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徐家釧
濱江區:對標國際 領跑全省
□本刊記者/徐家釧

在浙江省發改委直屬智庫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發布的“2016年浙江省縣(市、區)經濟競爭力、發展潛力和創新力30強榜單”中,濱江區繼去年排名第一后,今年再度豪奪三冠,領跑全省。為此,本刊記者深入濱江,探尋背后的深層原因。
多年來,濱江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就在日前,科技部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全國146個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共147個單位)的排名評價中,濱江區首次進入前三,緊隨北京中關村和上海張江兩大老牌高新區之后。
2016年全區實現經濟發展全年紅,綜合實力繼續全面增強,GDP達到901.4億元,增長14%,近五年年均增長12.1%。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95.6%、高新技術產業利稅占規上工業利稅的96.3%、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占規上工業出口總額的95.7%,信息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0.0%。
濱江區發改局局長葉圣文表示:“濱江區20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創新的奮斗史。過去濱江區發展靠的是產業、人才、創新、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今后這些依然是我們致勝的法寶。”
濱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產業引領、產業優先發展的時期,在經歷了農村鄉鎮經濟、傳統產業向城市經濟、新興產業轉型后探索出了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經濟為主導的新型城市經濟結構。在第二階段,產業快速發展支撐城市發展,倒逼城市形態轉型和城市功能完善,通過產城并進快速推進了產城融合發展,主導產業和骨干企業形成集群發展。目前,濱江已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城市運營理念逐漸由被動適應產業發展轉變為主動優化助推產業發展,成為產城人共榮、走向國際化的階段。
在新一輪發展背景下,濱江區圍繞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服務鏈等重點環節,對創新資源要素進行有效聚集和充分利用,已構建出完整的國際化開放型創新生態體系,從而實現創新驅動的可持續性和發揮對區域產業發展的持續支撐和引領作用。
根據式(1)構建限流器的設計優化目標,再確定一個規模為N的種群A,用選擇、重組、變異操作后,進行非支配個體選擇后,優化步驟如下: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濱江區更擁有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家國情懷,要在錢塘江邊再造一座科技新城,成為杭州“擁江發展”的示范區。
產業是城市的內涵和特質,也是高新區的立區之本。濱江區始終堅持以產業引領作為全區的總體綱要。
葉圣文介紹說:“網絡信息經濟產業作為濱江區千億級的第一大產業,產業集聚度和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已經比較突出。”
據統計,濱江的信息經濟增加值已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0.0%,涌現出了阿里巴巴、華三通信、海康威視、浙江中控、聚光科技等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電子商務、智慧互聯、智慧物聯、智慧醫療、智慧安防、智慧環保等“互聯網+”產業集群。
文化創意、先進制造以及健康生物醫藥等產業,是濱江推動產業鏈創新和延伸的重點。以白馬湖生態創意城為主平臺,大力發展以動漫產業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培育集聚了中南卡通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在正泰太陽能、中控科技等先進制造業企業的帶動下,林東新能、國自機器人等一批新能源領域和“智造”領域的成長性企業正不斷涌現;杭州壹基因、啟明醫療等健康生物醫藥企業也已在業界取得驕人成績。
“濱江要進一步強化‘大孵化器’概念,以優勢產業的集群效應,充分發揮高新區的產業發展溢出效應,形成全球產業鏈制高點,努力輻射帶動杭州乃至浙江產業結構的調整。”葉圣文說。從總體布局上來看,濱江目前已形成一個由物聯網小鎮、白馬湖創意園區、智慧e谷和互聯網小鎮所構成的產業藍圖。
日前,濱江互聯網小鎮入選省第三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國互聯網經濟產業園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吳菊花說:“互聯網小鎮的建設是高新區(濱江)產業發展戰略的支撐和延伸。是濱江打造全省信息經濟核心區的重要實踐。未來,在區域上將與濱江物聯網小鎮形成東西呼應、相互融合的信息經濟產業布局。”
