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鈺
【摘 要】教育實踐是幼兒教師職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成為理論與實踐聯結的主要橋梁。針對以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模式容易造成 “實然”對“應然”的沖擊過大、理論與實踐無法鏈接、學生職業理想的崩塌等問題,提出采用“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即結合專業培養方案在學生在校四年期間不間斷地逐層深入開展教育實踐,針對學生實踐介入一線保教工作的深度,將實踐分為“實踐觀摩”層次、“理論反思”層次、“項目訓練”層次、“全面實訓”層次。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
一、已有教育實踐方式存在的問題
教育實踐是幼兒教師職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成為理論與實踐聯結的主要橋梁。過去比較常見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主要采用大三下期見習以及大四上期集中實習的方式進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發現,這種教育實踐模式容易造成以下問題:1.“實然”對“應然”的沖擊過大。學生經過兩年半的理論學習已經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當初次接觸幼教現實,他們發現有些一線教師依然沿襲舊有的教育模式,照本宣科、不傾聽孩子需要、簡單粗暴地懲罰孩子等等,學生往往被這些現象與理論的巨大差距所震驚;2.理論與實踐無法鏈接。盡管學生下園以前已經學習了學前教育的全部主干課程,但當他們面對真實的情境時,依然手足無措,甚至當他們嘗試應用理論時,發現理論在現實面前是蒼白的,有時實習指導老師的“嚴厲”似乎比實習生的“溫柔”要有效的多;3.職業理想的崩塌。上述兩個問題僅僅反映學生對從業的困惑,當學生突然發現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職責不只是上好課、引導好幼兒游戲,還要對孩子進行各種照顧包括照顧孩子解便、清理孩子的嘔吐物等等,開始對今后的從業生涯表現出畏懼甚至感到無法接受。
事實上,學生表現出的上述不適應很大程度上與教育實踐的時間安排有關,倘若在學生入校第一學期就安排見習,可以讓學生較早的了解幼兒教師一日工作的環節,并認真思考自己今后的從業道路。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在初次接觸后選擇轉專業,但是留下來的學生會有較強的專業認同感。同時,學生在隨后各學期安排的教育見習中將進一步理解幼兒教師職業特點,在理實結合方面也不會顯得太過突然,針對一線存在的問題也能逐漸思考并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
二、“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確定了針對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教育實踐環節的“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即結合培養方案在學生在校四年期間不間斷地逐層深入開展教育實踐。“全程”指的是學生的教育實踐要貫穿在校的四年,“層次推進”是針對學生實踐介入一線保教工作的深度,分為“實踐觀摩”層次、“理論反思”層次、“項目訓練”層次、“全面實訓”層次。
(一)與培養方案結合的思考
“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的開展有賴于對培養方案的研讀與梳理。在學生入學初期,對學前教育專業了解不夠全面的情況下要求他們進行理論聯系實踐是不現實的,因此應該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導論》課指導學生進入一線進行“觀摩式”見習。2-4學期,學生在進行大量理論課程學習的階段要將見習引導向“理論反思”的層次,即由任課教師結合所教課程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觀察任務,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對相關現象進行詳細記錄,并結合課程理論對該現象進行解釋、評價、反思。從第4學期開始,結合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理論課程以及專業應用課程,與一線幼兒園密切合作對學生進行“項目訓練”,包括安排學生到基地幼兒園參與“六一兒童節”活動,由一線教師對學生集教活動進行指導、打磨后在幼兒園班級中組織教學。“理論反思”和“項目訓練”是交錯進行的,這兩個層次落實的方式是“理論在前,實踐在后”。第6學期以及第四學年專業實習階段的實踐為“全面實訓”層次。所謂“全面實訓”是指學生在具備一定理論與技能基礎上,深入幼兒園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實習實踐。由于有前面幾個層次的實訓基礎,學生在該階段的實訓深度和廣度都應該有所加強。見實習的內容要豐富,要將教學見實習、衛生保健工作見實習、班級管理見實習、幼兒游戲觀察指導見實習等結合起來。另外,還要豐富實習的方式,即有現場觀摩也要有課程教學實踐,即要有觀察記錄也要有反思研究,要將“全面實訓”與學生的科研實踐結合起來。
通過以上四個層次層層推進式的實踐,可以使學生對學前教育的專業性具有更強的體驗與認識,為形成學生良好的專業自覺奠定堅實的理實結合的基礎。
(二)“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的實施
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從2015年開始實施“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方案,目前已在2015年、2016年入校的學生中進行了實踐。根據實施的情況,該模式的順利開展需要任課教師、學院、基地幼兒園以及學生的有效配合,需要明確的實踐目標,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需要各個流程扎實落實。
1.師生、園校有效配合
