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伶 東部戰區空軍后勤部機關幼兒園
奇思妙想玩小車
文/陳俊伶 東部戰區空軍后勤部機關幼兒園
區域游戲是幼兒園普遍采用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是為幼兒自由選擇、自發探究、自由操作的自主活動開啟的另一扇門。《指南》中強調“為幼兒選擇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
開小車游戲是小班孩子們最喜愛的游戲,一到課間或區域游戲時間,他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該區域玩各種小車。到了下學期初,進該區的幼兒始終是那固定的幾個熱愛汽車的孩子,幼兒在地面開小車的興趣有所減弱。這一現象說明孩子們已經不滿足于在有馬路場景的地上開開、繞繞、停停了。
于是我在墻面上也增設了開小車的場景游戲(馬路、公園、小橋等),同時在地面還增加了用紙箱做的高架橋和山洞,另外還準備了一些長短不同的硬紙板供幼兒任意拼搭高架橋的斜坡,可自由地設計開小車的路線。這樣玩了大約有2個月后,有一天,我發現孩子們玩小車竟然有這樣的奇思妙想……
鏡頭一:發現小車新玩法
區域游戲時間到了,卡卡興沖沖地來到科學區的小車游戲前,拿起白色木板的一頭搭在紙箱上搭起一個斜坡,又選擇了一輛自己喜愛的紅色小火車玩起了斜坡開車的游戲,他將木板斜放在紙箱的正面和側面開小車,盡情地感受著小車從高處向下滑行的快樂。開了有十多次以后,他將木板一端放在紙箱上面,汽車放在木板上,先用眼睛搜尋筐里還有沒有自己喜歡的小車,準備換一輛小車繼續玩。正在這時,身旁的昊澤站起身也想去換一輛小車,正好撞到卡卡的手臂,順著向下壓的力量,無意中將卡卡懸空擺放在紙箱另一端的木板壓翻,木板上面的小車借力騰空而起,向相反的方向彈起來,劃出一道美麗的拋物線。卡卡和昊澤同時發現了這一有趣的現象。卡卡停頓了2秒,頭腦中快速反應,“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啊”!只見他快速拿起木板一半架在紙箱一端,木板上放上小車,然后用手使勁地拍打木板另一端起來。“啊,小車飛起來了!”昊澤也跟著一起嘗試。“哈哈,真好玩! ”笑聲不斷地從小車區域傳出來,又引來了兩個孩子的加入,直到區域游戲結束。
游戲后的分享時間到了,我就問卡卡和昊澤:“你們在小車區域玩了什么新游戲?”昊澤搶著答道:“我們讓小車飛起來了。”“好玩嗎?”他們毫不猶豫地回應:“太好玩了!”“那你們倆玩給大家看看。”“好。”他們興致勃勃地開始向大家展示……由此可見,新的小車游戲給他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滿足,帶來了成功。
鏡頭二:“彈小車”比賽

這種彈汽車的玩法每個孩子都喜歡,班上所有的孩子都利用課間和區域游戲時間去嘗試了一番。過了一星期,我考慮到安全性,先拓寬了游戲空間,然后將玩具筐里的汽車進行了調整——增添了大、中、小不同的汽車。材料提供后,我繼續觀察,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了車子:有的孩子選擇大汽車玩,有的孩子選擇了小汽車玩,還有的孩子兩種都玩了,但好像孩子們沒什么新發現。這時我耐下心來,靜靜地觀察,既然孩子是游戲的主人,那就應該遵循孩子的興趣需要。
五天后,區域里來了三個孩子,他們是卡卡、凡凡、多多,他們選擇的汽車都不同,我很好奇,準備看看他們怎樣玩。只聽凡凡說:“我們把汽車放上面,一起拍,看誰的汽車跳得高。”“好。”卡卡和多多同時答道。凡凡大聲地喊:“一、二、三,開始!”小車隨之彈了起來,凡凡和卡卡的小車彈得較高,而多多的大警車只彈出十厘米不到就重重地摔了下來,多多不服氣,喊:“不行,重新來一次。”第二次,多多用最大的力氣,結果彈得還是比卡卡和凡凡的低。多多撓撓頭,想了想說:“這個警車不行,我換一個車和你們比比。”很快,多多拿來了一輛和卡卡一樣的小車說:“我們再來比一比。”一、二、三,他們一起用力拍下,這次多多成功逆襲,他的小車彈得高多了,幾乎和卡卡的一樣了。他高興地跑過來,喜滋滋地跟我說:“老師,你看我這輛小車能彈得高!”我將問題拋給他:“你怎么知道小的車彈得高?”他想都不想,立即回應:“我先用大警車的,總是彈不高,后來換了這輛小車就能彈得高了。”我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并對他說:“待會兒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新發現哦。”
