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志民
不合常規的新聞作品
一般意義來說,新聞第一要素當然是“新”,但“新”是不是新聞的終極目的呢?作為世界新聞范文、“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如何在“沒有什么新聞”的情況下完美地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合一的?
文章用了最不像新聞的非常規的手法和語言、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新聞文體和內涵,語言平中見奇,情感如地下的巖漿,價值觀意在言外,其內涵有待師生在課堂上深入發掘。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主體部分共十個自然段,按先概述后分說的順序展開。4-5自然段介紹集中營的方位、居民、環境、歷史等概況。作者援引具體數據與個人回憶錄要點等確鑿事實證明這里曾經是“殺人工廠”。第6自然段交代寫作動機,8-13自然段敘述參觀者的見聞感受。盡管主體部分布局精巧,善于特寫,語言傳神,但由于本文寫于二戰結束十多年后,奧斯維辛作為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全世界對這里的事、物、史早已耳熟能詳,且文中在人、事等新聞素材方面并沒有新的發現和發掘,甚至對殘暴法西斯的憎恨情感,作為文章內涵來說也不算新鮮,反省二戰的文章汗牛充棟,基本上都是類似的感情基調。
從新聞的傳統意義的角度看,本文的人、事、情、理都沒有太大新聞價值。顯然,普利策獎不是因為本文有什么具體的新聞發現而授予的,本文獲世界大獎,一定另有原因,那么其魅力、其殊勝的言外之意在哪里呢?
文中隱意及內涵
學生對于“5w1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的新聞要素,導語、主體、背景、結語等基本新聞結構已經了解,要深入理解好《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文章,須找到獨特的切入點和拓展點,才能真正知文脈、識文心。
如果換個角度,從新聞的社會功能這個人文角度來重新審視,就會發現文中那些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強烈的價值指向性,這種情感和價值傾向讓我們耳目一新?;蛟S普利策獎的評委們認為:這就是更深刻的新聞。
文章把“當下發生了什么”的新聞“零度寫作”模式,上升成“什么是最美好的”鮮明價值判斷,不以“新”吸引人,但求寧靜美善、清風明月,在平淡的敘述中悄悄地傳達出具有普世意義的新聞社會功能:最偉大的新聞,乃是世界的和諧寧靜、幸福安康。而與之相反的某些僅僅刺激、吸引眼球的新聞,即使“新”,人類也未必樂于“聞”,甚至可能是反人類的丑聞,奧斯維辛曾經發生的一切,證明了新聞的確有“新”而邪惡的一面。
這樣的主題或許不適合許多新聞從業者獵奇索隱的心理、不符合新聞大亨的功利目的,但卻是人類的福音和企盼。作者正是以這樣悲天憫人的情懷,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擔當,寫出了如此不朽的非新聞的新聞名篇。
不僅是標題,在主體、結語部分,作者又兩次強調“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的意旨。在文章前三段導語部分,三次提到“最可怕的事情”“可怕地顛倒了”“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這不是作者故作驚人之語,而是暗含對主張純“零度寫作”的新聞的譏諷,也是探索本文文心的根本線索?!白羁膳碌摹庇⒄Z原詞之意是“糟糕”,“可怕地”英語原詞是表程度的副詞。那么——作者眼中的奧斯維辛現狀“糟糕”在何處?為什么可怕?既然沒有新聞為什么作者又嚴肅地寫新聞稿?
文本通過主體部分的緩緩敘述,直至倒數第四段、倒數第二段,才啟發性地揭曉了答案:
“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文章開頭、標題中所謂的“最可怕”“沒有什么新聞”,應該是作者從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角度來說的,尤其是針對那些沒有表情、沒有價值傾向的“零度寫作”而言。文以載道,價值觀不彰,何以運筆如風?事實上,任何文體都不可能存在絕對的“零度寫作”。而“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一句中的“糟糕”之意,則應該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說的——誰愿意以瀏覽曾經的巨大傷疤為樂呢?
