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芬
摘要:語文教學是一種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活動,其主要形式表現為問答活動,有學生問,教師答:有教師問,學生答、文本答:也有文本問,學生答、教師答。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于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與解決的有效性。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能夠引導學生追憶、聯想,進行創造性思維。一個好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有價值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語文; 教學; 有的放矢; 策略; 教學方案
2009年2月以來,我校《小學語文課堂閱讀評價的人文性研究》課題組就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進行專題研究。課題組老師設計了系列評價量表。上研討課前,課題組長發放觀察量表。課題組成員相互協調,明確本節課重點觀察項目。不顧學生答案,以問代灌,推銷所謂標準答案……那么語文課堂中的有些低效提問是如何造成的?我們又將如何改進呢?
一、提問語言的指向偏頗造成提問低效
案例:一位教師在執教《九色鹿》一課時,“請同學們找到課文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讀一讀。”老師讓孩子們做什么呢?很顯然,是想讓孩子直奔課文中“調達背信棄義”部分。果不其然,孩子們很快就找到并讀給老師和同學們聽。
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針對不同文本,針對不同生活閱歷和生活體驗的不同的孩子,他們在讀《九色鹿》這篇課文時,體驗是不同的,顯然他們所關注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所以,這是一個個性體驗的過程,不可能孩子一下子就找對了我們做老師的指向。所以學生關注的是老師的關注,是外在的故事情節。并沒有對文本進行思考與體驗。這種指向使得學生課堂此時的勞動是低效的。
對策:提問指向明確 問題切中要害
課堂上提問語言的指向性很強,不同的提問與引導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向。課堂上如何設計提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意并思索的!“請同學們找到課文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讀一讀。”這個引導語方向變一變,變成:“課文的哪些詞句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讀給我們聽。”或者是“課文里哪些詞句令你有所感悟呢?讀給我們聽聽。”這樣一來,孩子們關注的是詞句,是文本語言,而不是課文的這個故事情節本身了。老師此時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和方向。關注的是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味與感悟。
二、問題數量控制不當造成提問低效
案例:一位教師在執教《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
師:水的大自然的兄弟是誰?
師:雨水有什么弱點?
師:雨水與水滴,你們更喜愛誰?
其實,教師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唯有了解雨水與水滴的特點,悟出水滴雖力量小但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師提問時要明白我要解決什么,達到什么。是為了啟發學生思索的欲望,還是引導他們獲得新的知識,教師自己必須心中有數。漫無目的的提問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堂上提問過多會擠去學生讀書思考以及動筆等機會,而且回答問題本身需要有一個充分感知語言文字、組織內部語言的時間,問題一多,學生就會應接不暇,甚至產生厭倦。
對策:控制問題數量 直插問題主旨
提問要抓住文本的關鍵與本質,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這就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知識的訓練項目了然于心后考慮用什么技巧和策略來提問。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注意運用歸納和合并的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以提高學生能夠思維的密度和效度。最好是由一個問題的提出能牽動好幾個句子,一個段乃至整篇課文,且每個問題之間都要有一定的跨度。
三、問題:對學生估計不足造成提問低效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一語下《識字6》“牛郎、織女、北斗星”詞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設計了如下問題:
師: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嗎?誰來講一講?
生:有一個男人喜歡一個女人,但那個兇惡的老太婆將他們分開,
師:這是改編的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誰能講講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
生:沒人舉手。
師:從前……
從課堂的實際效果我們不難看出,教者的問題屬于低效問題。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啟而不發。或茫然或沉默以對。而教師只好自問自答,唱獨角戲,造成了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從老師的角度,牛郎織女的故事肯定孩子們聽家長講過并能講出來。教師沒想到現在的動畫片、漫畫書充斥著對傳統故事的歪曲。如果在提問語中加入“民間故事”,可能學生的答案不會這么離譜。當然更沒想到有些學生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應該每個孩子都知道的故事。
對策:充分估計學生 精心醞釀問題
教師的提問應當從當前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或學習狀況出發,所提問題應是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進行回憶后能回答的問題,而不是超出學生實際水平的提問,使學生無法回答。問題過于淺顯不能反映思維的深度。
四、問題:提問等候時間不當造成提問低效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姥姥的剪紙》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提問
師:作者的心思,你讀懂了嗎?
生:沉默。
對策:把握等候時間,組織有效思維
提問等候時間是教師提問后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教師提問后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是教師課堂提問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提問后,給學生所留的思考時間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學生答不了,就自己公布答案,或直接點名答。由于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卡殼,她們往往就會放棄機會。老師若將等待時間延長3-5秒,在學生充足思考并組織語言解答后再點名答,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參與人數都會有所提高。同時也要避免因停頓過長,造成時間的浪費,延緩課堂的節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激情。
“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一個很大的教研課題,但我必將以我的實踐不斷地去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問渠哪得清如許——中學生作文材料積累探索[J]. 朱麗華.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06(05)
[2]作文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的能力[J]. 張南平. 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