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翔宇
[提要] 本文以近些年羊群行為的發展現狀為基礎,首先對羊群行為的概念進行系統梳理,針對羊群行為的存在性、羊群行為的產生原因以及研究羊群行為的實證模型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分析。通過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學者對羊群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羊群行為的產生原因和現實市場中羊群行為的實證分析上。研究領域主要出現在金融市場上,對房地產、農業、旅游業等行業存在的羊群行為卻鮮有研究。
關鍵詞:股票市場;金融市場;羊群行為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7日
在國內,對羊群行為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并且大部分理論都是直接復制西方關于羊群行為的相關理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羊群行為引起了越來越多學者的積極關注。為了使大家對羊群行為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本文從羊群行為的概念開始著重研究,分別研究到底什么是羊群行為;到底羊群行為存不存在?羊群行為產生的原因?學者主要用哪些模型對羊群行為進行研究的?這對市場主要參與者個人、企業、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羊群行為的概念
最早注意到羊群行為的是宏觀經濟學的鼻祖凱恩斯,他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羊群行為理論。他主要是站在投資者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在信息不完全對稱、未來環境完全不確定情況下的行為理論。羊群行為最早是指動物(牛、羊等畜類)成群遷移、尋找食物,后來這個定義被引用來描述人類的社會行為,現在主要是指個體決策人模仿大多數決策人的行為,并且與大多數決策人的行為保持一致。Bikhchandani等(1992)認為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在股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的現象,大部分投資者在一段時期內做出購買和出售相同股票的行為。Banerjee(1992)最早使用序列決策模型來研究羊群行為,他認為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會觀察其他已經做出的決定,因為已經做出決策的人可能擁有一些相關的信息,這樣做出的決策將被認為是理性的。李平、曾勇(2004)認為羊群行為指在不完全信息環境下,行為主體因受其他人行為的影響,進而忽視自己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動的決策行為。肖爭艷、高榮(2014)認為股市中的羊群效應指投資者在缺乏有效信息的情況下,總是模仿其他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種盲目跟風的非理性行為。從對國內文獻的梳理來看,大部分學者都是對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進行的研究,以往羊群行為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對機構投資者的研究上,然而對于以個體為主體的羊群行為相關研究的實證文獻較少。并且對其他領域中存在的羊群行為明顯研究不足。在理論上,至今羊群行為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一般來說,羊群行為是指人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為了規避風險、減少獲取高質量信息的成本,獲得盡可能高的收益,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模仿他人決策的行為。
二、羊群行為的存在性
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是最早對羊群行為存在性進行檢驗的學者(1992),他們提出了衡量羊群行為的指標,在以后的研究中該指標普遍成為衡量羊群行為的經典方法(簡稱LSV模型)。宋軍、吳沖鋒(2003)研究得出股評家對輿論有明顯的羊群行為。蔣學雷、陳敏、吳國富(2003)研究發現我國滬深兩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效應。陳浩(2004)研究結果發現羊群行為在投資基金之間表現顯著。安毅、王書明(2014)以農產品為分析對象,并運用CSAD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后發現,在2008年的下跌市場以及2010年的上漲市場,下跌市場和整體市場中均存在羊群行為。廖理等(2015)實證結果表明我國P2P市場中的投資者在投資時存在羊群行為。田利輝等(2015)使用MS-GARCH模型發現了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在一般波動狀態中的羊群行為。龍海明、顏琨(2015)研究結果證明我國機構投資者存在著明顯的羊群行為。吳文清等(2016)研究得出眾籌項目過程中存在羊群現象。
在大多數學者通過各種方法驗證出羊群行為存在的同時,也有學者發現有些行業不存在羊群行為。邵永同等(2009)運用CSAD方法對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期間的棉花期貨市場進行了研究,也沒有證實有羊群行為。潘婉斌等(2014)采用LSV方法對保險公司的羊群行為度進行計算,發現保險公司的投資行為都不存在羊群效應。
總之,我國的相關學者針對股票、基金市場、期貨市場以及機構投資人和投資人的羊群行為進行了大量探索,并驗證了羊群行為的存在性。然而,之所以會在相同行業是否出現羊群行為而產生爭議,筆者認為:理論上是因為不同的研究者對羊群行為的定義認定角度不同。實證上是因為選取對羊群行為衡量的指標不同和對其進行檢驗的模型不同。并且我們也要看到這些研究中,對于非金融市場領域中的主要參與個體研究較少,需要開展更加全面的研究。國內學者對羊群行為的存在性研究由于方法的不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由此可以看出羊群行為的存在與否仍然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三、羊群行為產生的原因
