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堅
摘要:毽球腳內側踢球是毽球運動中一個常用的技術方法,也是初中體育毽球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長期存在著內側內踢球上擺幅度小、上擺存在困難,不能夠準確的擊球,擊球的高度不能準確把握以及移動調整差等問題。本文旨在了解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練習方法,為腳內側踢球教學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毽球;毽球腳內側踢球
毽球運動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對于場地的要求受限較小,且容易通過個人的自我練習來有效增強自己的技術水平。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在初中體育教學當中,毽球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然后在具體的教學當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索。
一、初中體育毽球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是腳內側內上擺有困難,擺渡幅度小。究其原因主要是是由于學生們的下肢柔韌性較差以及力度掌握的協調性不足所導致的。任何一種球類的技術性動作都需要身體素質本身作為一種支撐,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不可能的。因此,對于毽球的腳內側踢球方式來說,就需要加強學生們的下肢柔韌性的訓練,并且通過強化訓練來適應在完成這一動作的時候用力和放松之間的協調性。
第二,擊球部位不準確。擊球部位不準確是初學者們總會遇到的一個技術性的問題,腳內側擊球的方式就是需要確保每次擊球都能夠用腳內側,這是由于腳內側部分平面面積較大,對于球的掌控較為容易。然而在學習的出去,由于自身的平衡性、協調性等緣故,會使擊球的部位并不總是以腳內側,有的時候會使腳尖,有的時候則可能是腳跟。這就會讓踢出去的毽球非常難以把握,隨機性很強。因此我們要反復強調和發展肢體的感受性和自我糾正的能力,從而確保擊球的準確性。
第三擊球的高度不容易掌控。擊球過高或者過低是初中生在進行毽球練習的時候嘗嘗遇到的技術性問題,如果擊球的高度低于了膝關節的高度,那么就很難把球踢得高而且文檔,從而使產生一種有力而使不出來的感覺。在進行腳內側踢球聯系的過程中,對于高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擊球點的空間高度應當維持在與左膝蓋保持水平的位置,由于弧度擺動所產生的影響,任何低于左膝蓋高度的擊球點都使求在不同程度上朝著身體較遠處滑落,對于下一次的擊球產生不利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擊球的時候過低的原因主要是有兩點。一是對于球的空間上升和下降的感覺比較差,不能夠做得很好的把握所以起腳擊球的時機就錯了。第二則是擊球的動作不熟悉所以導致擊球的動作較慢從而無法在比較良好的高度完成擊球。
第四移動困難。毽球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不動狀態,必須根據球的一定方向進行適當的跳動。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時常存在的情況就是下肢難以根據球的落點來進行移動去調整下一次擊球的情況,又或者是當有意識到需要移動的時候,但是動作僵硬無法進行有效控制。換句話說就是這時候已經不再是人控制球,而是球把人控制了。
二、如何提高腳內側踢球技巧
那么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如何來應對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從事初中體育教學尤其是毽球教學之經驗,提出這樣幾點建議:
針對于腳內側上擺所存在的上擺困難以及幅度較小等問題在教學當中刻意通過盤腿練習等來得到改善,具體來說:第一,盤腿擺坐。是針對于下肢的柔韌度較差,小腿上擺幅度較小不能夠達標的學生所展開的有針對性的柔性練習。其可以非常有效的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今兒增加下肢的柔韌度,可以有效的通過大腿的外旋來帶動小腿的上擺。具體的練習方式是老師們可以組織初中生席坐于地,上肢軀體需要盡量的保持挺直,兩腳的腳外側落地的時候要相對緊貼,膝蓋大小腿要充分的折疊,由此來進行反復的練習。
第二是要進行盤腿站樁的練習。以支撐腿站立,重心略微前移,要讓踝關節內翻到左膝蓋以上,同時手于膝關節的部位略微向下施加壓力,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踝關節的內翻的程度,從而有利于擊球和控制球。
第三是進行模仿練習。對于腳內側內上擺的練習并不一定以實際的擊球為主要練習內容,在日常訓練當中可以進行模仿練習。具體而言就是要讓學生保持一種自然站立的姿勢,球腳的異側臂直臂放至支撐腿正前方40cm 處掌心向下,以髖關節為軸心,大腿外旋以帶動小腿向內和向上的擺動,以此來進行多次聯系來取得增強下肢柔韌性熟悉內側上擺的節奏。
第四以上所進行的練習都應該配合一些適當的準備動作即提前的運動動作,并加強腿部肌肉的有效鍛煉。可以在每次體育課之前,在基本的熱身運動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一些腿部肌肉的力量訓練和柔性訓練,從而以此來增加毽球運動當中的基本體能。
針對擊球不準的練習,以筆者本人所在的課堂為例,我們還進行了標記練習的方式。具體的方法就是在所使用的毽球的下方涂抹上一些白色的粉末,然后在擊球的過程中,通過擊球來確定自己使用的腳內側的部位。以此來做出一個較為清晰的判斷。對于擊打錯誤的地方,要認真的分析和總結,而對于擊打正確的時候,要把握住此刻的力度和感覺,從而逐漸的建立能夠每次都正確擊球的技巧。
針對擊球高度的問題,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不斷的提醒擊球高度的重要性,通過講解和示范來使學生牢固掌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的練習,只有通過大量練習有所感覺,才能夠對于擊球的高度有著更好的把握。針對于長期擊球較低的狀況,應當著重去分析其原因,看是技巧掌握的問題,還是基本體能素質的問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
針對毽球當中的移動步伐,可以通過變相移動踢球練習。主要是在控制球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將球向著體側或體后較遠處傳球,然后移動再接到球,然后把球控制好后,再將球往體側或體扣較遠處傳球,如此反復練習。則可以有效的掌握移動技巧,使其可以被既好又準的擊打掌握。
總結:
腳內側踢球的技巧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通過技巧理論的有效學習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并將之綜合最終形成。教師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始終把握兩點:第一是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關于下肢柔韌度的問題,如果不能夠有效地增加下肢的柔韌度,僅憑借著技巧是無法有效展開的。第二就是方法與技巧的使用,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形成有效的肌肉反應,即所謂熟能生巧。
參考文獻:
[1]陳良業. 毽球腳內側踢球個人練習教學常見技術問題分析與對策[J]. 運動,2011,06:21-22
[2]張波. 論毽球運動的價值[J]. 價值工程,2011,(20):316.
[3]肖秀顯. 毽球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12):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