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湖北 武漢 430071;中國人民銀行黃石市中心支行,湖北 黃石 435000)
2005年匯改以來我國貿易順差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分析
吳濤陳愷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湖北 武漢 430071;中國人民銀行黃石市中心支行,湖北 黃石 435000)
2005年匯改以來,我國貿易順差總體振蕩攀升,但貿易順差與GDP的比值在2009年以后明顯下降,跨境資金流出壓力不斷顯現。為促進貿易資金合理流動,維護國際收支平衡,本文運用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脈沖響應函數等計量方法,對我國貿易順差的影響因素和影響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提出了推動國際收支平衡發展的政策建議。
貿易順差;人民實際有效匯率;FDI;J曲線效應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我國貨物貿易差額持續保持順差,發展軌跡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2005年1季度-2008年4季度的振蕩上升階段。2005年匯改后,人民幣開始步入升值通道,我國逐漸進入“有管理的貿易自由化”階段,內部體制加快調整,外部環境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如2005年紡織品配額限制被取消,入世對外貿的推動作用不斷顯現。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國貨物貿易順差不斷擴大,截至2008年4季度已攀升至1265億美元,較2015年1季度增長4.5倍。
(二)2009年1季度-2011年4季度振蕩下降階段。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低迷,外部需求減少,我國出口下滑明顯,貨物貿易順差逐漸走低,這期間季度貿易差額的均值599億美元,方差為42678,較2005-2008年的方差水平下降49.6%,貿易差額的離散程度減弱,平穩發展趨勢增強。

圖1 2005年1季度-2017年1季度我國貨物貿易差額變化趨勢
(三)2012年1季度-2015年4季度的振蕩攀升階段。隨著金融危機影響效應的逐漸退去,我國外貿逐步復蘇,2012年1季度貿易差額開始反彈,這期間我國陸續加強市場機制建設,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政策,職能部門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貿易自由化程度進一步提升,貿易順差在2015年3季度、4季度達到1500億美元的高位。
(四)2016年1季度-2017年1季度的振蕩下滑階段。2016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依然緩慢,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出口增長較為乏力;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經濟總體緩中趨穩、穩中向好,進口需求依然強烈,導致貨物貿易差額出現震蕩下滑的趨勢。
關于貿易差額形成的原因,國外專家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和分析結論,其中匯率、外商直接投資、消費與儲蓄缺口等因素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一)匯率。主要代表理論是彈性分析理論框架下的馬歇爾-勒納條件。勒納(Lerner)、羅賓遜(Robinson)等人在馬歇爾(Marshal)提出彈性概念后,進一步研究匯率變動對進出口的影響,提出了馬歇爾-勒納條件,即:當出口的需求彈性(Dx)+進口的需求彈性(Dm)>1時,本幣貶值可以改善貿易逆差。
(二)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代表理論是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生命周期理論最先由美國經濟學家Vernon(1966)提出,該理論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納入同一個分析框架。理論認為,發達國家在廠商的壟斷優勢消失后,將產品的生產或裝配業務通過投資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原來的發達國家則從相關商品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商品的凈進口國。即東道國FDI的增加有利于拉動出口,促進貿易差額增長。
(三)消費與儲蓄結構。Rogoff(2005)認為美國的高消費、低儲蓄與中國內需不足,儲蓄持續偏高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差別化的消費儲蓄結構是造成中國貿易順差、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本文從數據獲取的便利性出發,將匯率、外商直接投資作為影響貿易差額的主要因素,分析時段為2005-2017年1季度。
(一)數據的選擇和處理
1.貨物貿易差額。用xm表示,數據來源于外匯局官網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頻度為季度。
2.匯率。用R表示,指標選取人民幣實際匯率,根據國際清算銀行,頻度為季度。
3.外商直接投資額。用FDI表示,指標選取實際利用外資額,根據WIND數據庫公布的FDI累計值計算,頻度為季度。
(二)實證檢驗
單位根檢驗。為避免出現“偽回歸”問題,本文采取單位根檢驗法ADF(Augmented Dicker-Fuller)檢測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

