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護理
針對性護理干預在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
張秀賢顏丹
目的:探討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圍手術期手術室的護理效果,總結經驗提高護理質量。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患者46例,將其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圍手術期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及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圍手術期加強護理有助于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手術護理效果,并增進護患關系。
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圍手術期;護理
10.3969/j.issn.1672-9676.2017.20.036
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是一種復雜的內分泌疾病,屬于良性腫瘤類型,與兒茶酚胺的異常分泌有關;同時也是臨床上較為少見的一種功能性腫瘤,主要病變于腎上腺髓質,導致患者的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等嗜鉻組織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血壓增高、高代謝以及高血糖等臨床癥狀,導致多器官功能和代謝紊亂。此病在臨床上具有發病突然、病情兇猛等特點,目前多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但風險較大,容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如并發心血管疾病、腦血管意外等。手術成功的首要環節是做好充分的圍手術期護理準備工作[1],我院為了提高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圍手術期的護理效果,對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患者46例納入本研究,均有高血壓病、高血糖、高膽固醇等代謝紊亂等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血中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增高,經B超、CT等影像學檢查初步診斷為腎上腺腫瘤。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剔除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異常、智力低下、嚴重交流障礙、妊娠期女性等患者。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2例,女11例;年齡32~56歲,平均(41.37±3.45)歲;體重50~78 kg,平均(60.12±4.57)kg;腫瘤位于左側10例,右側13例;腫瘤直徑1.8~7.6 cm,平均(3.22±0.85)cm;文化程度本科2例,大專5例,高中10例,初中6例;其中心律不齊7例,室性早搏6例,室上性心動過速10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11例;年齡30~55歲,平均(40.87±3.26)歲;體重51~80 kg,平均(60.35±4.28)kg;腫瘤位于左側11例,右側12例;腫瘤直徑2.0~7.7 cm,平均直徑(3.40±0.82)cm;文化程度本科2例,大專6例,高中11例,初中4例;其中心律不齊7例,室性早搏6例,室上性心動過速1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及腫瘤位置、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如病情觀察、行為指導以及飲食指導等;觀察組患者給予圍手術期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術前訪視 手術室護士做好與手術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焦慮程度,擔心的問題,給予解答,簡單介紹手術的流程、手術室的環境,告知手術配合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項,減輕患者的焦慮,了解患者病情,做好特殊要求的手術備物。患者入手術室前做好室內環境的準備(一切用物、設備),避免頻繁走動及調試設備發出噪聲。
1.2.2 環境護理 患者入室后與其親切交談,介紹手術室環境、手術流程、配合要點,告知患者手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消除患者對手術室環境的陌生感和恐懼感,耐心傾聽患者的詢問,對其合理要求盡量予以滿足,避免不良情緒引起血壓劇烈波動。
1.2.3 準備工作 護理人員與麻醉師、手術醫師等共同核對患者信息、術前禁食、用藥等情況,確認手術部位,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術前認真檢查手術器械、儀器、設備,保證其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準備好常用的血管活性藥物、血液制品等,以備術中急救需要。硝酸甘油、硝普鈉等藥物需要避光使用,準備好遮光紙。建立兩條有效的上肢靜脈通路備用。
1.2.4 術中護理 協助麻醉師進行麻醉操作及頸外靜脈穿刺和橈動脈穿刺,術中監測中心靜脈壓和動脈壓,根據結果調整輸液、輸血速度。在患者胸部、兩膝之間、身體兩側各放置一軟枕,腰部放置一圓柱枕;采用約束帶固定,以便充分暴露術野,并減少局部受壓損傷。擺手術體位時注意確保患者安全、舒適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暴露手術切口,維持正常呼吸和循環功能,避免肌肉、神經受損,各路輸液管道妥善固定,方便觀察及操作,盡可能保護患者隱私。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遵醫囑及時準確地給予降壓、補充血容量等藥物治療;注意高血壓及高血壓危象的預防與處理;注意低血壓的處理;注意糖代謝紊亂的處理。手術醫師、麻醉師、洗手護士、巡回護士多方面配合,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做好充分的應急準備措施。
