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輝
摘 要 當前,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主要目標在于增強司法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增強民眾對法治的信仰和對法官的信賴。要解決當前我國裁判質量不高、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滿足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與效率越來越高的要求,就必須賦予法官職業化的地位。本文擬從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審判權的運行規律等五個方面來論述推行法官職業化是中國法治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法官 職業化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法官職業化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改革必須明確總體目標,確立改革中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隨著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單靠自然的正義理念,法律己經難以適應調整復雜社會關系的需要,為顯現其自身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越來越多的借助于大量復雜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想從事法官職業的人,都必須進行嚴格的專業訓練。當前,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主要目標在于增強司法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增強民眾對法治的信仰和對法官的信賴。要解決當前我國裁判質量不高、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滿足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與效率越來越高的要求,就必須賦予法官職業化的地位。在此,本文將從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審判權的運行規律等五個方面來論述推行法官職業化是中國法治的必然選擇。
1法官職業化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確定的長期發展目標戰略。而法治意味著法律在社會中具有至高無上性。一位著名的法官面對蠻橫的君主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沒有人可以命令國王,但國王也必須服從上帝和法律”,可見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然而,仔細分析法律規則在法治社會的作用過程后,可以發現,法律規則能否真正為人們所普遍遵守,能否真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由專門的司法機構所從事的適用法律的行為,取決于法官對法律的正確適用和依法作公正裁判。因為“只有當法律完全被法院正確公正的作出解釋后,法律在運用時才會被社會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相當多的社會公眾,甚至把司法理解為法治的全部內容。”公正的司法可以充分實現法律的正義價值,喚起全社會對法律權威的充分尊重,而枉法裁判或裁判不公甚至貪贓枉法,扭曲是非等司法不公正行為,則會造成公眾對法律的權威性的懷疑、不信任、其至蔑視,從而使法治本身遭受破壞,所以確保司法公正是實現法治的關鍵。而司法公正的實現則有賴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職業法官隊伍。誠如學者們一再強調的那樣“一項制度的功能如何,須取決于操作者的素質。”因而必須由具有較高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的社會精英擔當審判的職責,才能使公眾樹立起對法及法官的權威性的認同,法官職業化的具體內容已成為法治社會的迫切需要。法官職業化也是適應我國加入WTO形勢發展的要求。
2法官職業化是貫徹司法獨立原則的要求
人民法院是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司法機關,要在黨的領導下和人大監督下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均不得干涉。司法的公正來自于司法的獨立。法官職業化加速了法官職業獨立的進程,使司法獨立得以落實,從而有力地抵制各種法外因素對司法公正的不當干涉,保證法官能獨立的以自己對事實的敏感判斷和對法律準確的理解來公正地再現法律的正義。在現代法治社會,司法獨立原則是一項憲法性規范,它的發生背景與運作環境表現出相當的獨特性,它與西方的特定結構和法治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伯爾曼在概括西方法律傳統的特征時,提出了西方自12、13世紀起便開始形成了法律本身的自治,法律與政治、道德等相分離。正是基于此,“法律的歷史性與法律具有高于政治權威的至高性這一概念相聯系。…自12世紀起,所有西方國家,甚至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在某些重要方面,法律高于政治這種思想一直被廣泛講述和經常得到承認。”
但是司法獨立也是相對的。司法權具有中立、被動、消極的本質屬性,相對立法權、行政權而言,司法權具有天生的軟弱的一面,正如漢密爾頓所述:從司法權本身是一種判斷權來看,它不像立法權和行政權都有其自身的意志,而這種意志的實現具有強制的意味;從司法權的產生來看,司法權不過是國家權力的一種分工,沒有國家,司法權也就喪失了存在的物質基礎。正是基于這一點,司法權天然地具有一種易受侵犯性,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尤其立法權、行政權的干涉或干擾。因此,在表層上,司法獨立是一種制度設計,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實質就是一種力量對比所引出的后果而己。既然司法獨立并不意味著司法超然于社會力量的影響。那么“重要的在于,為司法獨立提供堅實的制度環境的同時,應力圖使司法階層成為一個足以向政治社會施加反影響的集團。同質一體將確保它的團結,而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對社會流俗的適度超圈則更強化它的決定的權威與效力。與社會之間形成這樣正常的互動關系,司法才能成為社會關系的有力調整者和社會發展的有力推動者”。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市民社會的興起以及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導致了具有獨立價值追求的司法階層的崛起和獨立司法制度的形成。而獨立的司法是離不開一個高素質和有力量的司法群體的;這是抗衡其他社會力量影響的前提條件,否則,所謂司法獨立充其量只不過是法治舞臺上的道具而己,看上去挺像一回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兌不了現的。
法治社會成功的經驗表明,法律家集團的力量來自于它內在的統一和內部的團結,而統一與團結并不是因為組成這個共同體的成員出身一致,而是由于知識背景、訓練方法以及職業利益的一致。在這些方面獲得高度一致的法律家們自然而然地凝聚為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具有公認的聲望,聲望助長了權勢,權勢的正當運用又愈發抬高聲望,故足以回應社會對法治正義的期待,進而推進法治意識在社會中的傳播,并提高社會整體的現代化程度。