表1 貿易差額及其影響因素的ADF檢驗結果
表1顯示,XM、R、FDI的原序列均為非平穩序列,但XM、R、FDI的一階差分序列分別在5%、1%、1%的顯著水平上是平穩序列。
(三)協整檢驗
根據ADF檢驗結果,上述變量是同階單整的,可以利用協整檢驗考擦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
1.協整滯后階數確定
對兩個以上變量做協整檢驗時,主要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該檢驗是在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基礎上,估計向量的長期關系,從而得到有效的無偏估計,通過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對三變量進行Johansen檢驗,貿易差額VAR方程滯后階數分析結果如下:

表2 貿易差額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判斷結果
表2顯示,有5種檢驗準則(LR、FPE、AIC、SC、HQ)顯示VAR方程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故協整檢驗的滯后階數為1階。
2.協整方程
運用Johansen檢驗XM、R、FDI三個變量間的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3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1

表4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2
表3顯示,XM、R、FDI三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表4給出的協整方程為:
XM=-4.37R+5.62FDI-114.09,即: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增加1個單位,貿易差額減少4.37個單位;外商直接投資增加1個單位,貿易差額增加5.62個單位。
(四)誤差修正模型
根據Granger表示定理(Granger Representation Theorem),如果一組變量是協整的,則可以通過誤差修正模型(ECM)修正模型來研究模型中的短期動態特征。誤差修正模型的思想是在變量長期均衡關系的基礎上,把誤差修正項看作一個解釋變量,連同其他反映短期波動的解釋變量一起建立短期模型。
基于貿易差額協整方程,ECM估計及檢驗結果如下:

表5 ECM估計及檢驗結果
貿易差額的誤差協整模型為:
d(XM)=-23.03d(R)+0.16d(FDI)-0.28ECMt-1-1.24,其中ECMt-1為誤差修正項,表達式為:
ECMt-1=XMt-1+4.37Rt-1-5.62FDIt-1+114.09。
ECMt-1前的系數絕對值反映了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符號反映的是調整方向。貿易差額誤差修正模型顯示,短期內人民幣實際有效增加1個單位,貿易差額增加4.37個單位;外商直接投資增加1個單位,貿易差額減少5.62個單位;誤差修正系數-0.28﹤0,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即若上1期貿易差額過高,則本期貿易差額將會減少,誤差修正系數的絕對值,意味著上1期對長期均衡偏離后,有28%將在下1期得到修正。
(五)格蘭杰因果檢驗
為進一步驗證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法進行分析,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下:
表6XM、R、FDI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Lags:2

Null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RdoesnotGrangerCauseXM473.459660.0417XMdoesnotGrangerCauseR14.85602.00E-05FDIdoesnotGrangerCauseXM4711.92460.0001XMdoesnotGrangerCauseFDI6.437610.0039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水平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是影響貿易差額變動的原因;在1%的顯著水平上,外商直接投資是影響貿易差額變動的原因;在1%的顯著水平上,貿易差額變動也會反過來影響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變動。
(六)脈沖響應分析
為觀測相關影響因素對貿易差額的影響軌跡,本文繼續利用脈沖響應函數描述影響的發生機制。

圖2 貿易差額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沖擊的反應
圖2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貿易差額產生一個標準差的新息沖擊后,貿易差額開始下降,但在第3期開始回升,此后沖擊效應緩慢收斂。

