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莎
摘 要:新常態戰略在本質上是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其倒逼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而體育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改善民生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應以理念創新、結構調整、機制構建等措施來增強與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適應性,進而推動體育產業在更高的起點上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體育產業;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5-0042-02
一、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
(一)全民健身理念深化發展,釋放了更多的體育需求
體育產業應該從客戶需求出發,以人為本,以培養體育生活方式作為基礎,這是發展體育產業的“規律”,而健身意識和運動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居民經常健身比例僅為8.8%,而發達國家則高達45%,以此計算真正參與健身的尚不足1億人,還有12億多人沒有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這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而要挖掘我國體育產業13億的市場體量,單純依靠人民自覺鍛煉意識還是不夠的,更需要全民健身意識的引導和培養,這也是新常態下健康中國戰略的內在要求。當前,新常態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全民健身作為提升國民健康素質和增強幸福指數的重要載體,是引領體育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其能夠將各類體育運動項目普及和生活方式化,創造體育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而新常態是實現全民健身戰略的重要理念和實踐平臺,從根源上分析,全民健身是一種意識形態,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基礎,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力提升,降低了恩格爾系數,人們的休閑時間得以增加,促進人們強身健體、磨煉意志的需求。這種新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拉動了體育產品和服務的發展,最終形成體育產業發展的源動力。目前,新常態戰略發展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中央將體育健身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列為六大消費增長點之一。2016年6月國務院出臺《全面健身計劃》更是將全民健身提升為國家戰略,據其預測,到2022年,每周參加一次體育鍛煉的人數將達到7億人,頻繁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則達到4.5億人,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5億元,由此釋放的多元體育需求將打造體育產業新發展的動力源,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并為經濟加速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二)政策效應不斷凸顯,支撐了體育產業的繁榮發展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規模持續增大,在奧運會等世界級賽事中獲得獎牌數更是位居前列。但是,“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體制機制、供需矛盾等亟待解決的訴求日益強烈,體育產業亟待尋求新的增長動力。而這并不意味著體育產業前景黯淡,相反,我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從2011年的2 751億元增至2015年的4 801億元,增長速率非常迅速,與經濟發展形成了較大反差,這充分說明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然上升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而究其根源,則在于政策的支撐。目前,體育產業迎來密集政策利好,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體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通道的重要節點;至2015年末,全國各地也隨之出臺了配套實施意見;到2016年,相關政策已經逐步在市、縣一級鋪開,政策真正落到了實處;2016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正是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在堅持改革引領、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和協調發展等原則基礎上,實現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高3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占GDP總額的1%,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高30%等目標,且圍繞這一核心規劃,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22份配套文件。同時,2016年《全民健身計劃》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出臺,全面推動了全民健身的戰略部署,為體育產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外,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準確定位了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健身娛樂產業格局。這一政策文件的公布將政策向深度延伸和細化,給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政策是一個筐,筐的目的是為了抓魚,隨著上述體育政策的貫徹落實,一定會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事實也證明了這一論斷,2016年在消費升級、政策支持和資本介入等多重因素刺激下,體育產業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齊頭并進,巴西奧運會、法國歐洲杯、米蘭歐冠賽等頂級賽事均已圓滿結束,全民健身更是深化發展,馬拉松成為顯著標志,產業總規模復合增長率高達32.13%。且根據最新數據預計,2016—2020年增長空間為2.7萬億元,體育產業將迎來空前發展機遇。
