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剛
中國經濟的發展已進入結構不斷優化的新常態階段,要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豐碩成果,極大鼓舞了職業教育戰線的廣大教職工,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為進一步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模式,培養適應“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務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大局,充分發揮理論研究的先導作用,深入調查和研究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深入研究德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目前職業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在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大體按照三個發展階段,呈現出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第一階段:企業在職業教育中居次要地位,發揮輔助作用
中華職教社成立的一百年,也是中國職業教育穩步發展的一百年。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當時的國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為適應工業企業的發展需求,以企業學徒制、職業學校培養等方式為主的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辦學、行業辦學、部門辦學、企業辦學、個人辦學都得到了廣泛發展,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技能人才。筆者曾經工作過的一個學校就是行業辦學,通過當時的定向培養等方式為本行業的眾多企業培養了大量高技能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這一階段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國有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企業學徒制和職工培訓逐漸萎縮,企業只負責用人不負責培養人的風氣日漸形成,學校就顯而易見地成為職業教育的主體,而企業只起到輔助作用。
二、第二階段:企業在職業教育中與職業學校處于平等地位,同時發揮主體作用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職業學校的培養標準明顯滯后于企業的發展要求,很難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要,供需上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于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深化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呼聲也不斷高漲。2006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辦發
[2006]15號)中指出,“以企業行業為主體,開辟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多種途徑。”“增強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體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對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了表述。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關于加強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對建立企業新型學徒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2015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將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作出了明確和具體的闡述。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一種新的職業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確立了企業的職業教育主體地位。由企業制定培養目標、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培訓崗位、考核辦法,與職業學校和勞動者分別簽訂相關合同和協議,真正實現“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職業教育新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圍繞崗位需求開展職工培訓,通過明確企業、職業學校和學徒的責任、權力和利益,切實提高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保障培訓質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業與新錄用職工簽訂中長期勞動合同,有利于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勞動者就業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企校合作引導職業學校投入職工培訓,促進形成政府激勵推動、企業加大投入、學校積極參與、勞動者踴躍參加的良好格局。二是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學徒在學習培訓期間,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由企業根據學徒實際工作貢獻支付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學徒基本工資。企業按照合作協議約定,向培訓機構支付學徒培訓費用。財政部門則按規定給予企業職業培訓補貼,補貼數額一般為企業支付給培訓機構培訓費用的60%,每人每年的補貼標準控制在4000~6000元之間,補貼期限不超過兩年。三是新型學徒制試點培訓的對象是企業新招用員工和新轉崗職工。
從2015年8月至今兩批試點的情況看,收效顯著,為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新模式,探索職業教育的新路徑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一階段主要是改革和創新的階段,會出現企業和職業學校在職業教育中的雙主體地位。
三、第三階段:企業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居主要地位,發揮主導作用
從2010年之后,英國的職業教育就逐步由政府主導發展成為由企業主導、財政扶持的新局面。企業提出開發學徒制的框架草案,交給行業技能委員會進行開發,而行業技能委員會的成員中大部分是由企業的代表組成。每個開發團隊要求有10家以上企業參與,且要有小企業參加。雖然英國的學徒制是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但企業負責提供培訓場所、提供技能培訓,而學校只負責理論知識的教育教學。因此,在英國的學徒制中,學校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很難與企業相提并論。這也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借鑒作用。我們現在試點的新型學徒制就是在借鑒的基礎上探索出的適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新路。
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中國經濟必將會保持一個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常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以及人社部《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的貫徹執行,必將會使企業在發揮職業教育主體作用的同時,收獲高技能人才帶來的紅利,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堅定企業開展職業教育的信心和決心。
對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最先感知的就是企業和企業家。要想基業長青,就必須與時俱進,永不間斷地培養適應技術發展變化的高技能人才,將成為大多數企業家的共識。隨著企業對前沿技術的探索和對技能人才更高更專的需求,隨著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經驗積累和推廣,企業在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中從培養目標、師資力量、課程設計、資金保障等各方面都將超越職業學校,處于更加突出的地位,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推廣和完善,必將會使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由現在的企業和學校雙主體培養格局發展成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校企融合新模式。企業將會通過買斷、控股、協議等各種與時俱進的新方式,與學校間打破管理邊界,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實現由企業主導的校企一體化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國家經濟越是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越是科學合理,工業企業越是快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越大,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就越高,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
(作者單位:煙臺工貿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