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網絡早已滲透到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正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校園暴力問題也呈現出了網絡時代的新特點,網絡欺凌已成為網絡時代校園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其隱蔽性、匿名性等特點給青少年網絡欺凌的治理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本文主要就青少年網絡欺凌的成因、危害進行分析,并針對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期望此問題能受到更為普遍的重視。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欺凌;成因;危害;防范
互聯網時代,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據查閱相關文獻,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國于2009年,有學者開始關注網絡欺凌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危害,主要從網絡欺凌的結構特征、現象、應對方式等層面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主要從網絡欺凌的概念界定著手,接著對其產生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進行分析。
一、網絡欺凌的界定
根據挪威伯根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奧維斯(Dan Olweus)的觀點,當一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重復遭受來自另外一個或多個兒童消極行為的侵擾時,這個學生就是遭受了欺凌。[1]欺凌分為傳統欺凌和網絡欺凌,但相關研究表明,無論是傳統式欺凌還是網絡欺凌,其高發期均處于中學階段。
網絡欺凌,它實質上是校園暴力的一種空間拓展,其活動的主體仍然是現實物理空間的組織成員—以本校學生(包括已畢業的)為主。如果給它下一個定義,即指個人或群體使用信息傳播技術如電子郵件、手機、即時短信、個人網站、網上個人投票網站等,有意、重復地實施旨在傷害他人的惡意行為。[2]欺凌者借助網絡手段,在網絡某一特定功能的公共空間(如貼吧,微信,QQ群等)內對特定人員進行一系列謾罵,侮辱,誹謗等言語攻擊行為,或者是以手機通話、手機短、彩信、郵件等形式對被欺凌者進行騷擾、威脅等行為。相比傳統式欺凌,網絡欺凌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廣;更具隱蔽性和匿名性,受欺凌者往往難以一時覺察得到;由于是在虛擬環境下匿名進行的,監控難度更大,因此對其防范和治理的難度也隨之增加。
二、網絡欺凌的成因分析
要對青少年網絡欺凌進行深入研究,就要先理解產生這一現象的成因。總體上來說,網絡欺凌現象愈演愈烈與家庭、學校、社會、同伴關系、青少年個體發展特點息息相關,還受目前我國這方面有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以及網絡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家長則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家庭環境,在關系和諧的家庭,孩子的身心都會得到比較健康的發展,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良好,便于父母對孩子學習、生活動態的監管。相反,在父母關系不和諧、經常有暴力行為的家庭,不僅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而且父母與孩子間溝通也會比較困難,尤其是沉溺于網絡的孩子,更有可能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宣泄,把自己內心的壓抑、憤怒通過他人發泄出來。其次是家庭教育,目前社會上大多數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比較成功的,但也有不少的“不良家教”家庭,如管教不嚴型家庭、管教粗暴型家庭、道德不良型家庭等,都會對孩子的認知-行為發展帶來阻礙。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離開家庭后踏入的第一個舞臺,也是連接青少年與社會的一座橋梁。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指揮棒,它在幫助青少年獲取豐富知識的同時,還要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校與青少年網絡欺凌現象的產生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學校由于責任感不足,不注意協調與家庭教育的關系,不注重家校合作,雙方缺少有效溝通,以致于對學生的行為表現了解不夠;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由于師德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用侮辱性語言嘲笑學生、指桑罵槐、給“問題學生”定性等軟暴力形式,不僅會給學生心理帶來傷害,而且會成為學生借助網絡形式對他人進行欺凌的模仿對象;再者,由于學校大多數教師自身對網絡欺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不夠,難以對學生如何正確對待和使用網絡進行指導。
(三)社會因素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中出現了種種亂象。有學者認為,我國在致力于社會變革,加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著社會“失范”問題。[3]如經濟領域中的欺詐、脅迫、利益至上,政治領域中權力的私有化和資本化導致的權力尋租,思想文化領域中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帶來的價值和道德“失范”等,作為社會系統一部分的學校難以獨善其身,學生們更不可避免地受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近幾年來,網絡上頻頻傳出女生被群毆、被迫上傳裸照的視頻等,表明了社會失范已經浸染校園,為網絡欺凌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天然的“溫床”。