二、新常態下體育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加速產業鏈的整合,實現體育產業結構的均衡發展
體育產業不僅是增強國家影響力、展示國威的重要載體,更是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的方式,其產業鏈應該是內含體育競技賽事和健身娛樂項目的均衡發展,但初期由于政策因素,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賽事運營商業化程度較低,致使體育產業結構存在失衡問題。其中,體育用品、服裝鞋帽產銷等相關體育產業的產值所占比高達80%,占絕對優勢,而賽事運用、體育娛樂、健身娛樂等體育服務也所占比尚不足20%,體育服務業發展的滯后性嚴重影響了體育產業增長效應。對比之下,美國的體育產業鏈相對成熟,健身娛樂、體育用品及競技體育所占比均保持在30%左右??梢?,我國體育產業鏈亟待優化調整的問題突出。經濟新常態下,全民健身理念逐漸普及、國家政策持續支持、體育需求加速升級,這些都為體育產業的發展開創了空前的市場空間,但與此不相匹配的是體育產業結構的失衡性。為此,優化調整產業鏈迫在眉睫。具體而言,根據體育產業發達國家經驗,如NBA(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NBDL(NBA發展聯盟)、NFL(美式橄欖球聯盟)等體育賽事及其衍生的賽事轉播、體育經紀、傳媒、影視、服裝等產業形成了一個有效對接的產業鏈,其釋放的經濟潛力巨大。因此,可通過大力推進體育與教育、娛樂、健康、旅游、文化等的融合發展,豐富和拓展體育服務業內容和發展空間,提升體育服務業產值,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需求。而事實也證明,融合發展能夠實現體育產業的聯動效應。以體育旅游為例,據華奧星空數據調查,2016年第一季度所舉辦的322場大型體育賽事中,由340萬觀賽者和參賽者產生的交通、住宿、餐飲、住宿等費用就高達120億元,體育產業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依托科技支撐,構建品牌優勢,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以創新引領體育用品業發展。由此,促使體育產業形成從上游體育賽事、競賽表演和娛樂健身,到中游體育用品、體育傳媒再到下游體育衍生品的完整產業鏈。
(二)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形成體育產業發展的合力支撐
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型主導,體育產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支撐也獲得了長足發展,2013年體育產業的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在GDP中的所占比為0.7%,同比增長11%,體育服務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值也由2014年的22.1%上升至24.6%。雖然我國體育產業的規模和速度均在持續增長,但與體育發達國家美國體育產業占GDP的2%相比,差距明顯,體育產業規模效應難以釋放,而這很大程度上歸結于體制機制的問題。體育作為公共產品,由政府主導體育產業發展能夠加速公共基礎建設,保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但也滋生了負面效應,其限制了社會多元資本的介入,阻礙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市場化水平。當前我國擁有13億人口,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比值為32.2%,體育服務需求較大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這為體育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傳統的政府主導機制成為了最大阻礙。當前,要把提升體育產業市場化水平作為主攻方向,著力破除行業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體育領域全面開放、體育資源全面釋放、體育要素自由流動,尤其在體育競賽、賽事運用、體育傳媒、體育服務綜合體等領域,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體育發展,并搭建資源信息、金融資本、研究咨詢等服務平臺,定期發布體育產業統計數據、消費指數和投資指南,為社會投資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撐,突破傳統體育產業壟斷局面。與此同時,利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是經濟新常態的保障機制,也是發展體育產業的根本動力。政府要簡政放權,通過職能轉變、稅利優惠、資金支持、創新扶持等方式,調動市場、資本和社團的積極因素,激發體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以減少行政審批為突破口,推進體育賽事、體育組織和健身活動等變革,最大限度地給企業“松綁”,釋放更多的市場活力。此外,加速推進體育領域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政社分開和管辦分離,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政府要發揮先行引導作用,強化規劃制定公共服務、市場監管、政策調節等職能,從而實現從事務性管理向宏觀管理的轉變,并通過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和上下互動,形成合力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
三、結語
新常態戰略調整下,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要盡快跨越這一艱難階段,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發展,即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而體育產業作為涉及面廣、成長性好的服務產業,是惠及民生、促改革、調結構的重要支撐力量。體育產業應該把握住戰略機遇,立足于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強化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產業體系,構建支撐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從而開創體育產業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朱金棒,柳鳴毅.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機制與路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0):103-108.
[2] 郝思增,陸亨伯,車雯.新常態下寧波市體育產業發展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15,(9):148-152.
[3] 張永韜.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常態:特征、挑戰與轉型[J].體育與科學,2015,(5):22-2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