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提要] 近年來,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區受到霧霾的影響,尤其是以京津冀地區最為嚴重。人體健康受到霧霾的嚴重危害,霧霾導致交通出行不便,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天津市霧霾形成的原因,并針對霧霾的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霧霾;形成原因;治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8月31日
一、霧霾現狀
近幾年來,北方大部分地區冬季受到霧霾的影響,尤其是以京津冀地區最為嚴重。人們的健康受到霧霾的嚴重危害,PM2.5等顆粒物進入人的呼吸道使人們得呼吸道疾病的幾率成倍增加,尤其是對老人和兒童危害更大。同時,霧霾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單雙號限行使許多市民出行困難,天津機場也因為霧霾天氣而導致航班延誤,高速因霧霾禁止通行也時常發生。這些由于霧霾天氣帶來的惡劣影響充分表明天津市治理大氣污染的迫切性。
十八大以來,我國樹立了發展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發展目標。我國在既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針對當前的霧霾天氣,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去治理霧霾。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霧霾天氣的頻繁發生引發了廣大學者對霧霾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史軍等(2010)通過對499個站點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系統地分析了華東地區霧霾天氣變化的特征以及霧霾的形成原因。趙桂香(2011)則從大氣環流形式、氣象等要素對持續頻繁發生的霧霾天氣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比較分析,進而探討霧霾的形成原因。潘本鋒等(2013)分析了霧霾天氣在我國大中城市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特征及產生的原因。吳萍、余文周(2014)重點從氣象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分析了霧霾天氣產生以及霧霾治理的對策。劉曉紅等(2014)從化石能源的燃燒,機動車數量的增加,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和區域污染的擴散等四個方面分析了霧霾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國在應對霧霾中存在的監管問題。
1962年,George A.Jutze和Charles W.Gruber在《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community Air Pollution Control Program》中提出了,大氣污染的擴散不僅涉及一個特定區域的環境、經濟和人體健康,還涉及其他區域的利益,因此各區域之間應該相互配合共同治理大氣污染。1972年,Stephen Wiel在《Evaluating Local Air Pollution Control Administration Effectiveness》中提出了從大氣環境現狀、政府采取的措施、政府改進的方向三個方面相統一,提出了對政府實施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進行評估的評估流程。
以上列舉的中外學者對大氣污染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提出自己的觀點,主要從自然地理、人文社會等因素對霧霾的形成原因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應對霧霾的防治措施應該以政府為主導,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統籌區域協調治理。
三、天津市霧霾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天津市主要是以濱海沖積平原、濱海平原等平原組成的地形,而影響氣候的高大山脈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西部。由于近年來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較弱、風速較小,加之華北平原西部山脈的阻擋,使西北寒冷空氣難以到達天津市。冬季無風,最終導致霧霾頻繁發生并長時間的聚集難以消散,有時連續幾周甚至更長時間。
(二)人為因素。煤炭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質,這些污染物恰恰是導致霧霾產生的主要污染來源,而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耗總量大,污染物的排放較多,從而導致霧霾天氣頻繁發生。由于過度集中的人口導致資源消耗巨大,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垃圾增多,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加大,超過了大氣自身的凈化能力導致霧霾的產生。同時,由于人口的過度集中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了霧霾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天津市作為國際化的大城市,人口集中而且外來人口眾多。而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待提高,部分居民對涉及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和規定知之甚少,甚至個別居民環保意識極差,環保參與度低,并經常做出破壞環境的舉動。通過一項對天津市居民環保意識的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天津市居民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夠,對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也不甚了解。
四、針對霧霾治理的合理化建議
(一)國家層面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目前,我國經濟進入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增長的新常態,經濟增長不能再一味地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應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對環境的保護。統籌結合市場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及貢獻率,使我國由依靠投資、出口來拉動經濟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轉變為依靠改革、創新為主導的新型經濟增長模式。因此,要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就需要逐漸地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對于那些污染較重、能效較低的小企業要實行關閉或停業整頓等政策,鼓勵企業利用清潔能源、改進環保設備和自主創新,從而最終統籌協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霧霾的治理。