(四)同伴因素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同伴關系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動因。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社會行為、價值觀以及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父母傳遞的,而是由同伴傳遞的。[4]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年齡相仿、社會地位接近、興趣相投等容易形成小幫派,映射在網絡空間中,就形成了相應的QQ群、微信群、人人網等社交平臺,他們可以在平臺上發表任意言論。再加之青少年沖動、易怒的情緒特點,相互之間容易因一言不合就在網絡平臺上用言語惡意攻擊他人,該幫派中的其他成員耳濡目染,長此以往,他們日后很有可能也會成為網絡欺凌者。
(五)個人因素
青少年學生處在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身心在發生劇變,總體來說生理發展快于心理發展。該階段的青少年辨別是非、區分良莠、抵御外界影響的能力差,自控力不強,行為不穩,模仿力強,好沖動。目前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容易對生理變化產生困惑,而心理成熟明顯滯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感逐漸增強,不愿與父母或老師深入溝通,表現出心理封閉,卻希望與同齡人打成一片,拉幫結派,極易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被引誘。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強,易尋求刺激,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受網絡上宣揚暴力、欺凌視頻等不良影響,容易產生躍躍欲試的心理,甚至可能將其演變成事實。endprint
(六)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在應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現象的問題上,美國走在了世界前列,2003年就由克林頓簽署正式實施了限制網絡有害信息的法律《兒童互聯網保護法》,該法規定美國的公立學校、圖書館都須承擔阻截、屏蔽對未成年人有害的網絡信息,或為網絡終端增加過濾功能的義務。[5]在法律制定方面,除了國家層面的法律以外,各州也有自己的法律,且對網絡信息的限制條件各不相同,可用來處置本地的網絡欺凌案件。
相比之下,我國由于缺少專門的青少年網絡保護法,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對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處罰過于溫和。對網絡欺凌的低調處理,容易縱容和強化欺凌者“恃強凌弱”的思維和行為,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造成欺凌者手段愈發殘忍,擴散的范圍越來遠大。
(七)網絡環境
網絡在使信息傳播更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通過網絡搜索,浙江慶元多名初中生毆打和燙傷小學生的視頻和名為“網曝江西永新縣女初中生打架”的視頻曾在網上廣泛傳播,被欺凌者臉部并沒有打上馬賽克以匿名方式出現。諸如此類的欺凌視頻的網絡傳播,不僅會侵犯被欺凌者的合法權利,對其造成進一步的心理傷害,而且會加劇青少年群體中恃強凌弱的不良風氣。
三、網絡欺凌的危害
對于青少年來說,網絡欺凌具有嚴重的后果,這不僅體現在對被欺凌者的傷害上,而且對欺凌者自身也有嚴重的影響。
(一)對受欺凌者的危害
青少年網絡欺凌對被欺凌者的傷害主要體現在身心發展方面。首先,受過網絡欺凌的青少年學生,他們容易表現出情緒上的悲傷、憤怒、挫敗感、低落、孤獨等,這些負面的情緒和內心的感受由于難以向他人啟齒,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青少年的無助感、社會焦慮、抑郁、自尊和自我存在感降低等,如果任其發展,他們有可能繼續受到欺凌,甚至會產生自殺的意念等嚴重的后果。其次,受欺凌者由于受以上負面情緒的影響,還可能導致出現如睡眠障礙、食欲不振、頭痛和其他軀體癥狀等生理問題,容易阻礙他們生理的健康發展。
(二)對欺凌者的危害
首先,網絡欺凌者之所以會借助網絡空間對受害者實施一系列侵犯行為,折射出了其存在著情感和行為過度活躍、親社會性降低等問題,許多欺凌者往往在欺凌行為發生一段時間后深感自責、后悔、負有罪惡感等,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其次,作為學生,欺凌者不專注于學習,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紀律、學習成績下降等癥狀,其學業會受到影響。再次,由于欺凌事件的曝光,欺凌者可能會面臨同學,老師,家長的指責,社會輿論的譴責,導致其喪失信心,容易自暴自棄。
四、網絡欺凌的有效防范
(一)個人:防范青少年網絡欺凌的根本
第一,我國應該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對于德育的教育,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教育的主渠道,還應該拓展學校教育向家庭與社會延伸的渠道。第二,加強青少年學生的自我保護教育,包括避免違法違紀的安全性教育、在受到侵犯的特殊情形下的自我保護以及加強對于青少年自我保護的相關法律的教育。第三,由于青少年學生處于網絡化時代的背景下,還應該加強其“網德”教育,使其了解有關網絡方面的法律,講“網德”,自覺抵制網絡欺凌等不良行為的誘惑。[6]
(二)家庭:防范青少年網絡欺凌的重點