“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這些本是和平寧靜世界中的極平常的事,沒有任何新聞價值。尤其是對于奧斯維辛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把所有與奧斯維辛有關的新聞與恐怖、陰森、地獄聯系在一起。寧靜、安祥、幸福,對于人們對奧斯維辛新聞的慣性思維,的確是一種違背。但是從生命的、生活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的確不需要類似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樣的負面新聞。所以作者說:“最可怕”(糟糕)、“可怕地顛倒了”。對于那些不管正面負面、一門心思尋找人咬狗新聞的狗仔隊來說,奧斯維辛如此的現狀的確是可怕、糟糕的事,他們不會愿意到這么一個新聞素材早已被發掘殆盡的偏遠之地來挖掘新聞,因為費力而不討好。
那么——游人來干什么?新聞從業者來尋找什么?啟人深思,答案應該在新聞文體之外。作者之行,不是來探隱索秘,而是懷著思想者的心態而來。他以超越新聞、回歸人性的態度來看、來反思、來欣賞平淡的幸福,并且認定——對于奧斯維辛來說,這更是新聞,雖然不新鮮,但卻是根植于人性深處的共同企盼和歸宿。作者這篇新聞,正是為光大這種人性的美好。
拓展:仁者情懷,無東西方之別
偉大的人文真理是超越時空的,無新與舊之別,只有表象之異。正因為如此,釋迦牟尼臨涅槃時,囑弟子阿難:所有自己親口宣講的經典,都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開頭,不言說具體時間,只強調親聞、親歷、親見,并信受奉行,避開考據,超越時空,直指心性。萬物同根曰慈,生命無緣曰悲,見愚昧而哀憐曰憫。這就是偉大的悲憫情懷。本文也隱含了類似的人文主題。
奧斯維辛,需要的是超越曾經的苦難,需要的是在苦難中不斷絕對美好的希望,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反復揭傷疤而帶來新聞!所以在奧斯維辛這個人類的傷心之地,作者寧愿選擇“沒有什么新聞”。endprint
盡管這是一個創新性世界,但不是每一“新”都有正面價值。比如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許多黑科技,都有諸多負面價值。東方文化中的仁、和、陰陽平衡、節物欲葆真我等厚重內涵,永遠閃爍著人文光芒。如果一個社會每天都只考慮如何在“互害”基礎上謀利,那么或許會“創新”不斷、新聞無窮,但于社會又有什么意義呢?有時侯,以功利為目的的新聞越多、創造越多,禍害就越大。如果整個社會對此上癮,就會嗜痂成癖,沉疴難救。
事實上,奧斯維辛這種已經人人皆知的歷史素材,的確不是寫新聞的好選題。歷史不是新聞,眼前沒有新聞。作為一篇新聞,其寫作目的、寫作價值何在呢?以“仁愛”的核心展開比較和深掘,抽絲剝繭,才能讓晶瑩的文心示于課堂。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能夠獲得全球最高新聞獎,憑的是用博愛、悲憫、深省的文火熬出來的內在主題,行文看似溫婉,但寓巧于拙,它是一劑新聞界乃至全社會的猛藥。正如普利策頒獎詞所說:“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薄皼]有什么新聞”的新聞文章居然還獲得世界新聞最高獎項,強烈的反差可以作為課堂的探究點和發散思維中心點。
既然沒有新聞,在設計課堂時,就不要僅僅把文章當作一般新聞稿來講,而是當作一個尋常的人生話題:何謂新聞、新聞的正面社會功能?從平凡中去發掘出閃亮的內涵。東方賢者,西方賢者,求真愛美向善謀大同、謀幸福,心同此理。馬云說:要以商業的手法、公益的心態去做企業;如果以商業的心態、公益的手法,那就基本亂套了。
以不敵之心,才能成就無敵之境,獲得社會的最大共鳴。商業、新聞,皆如是。新聞的本質功能,應該是以最切合時代的方式傳播社會正能量和人文價值觀。面對本文,只有沿著新聞的終極功能的探究、生活目的的探尋、人性皈依的探討的路線來抽絲剝繭,才能與作者、與青春、與時代心心相印。如果就新聞講新聞,只能泛泛而談,難求作者的仁者之心和悲憫情懷。
課堂上,我這樣導入課文:“喜歡旅游的同學請舉手。”教室里出現一大片手的叢林,我笑了笑,這在意料中。然后自己現身說法:年青的時候我也曾覺得這個世界充滿未知,地平線那邊一定有更多精彩,所以總是飄蕩。甚至盼望有戰爭,自己才有成為英雄的機會。陌生的世界、動蕩的生活、不確定的未來,是滋生新聞的土地。獅子奪食,多殘酷也不是新聞,因為僅僅是生存的現實;瘋人院中的癔想,多奇妙也不是新聞,因為沒有現實基礎,更沒有付諸行動。新聞永遠誕生在現實通往理想的路上。
我看得出來,學生對于“新聞永遠誕生在現實通往理想的路上”的說法心有戚戚焉。那么什么樣的理想才應該是最美好的?怎樣的社會環境最讓國民有幸福感呢?那些曾經令人痛苦的歷史垃圾堆,也能具有新聞功能嗎?
