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靖安縣第一小學 何依玲
新探索
關于小學語文差異教學的探究
江西省靖安縣第一小學 何依玲

小學語文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小學語文的學習是學生漢語學習的初始階段,是學生以漢語語言學習奠定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育學習中,教師在發揮創新個性教育的同時應注重學生教育教學的整體性,爭取在對學生語文的教育教學中做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當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學習發展特點,并在相同教育下有差異性的學習表現,因此,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上所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盡可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本文就小學語文差異教學的探究展開闡述。
小學語文 差異教學 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在新課改下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策略方面已進行了一定創新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對學生語文閱讀的教學中,也不斷在創新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意識到學生在閱讀學習上所存在的個體差異,同時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上也存在個體的差異,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知識接受能力做出相應教學策略的制定與調整。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也更多設計具有開放性教育的課堂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針對學生對閱讀的不同感受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適應學生語文學習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雖意識到了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但在相應教學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在小學語文的作文學習中,教師過于注重以學生范文或書本優秀范文的參照模仿為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另一方面,教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閱讀上的自我獨特感受與認知,而缺少相應的閱讀學習指導或對學生在閱讀學習上的疑問解答未及時使學生真正理解、接受,致使學生在閱讀學習階段形成了錯誤的思維方向,也就是學生在同樣考試題目或練習題的解答中反復出錯的初始慣性思維成因。所以教師在意識到學生學習中個體差異并做出創新課堂、適應學生差異的教學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指導。
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在意識到學生每個人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并相應做出課堂教學的調整創新以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還應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上實行分層遞進。學生在同一個課堂,一位教師的講課,由于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所以學習的實際情況就有所不同。因此,首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分組。教師可以根據知識學習接受理解的程度或基礎知識水平、學習態度的情況進行學生小學語文學習的分組。但在學習小組的分組中,教師應合理分配學習小組,不應出現學習接受、智力知識水平都是極好的或都是極差的分組情況。合理互補分配學習小組,使學生在小學語文的小組學習中,大膽發表根據自己自身的學習接受理解能力所產生的見解,互相交換學習的意見與心得,形成學生小組學習之間的互幫互助。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可以制定教學目標的分層,結合小學語文教材予以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全面收集學生學習信息,并根據學生自身學習接受能力、實際學習情況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的教材內容也有所適當調整,要求課堂教學多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教師應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引導者。在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應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并以多樣化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進一步適應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提升學習效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對教師教授語文知識理解接受程度的不同,因此在對教師教學方法的適應上有各自的差異。而小學語文知識的接受理解主要來自于教師課堂教學,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上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調整適應學生學習上的差異。例如,有的學生主要以課外閱讀來提高語文知識水平,而有的學生則以課外實踐教學活動來進一步理解、吸收語文知識,教師應根據學生在提高語文知識水平方式上的異同,實行靈活教學將不同模式的教學進行組合,最大限度滿足學生教學學習的需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存在的差異設計教學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適應調整學生學習的差異。
【結 語】
小學語文的學習是學生漢語學習的初始階段,而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產生教學學習上的差異。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已意識到學生學習上的差異并創新差異教學,并有所成就,但同時也存在教師過于注重以學生范文或書本優秀范文的參照模仿為教學方式與教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缺少相應的閱讀學習指導的問題。所以,在語文差異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實行教學的分層遞進,注重學生信息的全面收集,另一方面教師應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運用靈活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1】楊永容.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差異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6)
【2】徐樸.探析小學語文差異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