第一,優化家庭環境很重要,每個家庭都應該本著對子女、對國家的未來負責的態度,維護家庭的和睦,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尤其是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態。第二,提高家長的家教能力很關鍵,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能力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育方法上,應該摒棄打罵的傳統方式,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樹人、以情感人,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在知識層面上,家長除了要了解孩子所學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網絡技術知識,起碼在孩子使用網絡時能及時了解他們的動向,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學校:防范青少年網絡欺凌的關鍵
第一,應該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包括師德、心理、文化素質等內容,在學生面前樹立起威信,成為學生言行舉止的榜樣。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既要利用本校特色文化的“長腿效應”,也要多關注如校園暴力、網絡欺凌等凸顯的問題行為,整頓校風校紀,加強防范,補齊短板。第三,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監管的力度。尤其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加強對該校特有的網絡平臺(如學校貼吧、QQ、微信群等)的管理,對涉及到的不合法信息進行技術處理。
(四)社會:防范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基礎
青少年作為社會的一員,其成長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在防范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問題上,社會應朝以下方面努力:1. 引起教育、民政、司法等部門的高度重視,構建常態化反網絡欺凌小組。2. 重視凈化網絡環境,打擊黃、暴等不良網絡運營商,加大監管與控制力度。[7]3. 有效調節社會沖突,增進良性人際互動。
(五)法律:防范青少年網絡欺凌的保障
在防范和治理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上,法律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我國于2015年首次公布了《網絡安全法》,那么就應該充分發揮它的法律規制作用,讓青少年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可以借鑒美國防治網絡欺凌的立法經驗,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青少年網絡欺凌預防法》、《學校及家庭網絡教育法》等[8],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教。
參考文獻:
[1]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 Blackwell, 1993:9.
[2]宋雁慧. 中學校園暴力及其防治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3]夏玉珍. 轉型期中國社會失范與控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9).
[4]司繼偉. 青少年心理學[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1.
[5]杜海清. 澳大利亞、歐美國家應對網絡欺凌的策略及啟示[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3).
[6]莫洪憲. 中國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對策研究[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2.
[7]張昊. 治理校園欺凌現象的對策[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0下旬).
[8]Bauman. Cyberbullying: What counselors need to know[M].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seling Association, 2011.
[9]胡子鳴,力莎. 中外網絡欺凌應對對策的比較研究[J]. 高教學刊,2016,(14).
[10]徐久生. 校園暴力研究[M].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6.
[11]王長征. 誰掀翻了我的書桌[M]. 濟南:齊魯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
[12]孫時進,鄧士昌. 青少年的網絡欺凌:成因、危害及防治對策[J]. 現代傳播,2016,(2).
[13]崔璐,張野. 青少年網絡欺凌:現狀與思考[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2).
[14]趙惠芳. 網絡傳播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影響[J]. 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2016.
[15]宋雁慧. 網絡欺凌與學校責任[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4).
[16]章恩友,陳勝. 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心理學思考[J]. 中國教育學刊,校園欺凌研究,2016,(11).
[17]張野,張珊珊,徐聞文,劉琳. 中學生傳統欺凌與網絡欺凌發生特點比較分析[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7).
[18]魏葉美,范國睿. 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J]. 教育科學研究,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