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芳
新學期開始,沈陽家長們就迎來了好消息。中小學很快就將實行“彈性離校”制度,也就是說,家長不用再為下班時間趕不上接孩子的問題發愁了。學校將免費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放學后的課后服務,家長不能在放學時間趕到學校,孩子可以在學校上自習,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學校安排值班教師維護秩序,看護學生安全。(見《遼沈晚報》)
新學期開學后,“彈性離校”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8月22日,西安下發《西安市實行小學“彈性離校”工作方案》,對這一政策的落地,家長們紛紛叫好。此次沈陽市正式提出要在新學期實行“彈性離校”制度,自然也受到了該地家長朋友們的歡迎。一些人更進而提出,這一人性化舉措可全面推廣,解決更多家長的后顧之憂。
其實,早在2013年,南京市就曾試行“彈性離校”,最后卻不了了之,其中資金問題成為最大掣肘。輪流義務照顧孩子,不僅延長了老師的工作時間,也增加了學校的水電等額外支出,長此以往,學校難以支撐。相較而言,沈陽市這次公布的“彈性離校”指導意見,所涉范圍更廣,措施更細,也更有保障。
不過,“彈性離校”政策初衷雖好,但也要充分考慮校方的實際。一方面,這一政策方便了家長,卻苦了老師。“彈性離校”使教師的正常教育教學業務受到較大影響,比如政治業務學習、教研活動的開展、教師備課、批閱作業等,這些工作都要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而一旦實施“彈性離校”,教師將沒有時間開展上述業務工作。同時,教師回家后還需要照顧家庭,并要回復家長和學生的電話、短信等。實行“彈性離校”之后,老師們的工作時間更長,任務更重,壓力更大。
另一方面,“彈性離校”勢必會加大學校的責任。學校要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服務,但它并不是“全托機構”。前幾年,上海不少小學推出“晚托班”服務,一些學校甚至撥出專款作為成本補貼,但最后卻被集體叫停。用不少校長的話來說,是因為“學校攬下了教育外的責任,影響到校內工作”。有專家就直言,“彈性離校”說到底是公益服務,但我們不能把所有公益服務都理解為義務,更不能把公益服務理解為無限責任模式的義務。
因此,“彈性離校”真要推而廣之,還需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有關部門應事先認真、全面地考慮學校和老師的法定職能究竟有哪些,以及一旦學生在留校期間出現了問題由誰負責等問題。畢竟,一項教育新舉措在鋪開之前,還應提前考慮后顧之憂,既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又兼顧各方利益,這樣才能好心辦好事,真正長遠管用,利于各方。endprint