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欣
摘 要:大豆菌核病也叫白腐病,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分布比較廣泛,在黑龍江省各地區引發的大豆菌核病,給農業建設帶來巨大困擾,也給大豆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一旦大豆菌核病發病面積呈上升趨勢,將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大大降低農民收入。本文對大豆菌核病發生和防治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大豆;菌核病;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6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029
1 大豆菌核病病原形態特征介紹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見病害之一,在整個大豆生育期均有可能發病,在黑龍江地區,每年7月下旬以后易發病,該危害的真菌核盤菌,屬于子囊菌亞門,是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形式,在大豆成株期比較活躍,最初發病時,在植株莖稈主莖下部的分枝處上生有水漬狀褐色病斑,一般呈淺褐色或近白色的不規則形狀。隨著病程的加長,病斑逐漸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有時也附有白色顆粒,并環繞桿植株莖部發展,導致病株莖部以上部分全部干枯,出現倒伏。發病后期,發病部位的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和白色顆粒狀物變成黑色顆粒狀(菌核),病原菌在莖內部生長向上發展,然后轉到莖桿的外部,隨后脫落,病株枯死。縱剖患病部位時,內呈中空狀,黑色圓柱形菌核在其內依次排列。如果在比較干燥的條件下,縱向撕裂患病植株,可見亂麻狀維管束。
2 傳播途徑和發病因素
降雨和空氣傳播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每年黑龍江地區7、8月份降雨較多,每到此時,大豆菌核病發病嚴重,當該病菌菌核散落到土壤、病殘體上或混在種子間后,靠此過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8~10a,如果在潮濕土壤中存活時間會短。到次年春,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初侵染源(菌絲在5~30℃可生長,適溫20~25℃左右,菌核萌發溫限5~25℃,適溫20℃左右),產生子囊盤和8個子囊孢子,天氣干燥時,子囊孢子隨風進行空氣傳播,孢子彈射高度可達0.8m,最遠傳播距離可達30m,大豆揚花期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吸收萌發,后侵染進入植株。當黑龍江地區雨季到來時,子囊孢子隨雨水進行傳播。因此,在大豆進行大田作業時,應避免在地勢低洼,密度和濕度過盛的田間種植。
初次侵染引起發病后,還有再次侵染的可能。再侵染則通過病株接觸而相互傳播蔓延,病葉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干引起發病,如長勢旺盛、倒伏均可使大豆植株上菌絲接觸,從而加重病情。不同作物的同病種,也可以互相侵染,大豆菌核病的侵染寄主很多,例如:除危害大豆外,還可侵染馬鈴薯、白菜、胡蘿卜、向日葵、菜豆、甜瓜等其它作物,基于黑龍江省各地區前茬基本上都是大豆的栽種模式,田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菌核,從而導致菌核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3 防治方法
3.1 選用抗病品種
播前要篩除混在大豆種子中的菌核,選用株型緊湊、尖葉或葉片上舉、通風透光性能好的抗病良種播種。合理施用氮肥,控制田間長勢,防止郁蔽型田間小氣候的形成。
3.2 輪作倒茬
在對大豆菌核病進行防治時,可以通過輪作方式防治。例如:可以與禾本科作物實行輪作,可明顯減少田間菌核的積累。在一些發病嚴重的地塊,不能與聚合并的寄主植物輪作(如向日葵、菜豆、馬鈴薯、油菜等),這樣有再次侵染的可能,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與禾谷類作物輪作(小麥、玉米、小米以及其他雜谷),時間控制在3a以上,以避免重茬、迎茬,減少該病再次發生的可能。
3.3 加強田間管理
深耕。發病嚴重地塊大豆收獲后要深翻,將病殘體和菌核翻入地下,將菌核深埋,以此減少菌核萌發的可能性,從源頭上減少侵染數量,破壞萌發的子囊盤。
排淤治澇。排水不良的地塊,防止積水和流水傳播,做好排水工作,在大豆封壟前及時鏟趟,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田間小氣候的形成,消滅萌發的菌核和子囊盤。
合理施肥與密植。科學進行氮與鉀肥的配比量,增施鉀肥,切勿過多施用氮肥,減輕發病機率。種植密度以保苗25~31萬株/hm2為宜。對病田收獲后的處理:將病殘體收集燒毀,消滅菌源。發病地塊要單獨收獲,揀凈豆桿和根茬、菌核塊,消滅和最大限度降低病菌源頭。
3.4 化學防治
病害發生后,及時藥劑防治是大豆作物種植生產中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化學防治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在大豆菌核剛開始萌發出土,子囊盤形成的發病初期,因為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發生期與大豆開花期的重疊盛期是對菌核病防治的最佳時間。此時,噴施50%速克靈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用量450kg/hm2等方式進行防治(每隔7d噴1次,共噴2~3次),可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根據長時間經驗表明,最佳噴藥時期為大豆開花接莢期。2種藥劑混用(農利靈+速克靈)防治效果更為明顯。撲海因和甲基托布津還有增產作用。
參考文獻
[1]賈恩寧.大豆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民營科技,2015(8).
[2]劉志偉.大豆常見病害的癥狀識別與防治方法[J].養殖技術顧問,2016(4).
[3]嚴文武.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和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