2、加強環保法制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環保法律法規是加強環保法制建設的根本。現有大氣治理法律法規的出臺都存在自身的不足,實際實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時有發生,使得部分霧霾治理的法律法規難以發揮實際的效用。環保法規的制定應該綜合考慮各方的利益,考慮各個區域和行業之間的差異,根據霧霾治理中的實際問題制定出平衡各方利益的合理化法律法規,從而使霧霾治理有法可依。
此外,霧霾治理的法制建設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以戰略管理的高度衡量目標、時間和效果,將責任考核制度作為管理手段。以此來加強環保法制建設,使治理霧霾的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根據考核的目標充分發揮行政手段,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霧霾的治理取得成效。endprint
3、加強區域內的合作。由于霧霾的污染不是某個城市的問題,而是全國大多數城市所面臨的通病。霧霾污染會大面積地向周圍傳播,所以霧霾污染在我國很多區域呈現集聚效應,因此某個城市的霧霾污染會傳播給附近的城市。所以,要加強區域內的合作,為治理好霧霾而共同奮斗。
霧霾的區域協同治理主要以周圍的城市群為單位,協商相關的霧霾治理措施,跨區域成立聯合治理霧霾的辦公室,由該辦公室統一協調各個區域的行動,統籌各區域的霧霾治理工作并制定突發性霧霾的應急預案,聯絡各區域的行政機關共同及時地應對霧霾污染。霧霾治理的資金由霧霾治理辦公室在各大區域內統籌分配,從而使霧霾治理的資金用到實處,不受各區域行政部門的干預。
(二)公眾層面
1、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要從小對孩子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目前,許多公眾缺乏環保意識因為從小未曾接受過相關的環保教育,在思維觀念中未樹立起環保的意識。所以,在加強當代人環保意識的同時,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還要利用課外讀物去培養下一代人的環保意識,倡導孩子積極參加各種兒童環保公益活動。
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力度要做到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都應該以身作則成為環境保護的斗士。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破壞環境的事情,同時看到身邊的其他人做出破壞環境的行為要給予及時的制止。增強自身的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參與到霧霾的治理工作當中。
2、樹立公眾的低碳意識。我國大氣污染物的兩大源頭:一是農業廢棄物焚燒。我國每年大約有6.4億噸的秸稈被焚燒;二是城鄉生活垃圾隨意焚燒。城市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會運到農村隨意棄置或就地焚燒。這些問題要得到解決,必須要讓低碳生活的意識深入人心,使公眾自覺做好廢棄物的處理和循環利用,進而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要實現全社會節能減排的目標,需要公眾樹立低碳生活的觀念,引導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低碳環保,倡導低碳生活。而廣大民眾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則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改善和對霧霾的治理。如,倡導公眾低碳出行,鼓勵公眾騎自行車或乘坐公交車出行,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從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無形中為霧霾的治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加大對汽車數量的控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每個家庭擁有汽車的數量也在大幅度上升,而造成霧霾等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量汽車尾氣的排放,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的大氣污染更為嚴重。所以,有效地加大對汽車數量的控制對霧霾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當下治理霧霾采取的有效措施。
此外,在加大對汽車數量控制的同時,還要倡導低碳出行、綠色出行,能乘坐公共交通就不要開私家車。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要給予一定補助,同時增加充電樁的數量,為新能源汽車的出行提供便利,積極鼓勵廣大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要嚴格控制區域內汽車的增長數量,繼續完善搖號購車政策,根據霧霾天氣污染程度繼續實行限號政策,合理控制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數量。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曉紅,隗斌賢.霧霾成因、監管博弈及其機制創新[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3.
[2]史軍,崔林麗,賀千山.華東霧和霾日數的變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學報,2010.65.5.
[3]趙桂香,杜莉,衛麗萍.一次持續性區域霧霾天氣的綜合分析[J].干旱區研究,2011.28.5.
[4]王旭光.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探究[J].經濟視角(下旬刊),2013.8.
[5]潘本鋒,汪巍,李亮.我國大中型城市秋冬季節霧霾天氣污染特征與成因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1.
[6]吳萍,余文周.霧霾成因、危害、公眾反應及治理對策的探討[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4.3.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