1.2.5 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每30 min測量1次呼吸、脈搏、體溫,待其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2 h測量1次;指導患者處于去枕平臥位,并禁食、禁飲8 h。
1.2.6 飲食護理 由于手術的刺激患者術后容易出現營養失調現象,為此護理人員應根據醫囑及時為患者補充液體和電解質,從而保持機體體液平衡,必要時可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待患者腸蠕動后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質流質飲食,術后第2天給予半流質飲食,3 d后給予普食;禁止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1.2.7 健康指導 待患者康復出院后,指導其觀察自身血壓情況,并定期測量血壓,少數患者術后會存在血壓偏高現象,為此應指導其堅持服用降壓藥物,勿隨意增加藥量,并定期回院復查,保證充足睡眠。
1.3 效果觀察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1)護理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價,內容包括服務態度、技能操作水平以及醫院環境等;評分0~100分,>80分表示患者非常滿意,≥60分表示患者比較滿意,<60分表示患者不滿意。(2)生活質量。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生活質量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價,內容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每個維度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2.1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多見于青壯年患者,其病情兇險,圍手術期如發生高血壓危象、腎上腺危象、低血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時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圍手術期護理重點是維持循環系統穩定,預防手術并發癥[2-3]。
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與血壓波動密切相關,手術麻醉過程中除了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心率的變化外,還需密切注意外科醫師的操作,并在術中保持良好的交流,當術中分離腫瘤時可導致血壓急驟升高,此時應進行有效的降壓治療[4]。一旦切斷腫瘤周圍的血管后,腎上腺素驟減,導致血管容積和血容量不相稱而發生血壓驟降,甚至低血壓性休克[5]。所以手術醫師在準備切斷腫瘤血管時與麻醉醫師、巡回護士的有效溝通很有必要,對于術中血壓一升一降的過程必須加以主動控制,防止發生高血壓危象或低血壓、休克等嚴重術中并發癥。臺上臺下密切配合,手術醫師、麻醉師、洗手護士、巡回護士多方面配合,特別是體位安置、探查腫瘤、分離腫瘤、阻斷血運及切除腫瘤幾個時間段,相互提醒注意,精力高度集中,因此在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圍手術期的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對手術效果可產生直接的影響[6]。
本研究在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圍手術期加強手術室護理,術前認真核對,杜絕差錯事故。除嚴密觀察血壓、心率、中心靜脈壓、橈動脈壓外,還注意保持患者情緒穩定,防止血壓劇烈波動。術中做好護理配合,根據手術操作流程遵醫囑準確無誤地開通硝普鈉泵控制性降壓,根據血壓升高程度及時準確的調節泵速,防止過度降壓。剝離腫瘤前30 s停止一切降壓措施,并加快輸液速度,開放去甲腎上腺素泵,使血壓盡快恢復正常,保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壓。術中的護理配合有助于達到降壓和升壓的最佳效果,降低了術中和術后并發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圍手術期加強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手術效果,并增進護患關系。
[1] 黃明輝,李 艷,呂 甜,等.經腹腹腔鏡解剖型嗜鉻細胞瘤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3):227-228.
[2] 曹 紅,徐 彤.兒童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手術護理與中藥調養[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6):119-120.
[3] 于利萍,宋曉楠,王 棟,等.6例巨大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術前行選擇性動脈栓塞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8):1021-1022.
[4] 章巧云.護理干預應用于后腹腔鏡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療效及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8):121-123.
[5] 張 穎,王 娟,龐浩欣,等.1例腹腔鏡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切除術中并發氣體栓塞的急救護理[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6,30(5):324.
[6] 穆盈妃.嗜鉻細胞瘤患者手術中的麻醉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3):151.
(本文編輯 陳景景)
515300 普寧市 普寧市人民醫院手術室
張秀賢:女,大專,主管護師
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