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醫藥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的唐代偉大的醫藥學家、被后人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其對《易經》評價甚高:“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作為一代藥王,他認為一個中醫藥學者或醫師,如果沒有認真鉆研、不通曉《易經》的話,那他絕對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藥者、醫者,也絕對成不了一個好醫生。此處所說的“太醫”,指的是合格而優秀得醫生或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的權威論斷,闡釋了一個道理,就是不通《易》就無法成醫,顯而易見,《易經》對中醫藥學具有深遠而重要的的影響。
諸多專家學者通過研究和實踐經驗所得,認為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中醫理論基礎一脈相承,這就是“醫易同源”。最古老的中醫學理論經典——《黃帝內經》,作者是遠古時期偉大的帝王和他的臣子岐伯等人,初步成書于戰國時期,最終至兩漢之間完善,書中大量汲取了《易經》關于哲學與醫學養生等方面的精華,并將二者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于是,中醫就不單指醫藥方面的范疇,而成為一門具有相當高深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學。尤其是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氣化學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等等,均與《易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中醫中陰陽五行理論,就是直接從《易經》中產生的,而且在中醫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
張景岳在其《醫易義》一書中講道:“《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張景岳是在向世人宣告:《易經》,是醫藥理論之源頭,是中華醫堯學的根基;一個醫者,假如沒有鉆研過《易經》,就去直接涉獵中醫學,那是本末倒置,毫無根基,將很難使患者產生信任感。張景岳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之一《類經》,便是為了中醫藥界探究《黃帝內經》所作的極有價值的參考書;他還有一部非常重要的醫藥學著作《景岳全書》,書中內容詳備,各科記載齊全,條理清晰明了,敘述準確明白,堪稱是古代臨床參考書的范本,其學術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
由遠古偉大的帝王黃帝和他的得力臣子岐伯所合著的《黃帝內經》、神醫扁鵲所著的《難經》以及一代醫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等,這些在中國古代史上被奉為醫藥界圭臬的中醫學經典著作,均以《易經》中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類比思想和卦爻數理為主旨。尤其是陰陽學說,更是成為中醫藥學樸素辯證法的核心,成為中醫理論的指南,在闡釋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時被廣泛運用,也為中醫學四氣五味基本法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黃帝內經》一書中,《易經》“取類比象”的思維格局級大地影響了中醫學中藏象學說的形成。所謂“藏象”,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中,以“象”論“藏”,這種思維方式見于《易經》中的爻象理念。《易經·系辭》:“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中醫學家將爻象之理運用于人體,這樣一來,“藏象”之稱便產生了。
《易經》卦辭對中醫藥防治學、治療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易經·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要求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在《黃帝內經》中有一種觀點,即“治未病”防治思想,與“履霜堅冰至”是相通的。《易經·否卦》:“其亡,其亡,系與苞桑。”倘若一個人面臨不好的形勢,情形很嚴峻,卻仍然能夠自警自省,關注、重視和細心調養自己的身心,持之以恒地鍛煉身體,這樣做不但不會消亡,反而會像桑樹茁壯生長,枝繁葉茂。
對于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易經》極為關注和重視。《易經·萃卦》:“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如果一個人因為身體有病,不斷地長吁短嘆。對身體康復不但毫無助益,反而會平添無限煩惱。《易經·無妄》:“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世人要生活,就要吃五谷雜糧,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所有病來了胡思亂想只會使人抑郁,心態放好,心情開朗了,那么情緒就好了,離康復也就快了。《易經·乾卦》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假如一個人長期以來過度緊張,使自己處于超負荷的生理緊張狀態,陷于其中而不加警惕的話,對身體健康會產生很大危害。
中醫學識一個整體論,其概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人體各個器官功能的弱強,均會影響人體的生命過程。所謂生命,就是陰陽二氣在人體中的循環,如果試圖破壞這種循環,那么疾病就會產生了。
醫易相通,最令人關注的顯著特色,就是在《易經》中的卦象與人體器官相對應,如乾為首、兌為口、離為目、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艮為手、坤為腹。“人身有太極”,這“太極”即為兩腎,左為陰右為陽,夾背而對,其形恰似太極圖。根據《易經》的宇宙全信息法則,不僅人體為宇宙的縮影,而且人體中各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也是天地的縮影,各太極間又有陰陽二氣相連。
中醫治療方法很多也得益于《易經》。人的肌體如果陰陽失衡了,那就是病態,這時中醫出面進行治療,用的方法就是調整陰陽。《易經》尚中,而中醫無論是理、法還是方、藥等,均與“中”密切相關;臨床選方抓藥,以及在藥味、藥性、藥理等方面都以“中”作為標準,強調過與不及,不可偏離目的,貽誤扶正祛邪之要務。如在《易經》中,“既濟”“未濟”二卦相對,蘊含著相互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法,在中醫臨床的心火與腎水未濟,會產生心神不寧、腰疼頭暈等癥狀,根據這些癥狀須采用“滋水涵木”之法進行治療,這樣做就會達到水火相濟、陰陽平衡的最佳療效。所以說,中醫學的維持人體機體穩態治療法同《易經》中的易象卦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如,中醫中德氣象醫學就出自于《易經》的“八卦氣驗”,認為節氣、疾病密切相關。如每年春分、驚蟄前后,天氣突變日數最多,不明原因患病的頻率也較其它時日而言居多。由此可見,與人體這個小系統相對應,宇宙則是一個大系統,人類不可能脫離潛在的自然率周而復始的影響和作用。
針灸是中醫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和最為鮮明的特色,而關于針灸的最早記載見于《易經》。《易經·咸卦》指“咸”,出土于長沙馬王堆帛書就將其記載為“欽”。所謂“欽”,古字通“針”,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早關于針石術的記載了。中醫把易學象數引入針灸原理,建立“靈龜八法”,又稱“奇經納卦法”,將奇經八脈的八個穴位納入洛書九宮數,按時日開穴治病。還有“飛騰八法”,以奇經八脈的八穴,按干支時辰開穴治病。無論靈龜八法還是飛騰八法,都借用了八卦之象、九宮之數。
綜上所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分割又相互滲透,運用《易經〉創立的對立統一的辯證學說,對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法則進行探究,既是中華傳統思辨哲學的重要內涵,也是中醫學及其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田懿,女,西安市碑林制藥廠技術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