我用PPT投射出一條消息: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創制新型抗瘧藥獲諾貝爾獎。然后消息的下方再投射出一副對聯:但得世人皆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然后問學生:這兩個內容哪個是新聞?人類更需要哪個?
下兩張PPT同樣是類似的比較:
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二、“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里氏7.9級強烈地震,并引發了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巨大海嘯,造成印尼12萬人死亡,20萬人流離失所?!?/p>
“2014年3月8日凌晨2點40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稱,一架載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飛機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該飛機航班號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飛往北京。該飛機本應于北京時間2014年3月8日6:30抵達北京,馬來西亞當地時間2014年3月8日凌晨2點40分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馬航已經啟動救援和聯絡機制尋找該飛機。失去聯絡的客機上載有227名乘客(包括兩名嬰兒)和12名機組人員。其中有154名中國人(其中中國大陸153人,中國臺灣1人)。24日晚10點,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宣稱失聯的馬航MH370客機在南印度洋墜毀,無人幸存。2016年4月21日,在莫桑比克發現的飛機殘片來自失事的馬航370航班客機。”
然后設問:這幾組中哪個是新聞?你愿意要哪個相伴終生?人類更需要哪個?
答案當然不言而喻,內涵卻發人深省。我進而引導:新聞這種文體,誕生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刺激麻木、吸引眼球嗎?新聞報道暴露社會假惡丑一面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白了這些,就懂得本文為什么獲得普利策大獎了——因為作者羅森塔爾擯棄一般意義上那些新聞的亮點,從紛繁的現象中一超而入,直示人類新聞的終極目的:為了人類幸福、祥和,寧愿選擇寧靜地淡化新聞甚至沒有新聞。
心安體健,算不算新聞?對于健康的人,的確不算;但對于久病之人,就算新聞了。正如自由對于囚犯來說,是絕對的新聞一樣??鬃泳陀芍缘刭澷p“詠而歸”的平淡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或許不是新聞,卻是天地間最大、最好、最真實的事,所以被世人念叨了千年。當所有的紅顏風流、王侯風云化作塵土之后,孔子的話仍然常新,讓后世仁者如面聆謦欬。
仁者醉于陌上尋?;ㄩ_,庸人擾于墻角狗仔狂吠,不同的人文情懷,體驗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人類興于自愛互愛,衰于自殘互害。地平線那邊的他們,就是地平線這邊的我們。黑白黃的皮膚下,包裹著都是渴望寧靜平安的心靈。人皆向善、愛美、具愛,何來負面新聞?何需狗仔隊四處奔波嗅新聞?當人性回歸美與善之后,就沒有負面新聞,也不需要反人類反人性的任何新聞!
基于如此價值觀和新聞擔當,作者平淡地敘述了自己的心中理想:“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睕]有負面新聞,說明丑惡已經死亡,奧斯維辛已經真正浴火重生。
我板書以下幾句話作結:
山之崖,有水源。
水源處,有靈泉。
貧養親,啜水菽。
三菽力,知沉浮。
(注:三菽力,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以其重量比喻中醫診脈所用力度的比例。菽是一個單位詞;知沉浮,指知病痛和身體健康狀況。)
正如廣告詞所說: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愛地久天長。有食、有水,知病、養親,就是萬物平淡幸福的生活,也應該是人類的終極新聞。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