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東
實施杭州灣大灣區發展戰略的建議
□張漢東
杭州灣一頭連接陸上絲綢之路、一頭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同時還是長江經濟帶的出海口,完全能夠成為中國大灣區和世界級灣區。做好大灣區的文章,既要積極接軌上海,與上海實現合作共贏,又要立足本省,首先在杭州灣五市做好灣區經濟文章

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今后五年要突出開放強省,以“一帶一路”統領新一輪對外開放,必須要謀劃實施一批最體現浙江資源稟賦、最契合國家戰略使命的重大開放舉措,實施杭州灣大灣區戰略就是一個這樣的重大開放舉措。黨代會報告提出,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支持臺州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強全省重點灣區互聯互通,推進沿海大平臺深度開發,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實施杭州灣大灣區戰略有利于主動應對全球競爭新格局,建設開放強省;有利于探索接軌“一帶一路”,呼應國家戰略;有利于搶抓全球發展制高點,促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及企業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率先發展。
灣區戰略是國內全新的發展戰略。2017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大灣區戰略。
國家之所以提出大灣區戰略,一方面是因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經濟增長下滑和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和挑戰,亟需培養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推動供給側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從國際來看,當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開始推行“去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模式,全球經貿投資規則和經濟治理體系進入深入調整期,這對于外向型經濟比重較高的中國來說沖擊極大,需要有所作為,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重構,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的形成,構筑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灣區發展有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增長極,成為中國經濟的頭部地區,也有望對標國際先進灣區,率先在創新發展、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的發展走向。
浙江地理上的灣區很多,有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臺州灣、樂清灣、溫州灣等等,但是浙江“大灣區”戰略的主體應該是杭州灣經濟區。
地理上的杭州灣位于北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它西起海鹽縣澉浦鎮和慈溪之間的西三豐收閘斷面,與錢塘江水域為界;東至上海揚子角-寧波鎮海連線,與舟山、北侖港海域為鄰;南連寧波市,北接上海市和嘉興市。杭州灣大灣區城市群指的是由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與浙江的杭州、寧波兩大區域中心城市,以及嘉興、紹興、舟山三個較大城市組成的城市群。
浙江的杭州灣五市分別為杭州、寧波、嘉興、紹興、舟山,人口2754萬,占全省人口的49.3%,2016年GDP總量達到29045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62.5%;人均GDP10543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外貿出口11027億元,占全省總量的63%;實際到位外資154億美元,占全省總量的87%。這樣的經濟基礎條件是浙江省其他灣區無法比擬的。
杭州灣一頭連接陸上絲綢之路、一頭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同時還是長江經濟帶的出海口。其優越的港口條件、輻射長江經濟帶和聯通一帶一路的寬廣腹地,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貿易鏈,以及創新和人才優勢,使杭州灣區完全能夠成為中國大灣區和世界級灣區。
整個杭州灣區域,包括浙江的杭州灣五市和上海市在內,人口達到5164萬,2016年GDP超過5.6萬億元。環杭州灣地區擁有一個超級中心——上海;兩個世界級超級大港——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上海港與貨物吞吐量第一的寧波舟山港;兩個國家級新區——舟山群島新區、上海浦東新區;兩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和浙江(舟山)自貿區;三大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
從產業基礎來看,杭州灣地區產業體系完備,各地產業分工特色鮮明。更重要的是,在創新發展已成為全球趨勢的當下,杭州灣大灣區具備了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潛質。
上海位于我國東部沿海、長江入海口,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基礎,有雄厚的人才實力,是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國、進入中國的主要門戶。
浙江人有經商辦企業的傳統,是中國商界的翹楚,馬云、郭廣昌、李書福、丁磊、魯冠球等都是浙商。在中國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榜單上,浙江遠超兄弟省市。一個杭州幾乎可與深圳比肩,超過上海和廣州。
做好大灣區的文章,既要積極接軌上海,與上海實現合作共贏,又要立足本省,首先在杭州灣五市做好灣區經濟的文章。
灣區經濟與內陸經濟的協同發展。灣區經濟具有開放、創新、宜居和國際化的優勢,而內陸經濟帶則具有資源充裕、腹地寬廣、特色鮮明等特征。港口和內陸腹地互為依存,相互促進。實現灣區經濟與內陸經濟帶的協同發展,不僅有利于帶動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也同樣有利于灣區發展,進而共同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有力支撐。杭州灣灣區建設要有做世界級大灣區的雄心,就必須要有世界級的經濟腹地,浙江杭州灣五市要立足浙江,輻射帶動其他六市,接軌上海,共同打造引領長三角、輻射全中國、服務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大平臺。
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成為省級政府層面的重點工作之一,浙江省政府要與上海緊密協作,以滬杭甬為樞紐,以嘉紹舟為支點,以其他中小城市為節點,海洋運輸與陸路運輸并進,打造公路、鐵路、航空相配套的立體、復合型綜合交通體系,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把上海能量更多地輸出去,更好地發揮上海的中心城市功能。要特別重視城際高速鐵路網建設,努力形成一小時交通圈,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實現杭州灣區城市圈的同城化。
培育灣區一體化的價值鏈。價值鏈形成一般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緊密型的,如跨國公司,總部在大都市,分公司可能在一個縣域的某個地方;一種是半緊密型的,比如以跨國公司、行業領先企業為龍頭,向中小賣家進行采購,對供應商進行指導;一種是松散型的,這是基于市場之間的交易,公平價值鏈。從國際經驗來看,半緊密型的價值鏈是最常見的形態,就是大買家的總部和研發在上海或者杭州、寧波,供應商的分工擴散到其他地方。浙江省政府應當積極作為,協調省內各市,與上海共同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形成各種各樣的有利于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產業組織形態,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先導區。上海有眾多的國際機構和國際化人才,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浙江要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形成有利于一體化的政策機制。區域合作的關鍵在于打通各個要素之間的連接通道,使要素流動更加便利,要實現杭州灣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提升整體競爭力,這需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更多創新,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浙江和上海的合作由來已久,具有地理區位上的天然優勢。但政策的一體化做得還很不夠。要清除妨礙資源要素流動的政策,為資源和要素流動搭建平臺,建設跨地區的技術設施。市場經濟要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各市地方政府要盡量少用產業政策、多采取公平的競爭政策。
共建金融核心圈。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金融業通過其特殊的產品和服務推動經濟的增長。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要推動杭州灣金融競合有序、協同發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臺,形成以上海為龍頭,以杭州、寧波為依托,以嘉興、紹興、舟山為主要節點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
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以改善社會民生為重點,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共建健康灣區,推進社會服務均等化、一體化和社會協同治理,把杭州灣大灣區建設成為綠色、宜居、宜業、宜游的世界級城市群。
作者為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W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