵詞:中職 ;散文閱讀教學 ;藝術與閱讀研究
中職散文閱讀課不僅能提高中職學生文學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和個人品格。但學生基礎薄弱和功利化教學的影響,如何開展有效的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一直是教師的難題。
一、中職語文散文閱讀重要性
語文的閱讀教學負載著人類文明傳承的重任,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家朱永新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閱讀是一種終身受用的技能,它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人們增長見識、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提高素質、提升人格魅力、形成高尚道德品質的不二法則。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重點雖然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大量的初、中級技術人才,但中職生如若沒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就無法在離開學校后的日子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學習先進的新鮮知識,也就無法在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因此,如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是應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對閱讀教學的研究,往往注重的大多是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與之相對應的,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關注的也是中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而我們對中職閱讀教學,特別是新時期中職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一直以來都關注不夠。
二、中職語文散文品悟情感
我們在學習散文時,要顧及到學生的實際感受和現實背景,有時情真意切的散文,并不一定會引起學生的共鳴。那么,我們在教學時,應把學生帶到文章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如果單純地只是教幾個生字詞,概念化地介紹背景,概括主題,再說點寫作特色,那么學生沒有受到情感陶冶,覺得不感人也就不奇怪了。在閱讀時把自己擺進去,通過閱讀文本聯系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自己正經歷的時代,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就是同一個讀者隨著人生經歷,個人境遇的不同,對文章也會有不同的解讀,這就是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悟的多少可由學生自己來領悟,比如《紅樓夢》里香菱讀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立刻在她腦海中浮現出昔日見到的場景,給她一種曠遠、荒涼、靜寂之感,感受到一種寂寥、蒼茫、雄渾之美。又如同一個人年輕時看莎士比亞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為這對年輕的情侶為愛殉情而落淚,可是等到自己為人父母再來品讀,可能又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父母傷心了。“文學即人學。”語文教學應該關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學尤其如此。如果不走進作者的情感深處,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沒有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放棄了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情感資源。這樣,學生的精神發展,人格健全,也就勢必殘缺。
三、中職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應關注的要領
中職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應關注的要領: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散文是與我們的生活經驗最為接近的文學樣式,閱讀散文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散文中作者的經驗。因此,散文閱讀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清“人”與“我”。散文中的所見所聞是別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是別人的所思所感,要客觀看待,盡量避免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以免出現讀卻如未讀,始終局限在自己的既成經驗之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突破自己的直接生活經驗,不斷擴展、豐富對世界和他人的認識、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關照自我、觸發或啟迪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2.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作者的人生經驗,通過精準的言語來表達,也存活于這些言語中,只有通過體味這些語言才能把握作者的獨特經驗。 因此,體味必須要細讀,必須要仔細體會,其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作者言語表達的功力;精準的言語表達所蘊含的意味;語言的滋味;作者的情調。
三、中職語文審美性散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中職語文審美性散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如下:1.注重散文審美閱讀的體驗性教學。缺乏生活體驗,尤其是情感體驗,是當下“90后”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必須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式教學,使得學生能夠放飛情感與心扉,實現審美觀的提升。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時,課前可以讓學生到荷塘邊欣賞月景、網絡搜尋相關圖片自我生成相關情感體驗;課中可以播放該文章的朗誦表演音頻,讓學生在閉目欣賞中感受自我與作者對相關場景的不同體驗;課后可以布置學生仿作《校園夜色》等體驗式習作,通過寫作鍛煉將課中形成的審美經驗及時提升為作品。通過體驗式教學,學生既可以感受到“心中頗不寧靜”的朱自清在飄逸著荷香的月夜所受的心靈洗禮,也可以通過學習真正獲得審美知識,從內心感受該文的魅力,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欣賞與寫作能力。2.注重散文審美閱讀的探究性教學。審美既是對客體美的認識、接納過程,又是展開形象思維進行能動創造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主體通過求同性、求異性的探究,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使主客體之間、主體審美心理要素之間的矛盾、差異達到和諧統一,獲得美感;或保持主客體的差異、矛盾、對立,以確保自己審美、創造美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個性。[3]針對中職學生的探究心理特征,要幫助他們克服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相對薄弱,不愿也怯于探究的現狀,積極組織質疑式、討論式等多種形式的探究性審美教學。如講授《藤野先生》,應當抓住該文異國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和正常關懷,引導學生進行主旨質疑與討論,通過質疑其他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歧視等問題,使他們欣賞正常狀態下的人性美,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通過散文的審美性閱讀教學完成語文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總之,散文審美閱讀教學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具有開發智能、陶冶情操和培養品德的獨特功能,我們應當引導他們積極體驗與創造形式美、內容美與情感美的優秀散文。
參考文獻
[1]趙凌云淺談靜思默讀在中職語文散文教學中的妙處.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1)。
[2]周明強中職語文實踐課散文賞析方法探微.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榮生中職語文散文教學“整體感知”例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