在該教育實踐方案正式運行前,學前教育系專門組織各基地幼兒園園長及保教主任參與方案落實時間、落實方式的探討。根據基地幼兒園每學期各項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雙方共同協商了一份可行的教育見實習時間表,并確定各方的職責。見實習帶隊教師在見實習活動開始前需向相關基地園提供統一的接收函,接收函內容包括見實習目標、學生名單、帶隊教師信息等,方便基地幼兒園對見實習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另外,為配合基地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學前教育系專門為實踐學生制作見實習胸牌,所有學生帶牌入園。
在師生配合方面,首先要求學生在實踐中需根據各學期學習重點進行觀察,撰寫觀察記錄并結合所學相關課程理論進行解讀、分析、反思。實踐結束后,學前教育系安排各科任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見實習記錄的分享,并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及困惑進行解答。
2.教育實踐目標明確
“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是與專業培養方案緊密結合的,學前教育系根據不同年級段學生專業學習的深度和課程安排不同學期的教育實踐目標,使各學期教育實踐目標的能很好地體現了培養方案的要求。如第一學期學生剛入學,尚未完全開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學習,只是通過“學前教育專業導論”、“幼兒教師口語”課初步了解了幼兒教師職業的部分特點。為此學生的見習內容就比較寬泛,見習任務就比較淺層次,包括:1.走進幼兒園實地觀察,了解幼兒教育工作的特點,了解幼兒園的一日活動組成,了解幼兒和幼兒教師;2.觀察并記錄幼兒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教師與幼兒的對話互動、幼兒與幼兒的對話互動等。endprint
教育實踐目標的擬定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并根據培養方案的修訂進行及時調整。
3.有效的教育實踐管理制度
為有效運行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工作,由學院成立專業實踐工作領導小組,由院領導、學前教育教研室(業務指導)、實習基地幼兒園組成。其中學院分管領導負責專業實踐工作的組織與實施工作,建立組織協調系指導教師(以學前教育系的專業教師為主)、實踐導師(幼兒園一線教師)、實踐學生團隊等組合成的專業實踐組織體系。學前教育系根據學院要求制定專業實踐教學大綱,體現本專業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求和專業技能規范的要求。各相關專業教師提出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求和專業技能規范要求。實習基地幼兒園根據計劃要求遴選具有一定資質的教師,擔任實踐學生的導師,與學院進行多方位合作。
4.運行有序的教育實踐流程
“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模式在運行過程中需要遵循嚴格的工作時間表。首先,學前教育系需提前三周向學院提交實踐周申請及實施初步方案,交由學院專業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審批通過后,學前教育系提前兩周向實踐基地幼兒園提交實踐需求申請,與基地園進行充分溝通,確定具體指導教師及實施方案。之后,提前一周確定帶隊教師,并對學生進行下園培訓。在實踐周,由各參與單位、個人按照實踐周實施方案落實各環節實訓。最后,學生返校由專業指教教師組織進行總結、反思,形成實踐報告。
三、小結
經過兩年運行證明,“全程層次推進式”教育實踐能夠有效解決過去教育實踐存在的問題,尤其在學生專業認同感的培養方面起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運行的細節還需要重點把控。
1.部分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存在紀律問題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初次下園時對幼兒園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往往激動地對所見進行拍攝,甚至在一些特殊場合也拿出手機拍照,不遵守基地幼兒園的相關規定。另外,部分學生希望在實踐中能夠觀察所有年級段的幼兒活動,擅自互換見習班級,造成基地幼兒園管理不便等。針對這些紀律問題,學院在教育實踐運行過程中將根據實際情況對各類管理細則進行調整。
2.對觀察現象的反思與分享不夠深入
學生在教育實踐結束后要參加專業教師組織的觀察分享活動。但是,在分享活動中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的理論分析不夠到位,他們可以較好地描述現場,對現象背后的原因還是缺乏沈層次的解讀。這就需要專業教師進行引導,逐漸培養學生深入反思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唐雪梅.張雪門“有系統組織的實習”策略對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重要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2.
[2]顧榮芳,張世義.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過程研究——問題關注視角[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3,1,2.
[3]原晉霞.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課程改進的思考——從實習生的消極實習感受談起[J].早期教育,2012,11.
[4]王香平,徐琳.實習教師的關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研究新視點[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0,12.
注:
本文系樂山師范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學前教育專業理實一體化實踐周教改探索”(編號:JG2015-ZF2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閔 鈺(1975—),女,四川資中人,樂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學前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