在產業發展規劃中,互聯網核心技術和模式創新是濱江互聯網小鎮的重點。為此,小鎮已畫出一系列完整的路線圖:在電子商務方面,做大做強阿里國際站、網易考拉、綠城電商等電商平臺;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依托連連支付、恒生電子等,發展第三方支付等;在互聯網醫療方面,依托丁香園、慧醫科技等發展網絡約診及智慧醫療解決方案等;在互聯網教育方面,依托網易公開課、施強教育等,發展開放在線教育;在互聯網娛樂方面,依托網易等,發展云音樂、在線游戲等數字娛樂業;在分享經濟方面,大力發展生活服務、知識技能等領域的分享平臺。目前,已初步形成從“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軟件研發與信息服務”四大互聯網核心技術研發到包括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等互聯網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已落點產業項目49個,其中建成科技園區19個,集聚了阿里、網易、華為、新華三等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行業領軍企業以及恒生電子等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據悉,下一步,濱江區將依托互聯網小鎮謀劃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園區,為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平臺。
以“高”和“新”作為立命之本的濱江,創新仍是其經濟高速增長之本。在濱江的全球化戰略中,掌握國際先進技術才是企業國際化的關鍵之處。
據統計,五年來,全區R&D占GDP比重始終保持在13%以上,專利申請總量突破4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00件,95%專利在企業。
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洪波告訴記者,今年5月,國自機器人與全球500強企業美國史泰博公司正式簽署了《機器人服務協議》,成為該公司未來五年全球唯一物流機器人系統供應商,將為史泰博倉庫提供智能倉儲機器人系統。鄭洪波說:“和史泰博的合作,我們憑借的就是對客戶需求的深刻認知和國自在移動機器人方面的領先優勢。STARSYSTEM就是我們最新自主研發的倉儲物流解決方案,這套系統全球首創,在物流機器人方面具有革命性的突破,目前已擁有國內外幾百項專利。”
核心技術突破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產業的升級。而這種帶動,不僅僅關乎一個區、一個市,有時甚至是全球性的。早在去年1月,世界首臺“3.4兆瓦LHD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總成平臺在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岱山縣秀山南部海域下海安裝。這是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生產裝機功率最大的潮流能發電機組,擁有46項核心技術專利。而這臺機組的締造者就是杭州林東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據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是1.2兆瓦,由英國國家實驗室和SEAGEN公司聯合研發,于2008年下海發電并網。亞洲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潮流能電站研發達到下海發電并網技術要求和商業化應用的水平。在國內,目前研發的最大海洋潮流發電機站是0.3兆瓦。但是,從投入成本角度計量,都無法實現大規模運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能管中心主任王海峰說:“該項目的研制成功,是我國海洋清潔能源利用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也意味著中國在海洋潮流能利用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對于企業來說,只有不斷加速創新步伐,進行技術的疊加升級,才能始終走在前列。杭州宏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國最早真正進行存儲自主研發的本土企業。公司副總裁楊柳告訴記者:“目前,在行業內能夠提供塊存儲、文件、存儲虛擬化和存儲軟件四大類產品的全線企業級存儲廠家,國外只有EMC、日立、富士通3家,而國內就只有宏杉和華為。”從2011年發布大緩存中端存儲MS5000至今,宏杉科技每年都有創新性技術和產品問世,并引領行業趨勢,CRAID技術、雙活存儲SDAS技術、雙矩陣高端存儲MS7000、存儲互聯架構、CloudSAN……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向企業級云計算的CloudSAN架構和產品,融合了分布式技術和存儲高性能高可用技術,是云計算承載企業級業務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獲得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2017年,“存儲七項式”的推出更可以看作是存儲界的一件大事,它跳出了以廠商為邊界的存儲劃定方式,真正體現了開放融合的產業發展趨勢。由此,其在存儲領域的領導力正日漸凸顯。