圖3 貿易差額對外商直接投資沖擊的反應
圖3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對貿易差額產生一個標準差的新息沖擊后,貿易差額開始下降,隨后開始攀升,并在第3期到達峰值,此后沖擊效應振蕩減弱。
(一)匯率和外商直接投資變化能夠長期影響貿易差額變動。協整方程顯示貿易差額、匯率、外商直接投資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匯率和外商直接投資對貿易差額的影響系數分別為-4.37和5.62,兩者作用方向相反,且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效應大于匯率的影響效應。
(二)短期內貿易差額可以得到一定的修正。誤差修正模型顯示,本期貿易差額偏離長期均衡后將在下1期得到一定的修正,主要原因是貿易差額當期過高,將增強人民幣升值動力,從而在下1期抑制出口和提振進口,進而影響貿易差額增長。
(三)貿易差額與匯率、外商直接投資相互影響。格蘭杰因果檢驗顯示,匯率波動、外商直接投資變化是影響我國貿易差額的原因,且貿易差額變動也會反過來影響匯率和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變動。原因是貿易差額擴大直接增加本幣升值壓力,抑制了出口;同時貿易差額攀升,也說明我國具備出口比較優勢(勞動力成本低、出口市場穩定、政策便利等),境外公司容易被我國貿易環境吸引來我國投資建廠,推動外商投資增長。
(四)人民幣匯率對貿易差額的影響不存在時滯,匯率貶值并不能長期改善貿易收支。脈沖響應圖顯示,人民幣匯率產生一個標準差新息的沖擊后,貿易差額迅速下降,不存在“J曲線效應”。值得關注的是,人民幣匯率貶值并不能長期改善貿易收支狀況,原因是脈沖響應分析表明,人民幣升值(貶值),貿易差額在第3期以后出現上升(下降),說明我國出口需求彈性、進口需求彈性不足,不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
(五)外商直接投資對貿易差額的影響存在時滯效應。盡管協整方程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增加1個單位,貿易差額增加5.62個單位,但脈沖響應圖顯示,初始外商直接投資對貿易差額產生一個標準差新息的沖擊后,貿易差額不升反降,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貿易差額的影響存在明顯滯后效應。
(一)完善國際收支監測預警框架,加大對貿易項下異常流動的監管。當前,盡管貿易差額仍振蕩攀升,但貿易差額與GDP的比例不斷下降,其中2009-2016年貿易差額與GDP占比在3.1%-5.2%之間,較2006-2008年8%左右的水平明顯下滑,我國外匯儲備也從2014年6月3.99萬億美元的峰值逐步下降,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對外資吸引力的減弱,后期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現階段,應進一步完善國際收支監測預警框架,對影響國際收支變動的貿易差額及匯率、外商直接投資等因素進行全面的、連續的監測,同時加強對貿易項下異常流動的檢查,促進貿易收支合理流動,維護國際收支平衡。
(二)進一步推動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匯率對貿易差額和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5%擴大至2%,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始升值。2015年8.11匯改后,人民銀行調整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匯率形成機制向市場化邁向了一大步,人民幣兌美元雙邊波動趨勢不斷增強。應該看到,更加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有利于擠出套利交易。同時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表明匯率波動對貿易差額有明顯的影響。綜上,建議進一步推動匯率市場化進程,提升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和市場基準地位,引導人民幣匯率在均衡點振蕩波動,暢通匯率對跨境資金流動的傳導機制,在貿易收支異常波動和國際收支失衡時,立即啟動匯率工具進行調節。
(三)加強對外資的合理引導,促進外資成為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推動力量。實證分析表明,盡管外商直接投資對貿易差額的作用時間存在滯后效應,但外資的引入能夠長期推動貿易差額增長。從目前的形勢看,我國仍存在資金外流的壓力,合理引導外資流入,有利于降低國際收支失衡風險。考慮到當前我國勞動力價格上漲、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現階段應注重引入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小、實施集約化生產方式的FDI,而不是相反,在政策上可以考慮對符合我國環境發展要求,能有效帶動就業,提振經濟的優質外資給予更多便利,引導外資充分發揮對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平衡發展的調節作用。
[1] 趙文軍,于津平.中國貿易順差成因研究——基于跨時最優消費理論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8,(12):29-38.
[2] 劉東,駱海生,陳愷.對中國短期跨境資金流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武漢金融.2015,(7):26-30.
[3] 王晉斌,李南.中國進出口貿易順差的原因、現狀及未來展望[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11):19-25.
[4] 易單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