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妍妮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對早產兒家長實施系統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評價
虎妍妮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目的 探討系統健康教育對早產兒健康狀況的影響。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出院指導,觀察組采取溝通指導、操作示范、電話隨訪等方式的系統健康教育。比較觀察組家長健康教育前后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及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評價兩組早產兒健康狀況。結果 觀察組家長健康教育后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護理滿意度均明顯提高;觀察組早產兒體重增長情況好于對照組。結論 通過對早產兒家長實施系統化健康教育,提高了家長相關知識水平,使早產兒護理由院內延伸至家庭,降低了早產兒患病率及再住院率,有利于其健康成長。
早產兒;家長;系統健康教育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早產兒存活率逐年提高,早產兒存活質量也受到關注。目前,早產兒系統管理已從住院期間延伸到出院后,主要照顧者在早產兒住院期間僅有短暫的探視時間,這不僅影響了親子關系而且耽誤其適應角色和掌握照顧技能,導致主要照顧者在早產兒出院時缺乏知識、技能和心理準備。調查顯示,早產兒家長在獲得診治信息的同時更希望獲得相關指導[1]。因此,做好健康教育、護理技能培訓十分重要。我院新生兒科于2014年1月開始對60例早產兒家長實施系統健康教育(觀察組),選擇同期早產兒家長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以我科2014年1—6月收治的60例早產兒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胎齡(32.25±1.50)周,出生體重(2 010.50±300.25)g;選擇同期收治的60例早產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胎齡(32.50±1.05)周,出生體重(2 106.80±516.20)g。兩組早產兒在胎齡、出生體重、所患疾病、家長文化程度及經濟狀況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出院指導,包括出院后注意保暖,加強營養,出院帶藥的用法及復診時間等。出院3個月時電話隨訪登記早產兒體重、健康狀況。觀察組采取住院期間溝通指導、操作示范、發放資料和電話隨訪等多樣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在征得家長同意的基礎上為兩組早產兒建立信息檔案,記錄其出生情況、住院治療情況、家庭支持系統、體重增長、運動發育及出院后健康狀況。自行設計調查表,同時選擇6名業務骨干,對溝通、示范、宣教內容進行統一培訓,并制作宣傳冊。在早產兒入院當天由責任護士對早產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家庭一般情況、父母文化程度、對早產兒護理知識的了解程度及最需要提供的幫助。出院前1~2天再次調查,了解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觀察組家長采取以下健康教育方法。
1.2.1 溝通指導 由經過培訓的護士利用每周星期一、三、五探視時間,對家長開展早產兒護理知識講座,講解早產兒的特點,常見疾病的癥狀、治療、護理要點、并發癥及轉歸等,強調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性,鼓勵家長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和建議,對早產兒疾病進行分析、評估,找出共性及個性問題,再針對性地實施健康教育。
1.2.2 操作示范 早產兒住院期間安排其家長在做好消毒隔離措施后到床旁2~3次,由經過培訓的護士進行操作示范,如母乳喂養姿勢、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等,鼓勵家長動手練習,掌握操作要點。
1.2.3 出院指導 在早產兒出院前,再次進行問卷調查,評價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做好出院指導,介紹早產兒日常護理方法,告知適合早產兒的環境溫度、濕度,鼓勵母乳喂養,介紹早產兒觀察指標,告知家長由于早產兒發育不成熟,易發生呼吸暫停、嘔吐、腹脹等,若出現拒乳、口唇發紺、精神反應差、口吐白沫等癥狀,應及時就診。
1.2.4 發放資料 結合早產兒臨床常見問題制作早產兒養育手冊和宣傳卡片,圖文并茂,出院時發放給早產兒家長。
1.2.5 電話隨訪 于早產兒出院后第7天、第14天及第1、2、3個月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其健康狀況,并提供醫療咨詢與幫助,包括早產兒喂養與營養需求、預防接種、聽力視力篩查、發育評估及常見問題的識別與處理等。
應用SPSS 14.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觀察組家長基本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n(%)]

表3 兩組早產兒出院后體重增長情況比較(x±s,g)

表4 兩組早產兒出院后患病情況比較[n(%)]
國內資料表明,早產兒出生率為5%~10%,死亡率為12.7~20.8%[2]。隨著我國圍產醫學的迅速進展,近年來,早產兒存活率不斷上升,然而,短期的住院護理遠遠不能滿足早產兒生長發育需要,更重要的是出院后在家庭中的長期、精心護理[3]。近日,國家衛計委印發了《早產兒保健工作規范》,明確了對早產兒住院期間治療、護理、營養支持、發育促進、疾病篩查、常見病識別等工作的具體要求,同時也規定了出院指導內容,包括專案管理、隨訪次數及隨訪內容。表1 、2結果顯示,觀察組家長在接受系統健康教育后,對早產兒基本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護理滿意度也明顯提高,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或 P<0.05)。
住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使早產兒渡過危險期,但由于身體器官發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早產兒出院后仍易因各種感染而患病或再次住院。因此,早產兒家長掌握相關知識及護理技能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早產兒生存質量。本研究對早產兒家長,特別是母親進行系統的健康知識及技能傳授,使其熟悉早產兒生理、病理特點及常見病的表現與防治對策;注重早產兒營養需求、避免發育遲緩;提高家長對異常情況的識別能力,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改善疾病預后,降低早產兒患病率。
受家長家庭環境、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差別以及父母角色尚未適應等因素影響,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很難完全落實。調查顯示,家長在接受系統健康教育后,對日常護理和喂養知識掌握得較好,對生長發育相關知識、常見問題的識別和處理仍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護士在健康教育時要注意語言通俗易懂,重視信息溝通的雙向性,同時,重視出院后教育,堅持定期隨訪,電話指導。
本研究通過對早產兒家長實施系統健康教育,提高了家長對早產兒護理的認知水平,降低了早產兒患病率和再住院率,提高了家長護理滿意度。
[1]張素珍,孟永勤,劉美玉,等.正常新生兒出院前母親健康教育需求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09.
[2]金漢珍,黃得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張巍,童笑梅,王丹華.早產兒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R174
B
1671-1246(2017)19-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