企業是濱江區整個產業構成的細胞體,只有健康而有活力的細胞才能創建一個完善的機體。“領軍企業—瞪羚企業—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梯隊式培育,是濱江區在企業培育方面總結并實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差異化精準扶持辦法。
葉圣文說:“創新型企業決定著產業的未來、城市的未來,是我們持續關注支持的重要對象。對于初創企業,特別是對具有重大意義的新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敢于下血本,對于特別重大的項目和重大創新,一事一議,堅決扶持、科學扶持、放手自主發展。對于瞪羚企業,持續跟蹤,支持其扎根濱江,加快研發,推廣應用,快速做大,這是高新區(濱江)未來新的增長點。對于領軍企業,緊盯不放,支持其衍生發展、跨界發展,發揮品牌的引領、帶動、輻射作用,特別像網易、阿里巴巴、新華三、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恒生電子、吉利集團、正泰集團、賽諾菲、貝因美等一批優勢企業采取全程優質服務。”
杭州啟明醫療的負責人為此深有感觸:“對于一個飛速成長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資金或土地的支持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更看重政府的服務、創業創新的軟環境。從企業創辦到人工瓣膜最終上市,漫長坎坷的研發過程中,啟明醫療始終得到各級管理部門‘接地氣’的服務,‘他們懂得一家創新企業真正的需求’。”
今年4月,啟明醫療生產的VenusA-valve經皮介入人工心臟瓣膜系統終于獲得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準,正式在中國上市。這款產品也是迄今第一個在進口同類產品之前獲批的中國制造的心血管疾病創新器械。數據顯示,每年約有超過18萬個人工心臟瓣膜被植入世界各地的患者體內。目前,在心臟瓣膜基本微創治療領域,啟明醫療填補了國內空白,其正在研發的第三代產品可達全球領先地位,潛在市場不斷發酵。
在濱江,一項技術從孵化到裂變再到產業化,一個企業從小微到較大規模再到行業領軍企業,各個階段都可以得到人才、服務等各方面的保障。
葉圣文介紹說:“在人才方面,我們一直是主動出擊。實施‘人才+團隊+項目+平臺’四位一體開放式的人才培引模式。精準鎖定重點企業引進培育人才,精準加強與海外資本、孵化器的合作聯系,在創新技術的前沿地區、領先領域直接招引人才。通過‘六和橋’等資智對接平臺,全面深化與國際人才科技創新中心的合作。對人才扶持政策細化完善,以用戶思維完善‘5050計劃’人才項目申報、企業類別申報、資金核撥工作,建立集‘項目申報、人才信息數據、在線服務’為一體的人才信息網絡平臺。通過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加快推進人才安居工程改革,像抓困難群眾廉租房一樣狠抓人才住房保障問題。”
體制機制是濱江一路領先的保障。近兩年來,濱江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在改革紅利的助推下,全區創新創業的市場活力得到有效激發,全區行政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今年年初,濱江區委又確定了11項改革事項,分別由區各行政主管單位牽頭落實,涉及綜合行政執法、教育、養老、社區運行、安置小區建設、人才安居工作、區域公共交通、全域景區化、公共體育事業、城市土地資源管理利用、行政審批服務“最多跑一次”改革等方面。爭取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試的更大權限,以政府改革的自我革命適應和支持企業的自主創新。
在政府、企業、人才三者的關系上,濱江有自己的精準定位。日前,在濱江區委五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濱江區黨委書記詹敏首提“兩鞋論”。“政府服務好比鞋,企業好比小孩的腳,政府服務這只‘鞋’要不斷適應企業這只‘腳’,‘腳’長大了就要給更適合的‘鞋’,政府就要提供精準服務;另一個是:人才是‘腳’,企業是‘鞋’,政府是‘路’,要把握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引導企業識才用才,政府把公共配套也就是‘路’修得更好,錦上添花。”
在對標國際的過程中,濱江正在積極構建國際化的協同創新網絡。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孵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在重大創新領域,積極對接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探索與國外知名院校戰略合作的模式和機制。鼓勵園區企業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大力引進境外創新服務機構和研發機構;鼓勵龍頭企業共同參與國內外行業標準的制訂;鼓勵科技產業創新主體形成“專利聯盟”;鼓勵眾創空間開展國際項目孵化,探索引入海外知名孵化、創投機構等。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載體,建設“開放創新試驗區”,應對全球創新競爭新挑戰。
(實習生黃明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