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要:“一帶一路”背景下,吳方言區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應從愛國情感教育首先入手,加強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法制化進程以及新語言的規范,營造和諧的語言文字環境。
關鍵詞:“一帶一路”;語言文字;規范化;愛國;法制;新語言
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語言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2015年10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倫敦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上說“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吳方言地區位于經濟發達的沿江、沿海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域優勢,語言在“一帶一路”戰略建設中的工具性作用也更為重要,因此,吳方言區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要切實抓起來。
吳方言區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應該如何展開?
首先,加強全民民族情感教育。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與承載體,它們無聲而又豐富地記載著這個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的發展歷程。漢語是漢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承載體,它培育了民族精神,孕育了民族情結。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袁貴仁同志2002年12月10日《在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創造、保存、傳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它的規范化、標準化程度直接影響著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產品的質量。語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具有標志性作用的民族文化產品,它的健康發展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先進性的體現。”袁仁貴同志明確地指出了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所肩負的民族責任。臺灣著名學者、詩人余光中先生最近也寫道:“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托。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朽。讓我們長保中文的靈活與清純。”“長保中文的靈活與清純”不就是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嗎?所以,語言文字規范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個體問題,它所折射的是一個國家的尊嚴與強悍程度,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愛國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節。目前,吳方言區人們表現出對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忽視:輕而易舉地丟棄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又輕而易舉地納用他人的語言文字,這正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忽視與缺損。所以,加強民族情感教育是解決人們意識領域問題,是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首要一步。而且教育的范圍要擴大,要全民愛國情感教育,不能僅限于學生。教育的形式應該要多樣化: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影視教育與現身說法相結合,日常教育與主題性活動相結合,先進人物事跡感化與自身感悟相結合等等。
其次,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建設。任何事物的法制化建設是社會經濟與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經之路,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工作同樣如此。吳方言區是國家率先進入小康社會的地區,小康社會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形態,它不是單純的經濟建設,還包括法律文化在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多元化建設,小康社會可以說是一個法制社會,小康社會的公民是法制下的自由人,每個人對法律有自覺的服從意識、權威信仰意識、約束意識。吳方言區的經濟與文明程度使得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已經到達走法制化道路階段,因此,強化法制教育,將現有的法律法規落實到實處是這一地區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突破性進展的一大策略。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后,上海市于2005年12月29日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江蘇省2006年1月10日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這一系列國家法律與地方性政策的出臺,說明了政府部門對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但只有法規、政策,沒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實質行為或者行為不徹底,法規、政策只不過形同虛設,一紙空文而已。因此,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應該充分重視公民對法律的信賴情感,加強相應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的范圍不能僅限于教育單位,而應是社會各界,讓法規、政策深入人心,增強人們對語言文字法規、政策的遵循意識。另外,要加強行政作為力度,遵照法規、政策條列對社會用字、社會用語常查、常改,特別是公共場合、報刊媒體領域。一些公共場所、報刊、影視頻道等大量涌現不規范用語、用字,當地行政部門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徹底也是原因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二條明文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需要使用外國語言為播音用語的,須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批準。”那么方言節目何以存在?而且存在之久!難道當地主管部門不知?還是知之不止,等等現象都說明行政作為力度不夠,有法要依法監督,依法執行,并且執行要徹底。不能推普周一來,活動就開展,推普周結束,活動結束。要作為日常的行政工作,常抓,常改。
再者,加強新語言的規范,適應社會發展。語言是一個約定俗成體,它具有穩定性,但同時它又有運動性。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致使充當承載角色的語言也會發生變化,不斷地死亡失去存在意義的語言,隨之不斷新生語言。這些新語言是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語言給予,折射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時代的變遷。如何使新生事物的語言給予遵循語言文字規范是吳方言區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又一重點、難點。吳方言區人們生活節奏、生活形式甚至于價值觀都較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人們在拓展世界的過程中不同的語言給予方式”[1](P62),人們陳述生活的表達方式、用語等都發生著變化。目前吳方言區新語言大致有幾種類型:外來語言漢化,如“博客”, 它是英文單詞“Blog”的音譯,來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是一種網絡交流方式。原有語言套用,如明星的崇拜者叫“粉絲”,趙麗穎的“粉絲”叫“螢火蟲”等。外來語言省略用,如“PK”等。新語言的規范化問題是比較棘手的,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是語言給予不僅要符合人們的表意需求,而且要體現民族獨特的價值取向,正如薩丕爾所說:“語言是我們所知的最碩大、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地創作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1](P63)。因此新語言就如魯迅所言的大房子一樣,房子里的東西很多,看你怎么拿?真正有新生事物含概意義的語言應該保留,并且盡早給予“名份”,那些為追新而出的所謂新語言要堅決扼制,以免其擾亂語言環境。吳方言區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有其個性化的一面,然而,隨著全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帶一路”的進一步推進,它必然會成為共性問題。深入研究這一地區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策略,對全社會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有著深遠意義,也必定能為這項持久性工作提供有利途徑。
參考文獻:
[1]馬欽忠.語言的詩性智慧.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2]諾曼·費爾克拉夫,殷曉蓉.話語與社會變遷.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