3法官職業化是審判工作的客觀要求
公正與效率,是當前乃至今后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要解決裁判質量不高、效率低下等問題,滿足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與效率越來越高的要求,就必須賦予法官職業化的地位。因為這些問題都與法官沒有法官職業化有密切的關系。只有法官職業化才能全面落實法官責任,增強法官審判能力,保證審判質量,提高審判效率。法官的主要職責是依照法律規則,結合證據對事實真相進行判定,其審理的整個過程也就是法官職業化得以完善的一個過程,其間必定會突顯審判活動的以下幾個特性:
(1)審判權的權威性。審判活動是法官代表國家懲罰犯罪、解決紛爭的活動,具有國家強制力和法律權威性。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當事人必須執行。而且非經法定程序,審判的結果不得隨意更改。只有法官形成一個獨立的職業,法官在人們的心中有足夠的權威,才能以職業的權威保證判決的權威。過去我們沒有注意到“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 的關系,片面追求“實事求是”,以至一個案件判決后,當事人可能反復上訴、申訴,最多的一個案件可能經過七八個來回,訴訟程序反復被啟動,司法資源和訴訟效率被浪費。判決沒有權威性,說到底是法官沒有權威,當事人對法官不信任,判決的結果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推翻。事實上,“經過程序認定的事實關系和法律關系,都被一一貼上封條,成為無可動搖的真正的過去。”堅持這一點才是真正地堅持實事求是。
(2)審判權的中立性。法官行使審判權,要求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居中裁判要求法官獨立無偏,如果法官地位不獨立,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就不可能保證案件公正審理。就像球場的裁判員,如果他本身代表運動員的某一方,他就不可能保證公正裁判。中立的法官表面上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實質上體現了國家利益,最終是維護了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法官的權威在于其判決能夠為各方所接受,所以必須要求法官中立。
(3)審判權的公正性。法官是法院體制的最核心部分,是司法制度構成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法治運行的人力基礎,是實現司法公正最關鍵的因素。法官手握裁判權,是“法律由精神王國進入現實王國控制社會生活關系的大門。法律借助于法官降臨塵世”。如果法官自身的獨立地位難以保證,沒有自主地進行裁判的權利,司法公正就難以實現。保證審判權的公正性要求法官職業群體在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和職業道德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和一致性。相同的價值理念使法官裁判案件時具有正義和良知的共同基礎,從而對法律的解釋和適用更加合理和公正;相同的職業行為模式使法官在規范化的操作程序中提高裁判效率,實現公正與效率的統一;相同的職業道德能夠使法官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自制力,做到嚴格自律,樹立公正廉潔的形象。“只有形成裁判者的職業化,才有可能在法官職業中形成特有的職業傳統,而這種職業傳統反過來又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確保法官階層具有抵御外界干預的勇氣和能力。”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法官能勇敢做出不被公眾所看好的判決,并以法官群體的力量而不是做出該判決的法官個人力量去對抗外界的干預,審判權的公正性才算真正實現。
4法官職業化是對法官履行職責的要求
馬克思說:“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法官的責任是當法律運用到個別場合時根據他對法律的誠摯的理解來解釋法律。”獨立對于法官依法行使審判權極為重要。審判是一種個性化極強的職業活動,法官依據自己對事實和證據的判斷、對法律的理解,對糾紛作出公正的裁判,為此法官必須嚴格遵守中立性、被動性、合法性、終極性等職業要求,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法官的職業化地位。
在復雜的社會利益糾紛中,沒有職業化的法官,排除各種干擾根本就不可能,裁判公正也將變得沒有保證。由于審判工作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對于從事審判工作的法官,要求其必須具有獨特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和豐富的司法經驗,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識背景和教育經歷,接受統一的職業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法官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不出現偏差,才能保證司法公正。通過法官職業化建設,可以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堅定的法治信仰、良好的專業訓練、嫻熟的司法技能、優秀的職業素養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的整體,從而形成特有的職業傳統和職業氣質。而這種傳統和氣質實際上不僅會使法官區別于其他行政人員,實現司法權的科學歸位,還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能夠確保法官具有抵御外界干預的勇氣和能力。同時,對引導、培養整個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法官職業化建設,可以起到“大浪淘沙”的效應,使審判權掌握在高素質的精英法官手中,發揮法官在法治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志銘.法治社會中的法律職業[N].人民法院報,2001-I1-23.
[2]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19.
[3] 公丕祥.法治現代化研究(第二卷)[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0.
[4] (美)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M].三聯書店出版,1994:6.
[5] 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11.
[6] 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M].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390.
[7] 慕槐.對法官施加影響[J].法學研究,1994(3).
[8] 賀衛方.超越比利牛斯山[M].法律出版社,2003,9:52.
[9] 季衛東.程序比較論[J].比較法研究,1993(2).
[10] 肖揚.當代司法體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