本案例描述的是幼兒日常游戲中,剛開始是孩子們的一些無心之為,由于昊澤無意的碰撞,導致卡卡的手臂壓到木板,從而發現小車能彈起來這一有趣的杠桿現象和玩法。憑借以往的經驗,這種玩法,一般是要到中班末期和大班才會向孩子們介紹,沒想到小班的孩子憑借教師提供的材料,和他們無意的動作行為也已經探索到了這種想象,那作為教師必須支持和滿足他們的需要。
1.觀察游戲的動態。
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學會觀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動機和需要。一位有心的教師,只要與孩子在一起相處,隨時可以觀察幼兒,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有意義的信息。
對于科學區的小車游戲,我一直在持續觀察幼兒游戲的動態和進程,經常是坐在該區游戲的一角,定下心來,邊看邊記錄,有時是用手機拍攝幼兒的游戲片段,這樣才在第一時間發現了昊澤和卡卡的新玩法。
2.發現游戲的興趣點。
當昊澤和卡卡在玩彈小車的游戲時,不由自主地發出“哈哈,真好玩”的嬉笑聲,自然吸引了在旁游戲的幼兒駐足觀看。看到如此新穎、有趣的玩法,其他幼兒肯定忍不住也要加入玩一番。這樣的游戲,肯定不會玩一下就稍縱即逝,它們是幼兒自發、自主開展的游戲,一定是幼兒的興趣點所在。
3.判斷游戲的適宜性。
《指南》中強調“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們作為老師,在發現幼兒的新游戲后,要根據《指南》這一精神去分析和判斷:該游戲是否適宜幼兒游戲?是否能激發幼兒進一步的探究?是否能發展幼兒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1.材料支持。
《指南》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我們作為老師只有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創造寬松、安全、積極互動的環境和材料,引導幼兒在生活與游戲中動手動腦、感知體驗、探索創造,才是支持和滿足幼兒的這些需求。
在發現幼兒喜愛探究將小車彈起來的游戲后,我考慮到,必須要拓寬游戲的空間,不然相鄰區域的幼兒有可能被彈起來的小車砸到,于是我將相鄰兩邊的生活區和美工區的柜子都向旁邊移了0.5米,這樣寬度增加了1米,長度足夠長,再將小車按層次性提供了大、中、小不同的汽車,供幼兒選擇,進一步地操作和探究。
2.拋出問題。
當多多高興地跑過來,喜滋滋地跟我說:“老師,你看我這輛小車能彈得高!”
我將問題拋給他:“你怎么知道小的車彈得高?”他想都不想,立即回應:“我先用大警車的,總是彈不高,后來換了這輛小車就能彈得高了。”通過教師拋出的問題,一方面能引發幼兒在游戲中進行思考,引導他們猜一猜、想一想,嘗試自己解決簡單的問題,另一方面能鼓勵幼兒將實際操作的過程或結果,總結提煉成簡短的語言,有利于幼兒的語言發展,也有利于后面的游戲分享環節的交流。
3.游戲分享。
《指南》的教育建議中提到“教師要和幼兒一起發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作為教師要注重游戲后的分享時間,盡可能讓幼兒多說自己的新發現,這樣才能引起全體幼兒的興趣和關注,引發全體幼兒持續地探究、不斷地有新發現、新思路、新玩法、新探究。
1.家長的參與。
教師可請讓家長周末帶孩子一起玩一玩蹺蹺板游戲,讓孩子和家中不同體重的家人游戲,并鼓勵孩子和不同年齡的孩子玩蹺蹺板,充分感知蹺蹺板中的杠桿原理。引導幼兒從生活中感受初步的科學知識,這種直觀的方式孩子更能接受和理解。
2.探究新玩法。
根據幼兒前期的游戲經驗,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究:在讓小車彈起來的時候,小車放在木板的什么位置彈得高,什么位置彈得低?或者,鼓勵幼兒在活動室內探尋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游戲,哪些材料能彈得更高一些。
讓孩子自己參與游戲,自己做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并且鼓勵孩子大膽創新地去玩,讓孩子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在科學游戲中,不僅僅是要讓孩子感受、認識、了解一定的科學現象,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孩子們在游戲中的主動性,鼓勵孩子動手動腦、操作實踐、主動學習,才能真正發展孩子的科學意識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