國內有學者研究發現導致羊群行為的原因有以下三種:基于信息串聯的羊群行為、基于聲譽的羊群行為、基于委托——代理的羊群行為。Banerjee(1992)最早提出了基于序列決策的信息串聯羊群模型。他認為每個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都會觀察他自己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因為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私有信息,于是他可能模仿他人的決策而不使用自己的信息做出決策。序列性羊群行為有以下幾個特征:個人依次進入市場、決策不可逆、每個人可觀察到先行決策者的決策結果。Scharfstein和Stein(1990)提出了聲譽羊群行為理論,其主要是指當投資者不相信投資經理人選擇股的能力和相應管理的能力,投資經理人就會處于不被信任的處境中,源于對聲譽的關心,經理人的理性決定是在決策上模仿其他投資經理人。Maug和Naik(1996)提出的委托—代理羊群行為理論是指當基金經理人的利益驅動取決于他的業績與其他投資經理人業績的相對水平時,這種不合理的激勵機制會使投資經理人做出沒有意義的行為,于是會造成投資經理人的從眾行為,羊群行為因此產生。還有部分學者提出非序列性羊群行為,是指每個人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市場中,決策可逆,每個人通過集體意見產生相互作用。隨機性羊群行為是指相互聯系的一群人相互產生影響,形成一個組,組與組之間的決策相互對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在1951年就設計、利用著名的阿希實驗證明出了人在群體重壓之下會產生從眾行為。彭惠(2000)運用微觀結構理論分析了羊群和泡沫現象產生的原因——信息不對稱,信息收集上的正反饋效應導致了羊群和信息串聯現象。朱錫慶、黃權國(2004)認為羊群行為的出現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別人的決策是可觀察的,否則無法模仿;第二,決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時做出決策。鄭豐等(2015)發現模仿行為是羊群行為產生的機理之一。楊衛忠(2015)發現當搜尋、解讀和利用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信息的成本過高,卻能夠從社會網絡信息中獲取足夠的土地經營權流轉信息時,農戶仍具有高程度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意愿,表現出羊群行為。鄭瑤等(2015)認為羊群行為源于信息和行為等多方面因素,在信息不完全時,投資者通過觀察他人抉擇來獲取私有信息將會導致信息瀑布,先行者的決策就會顯著影響后行動者的決策,從而導致投資者間產生羊群行為。通過對國內關于羊群行為產生原因研究現狀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在羊群行為的產生原因方面,已經產出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為繼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對羊群行為產生原因的解釋缺乏普遍意義和解釋力的支撐。endprint
四、研究羊群行為的模型
近十年來,羊群行為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提出了許多關于羊群行為的理論模型主要有LSV模型、MS-GARCH模型、CSSD模型和CSAD模型。潘婉斌等(2014)采用LSV方法對保險公司的羊群行為度進行計算,發現保險公司的投資行為都不存在羊群效應。田利輝等(2015)使用MS-GARCH模型發現了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在一般波動狀態中的羊群行為。柯昇沛、黃靜(2012)基于CSAD非線性模型對房地產市場中存在的羊群行為進行了研究。朱麗娟(2013)通過使用Logistic回歸方法對農戶玉米品種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品種的價格、親戚朋友的推薦以及農業科技人員的建議對農戶玉米品種的選擇行為都有重要影響。目前相關實證研究中使用的理論模型大部分都采用上述幾種類型,其中使用較多的是LSV模型。通過觀察發現國內學者對于羊群行為研究的計量模型類型使用比較單一,關于對羊群行為的研究,應該對模型的建立有所側重。
綜上而言,目前國內學者對羊群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羊群行為的產生原因和現實市場中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上。對于不同領域是否存在羊群行為沒有統一的界定,對于不同行業羊群行為的產生機制還存在許多問題,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度量羊群行為的新方法。運用羊群行為理論分析更多的領域依然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1]宋軍,吳沖鋒.中國股評家的羊群行為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3.1.
[2]陳浩.中國股票市場機構出借人羊群行為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4.2.
[3]廖理,李夢然,王正位,賀裴菲.觀察中學習:P2P網絡投資中信息傳遞與羊群行為[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4]楊衛忠.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中的農戶羊群行為——來自浙江省嘉興市農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5.2.
[5]田利輝,譚德凱,王冠英.我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存在羊群行為嗎?[J].金融研究,2015.6.
[6]鄭豐,趙文耀,張蜀林.基于Agent的羊群行為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5.11.
[7]吳文清,付明霞,趙黎明.我國眾籌成功影響因素及羊群現象研究[J].軟科學,2016.2.
[8]呂勇斌,姜藝偉,張小青.我國P2P平臺網絡借貸逾期行為和羊群行為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